劉文靜
[摘要]目前,大量的文學作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文學作品影視化已成趨勢。在這種趨勢下,電影與文本的對讀,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電影劇本;文學創(chuàng)作;電影改編
一、文學與影視的相通與不同
文學之所以可以走向影視化改編道路,是因為文學與影視具有相通性。首先,二者均具有敘事性。其次,二者有類似的創(chuàng)作主旨。文學與影視均表達了作者或?qū)а莸氖澜缬^,均是作者與導演對于內(nèi)心想法與個性的展示。最后,文學與影視二者的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理念也是相通的。
文學與影視在具有一定相通性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不同性,因此在欣賞文學作品與電影時,人們的感觸才會有所差別。首先,文學與電影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不同。文學通過文本,為讀者展示一個抽象化的世界;而電影則通過畫面與音像為觀眾帶來一個具象化的、易感知的世界,為大眾創(chuàng)造夢境。因此,電影更為大眾所接受,受眾群體較廣。其次,創(chuàng)作方式的不同。文學是作者的傾力獨作,受外界的干擾較小,只反映出一個人的內(nèi)心想法。而電影的制作常常需要一個團隊通力合作,因此形成的作品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最后,接受方式的不同。文學的接受是隨時隨地的,較為自由。接受之后,文學的主旨會融人自身的思想與世界觀中。而電影的接受則需要集中的時間與地點,且由于電影本身時間有限,所反映的內(nèi)涵也有所限制。
二、文學的影視化改編——以王朔的“圓夢”三部曲為例
如何豐富文學的意蘊,與電影緊密結合起來,是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的一個挑戰(zhàn)。作為一位成功游離于電影與文學之間的商人,王朔在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方面可謂獲得了成功。他既是一位文學作家,又曾多次在電影中同時擔任編劇、導演、演員。1988年被稱作“王朔電影年”,這一年,王朔的四部作品同時被搬上大熒幕。這樣的成功,源于王朔作品在改編時,準確地把握住了尊重原著與創(chuàng)造性改編之間合適的度。忠實于原著的改編會充分地表達出原著所表達出的思想情感和內(nèi)涵,而創(chuàng)造性的改編又為電影增添了更加符合電影的和諧的要素,是錦上添花,王朔作品的改編無疑將兩者有機融合了起來。
以王朔的“圓夢”三部曲為例?!皥A夢”三部曲,即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頑主》,改編自《你不是一個俗人》的《甲方乙方》,與王朔擔任編劇的《私人訂制》。這三部作品,因均有“圓夢”的主題,被稱作“圓夢”三部曲。三部電影從小人物的夢想人手,通過為小人物“圓夢”,反映出了服務大眾與針砭現(xiàn)實的主題思想。
(一)頑主
在王朔作品《頑主》與米家山導演作品《頑主》的對比中,二者都反映了否定知識分子、反對傳統(tǒng)家長制、以流氓自居、批評文學偶像的主題,且在人物形象方面也都很好地呈現(xiàn)出了“頑主”這一個性鮮明的形象,賦予他們以獨具京味特色的粗俗之語。因此,在主題、人物形象與人物語言方面,電影很好地繼承了小說。而在情節(jié)上,電影增添了時裝秀這一情節(jié),反映出了社會的變遷,豐富了電影的內(nèi)涵,這是電影所創(chuàng)新的部分。
(二)甲方乙方
在王朔作品《你不是一個俗人》與馮小剛導演作品《甲方乙方》的對比中,電影在保留原著內(nèi)容的同時創(chuàng)新也比較明顯。在主題方面,小說中的“三好協(xié)會”以“捧人”的方式為人圓夢,而電影中的“好夢一日游”公司則直接勵志于為人圓夢。在人物形象方面,小說中的“頑主”被替換成了電影中的“自由職業(yè)者”。在情節(jié)方面,電影比原著增添了更多的“被圓夢者”的形象,相對于小說要更加飽滿。在人物語言方面,小說人物的語言以調(diào)侃為主,而電影則充滿了導演特有的“馮氏幽默”。
在電影《甲方乙方》中將四大主人公“頑主”的形象重新定義為“自由職業(yè)者”,可以看出編劇、導演對于小說與現(xiàn)實的重新思考。影片中四大主人公“為人圓夢”的行為中增添了更多的奉獻他人的溫情成分,這是與小說略有不同地方。如果說“頑主”以一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實現(xiàn)了想要實現(xiàn)的自我價值,那么相比較而言,自由職業(yè)者的“圓夢”行為則多了一絲想要幫助他人的愿望。從電影角度來看,將四大主人公重新定義為自由職業(yè)者,有利于電影塑造溫情的部分,更加有利于感染觀眾。
(三)私人訂制
時隔多年的《私人訂制》在向前兩部電影致敬的同時,根據(jù)時代的變遷創(chuàng)新出自己獨特的部分。在三部電影均有對時代階級矛盾的諷刺的基礎上,《私人訂制》除了第一個故事之外,其余故事均是對階層矛盾的諷刺,反映出更利于針砭時弊的深刻主題,是對前兩部電影的很好的繼承與發(fā)展。
成功的文學作品影視化改編可謂是一種雙贏。一方面,文學作品以其較高的文化內(nèi)涵提升了電影的品質(zhì);另一方面,電影的成功在大眾之中引起轟動,是對相對而言知名度較低的文學作品的一種宣傳,可以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改編工作既保留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又發(fā)揮影視作品本身的傳播優(yōu)勢,對當今的影視工作者與文學作家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永林.王朔現(xiàn)象的現(xiàn)代性[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4):27-31.
[2]張頤武.我愛你嗎?[J].當代電影,2003 (2):98-99.
[3]陳定家.“王朔現(xiàn)象”及其批評的現(xiàn)實意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5):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