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莉
(廣西科技大學,廣西柳州 545000)
禪茶文化作為將喝茶與修禪合為一體的文化,是以修身養(yǎng)性為主的修為文化。從采茶、洗茶、泡茶、端茶及敬茶的各類事項中,體會到茶文化的精髓。近年來,禪茶文化逐漸普及,各行各業(yè)的職業(yè)人員都開始注重對身心健康的培養(yǎng),過起了禪茶的“茶系”生活。在現(xiàn)今功利主義浮躁心態(tài)逐漸占據(jù)人們的精神世界時,音樂演奏者們也開始受到外界影響,難以全身心的進行編曲創(chuàng)作及演奏表達?;诖?,音樂導師們開始將禪茶文化應用在音樂演奏中,培養(yǎng)學生修身凈氣的茶道精神,促進演奏成員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奏樂器的整體氛圍之中,激發(fā)演奏者在演奏時最真實的情感表達。鋼琴作為民族音樂中應用最廣的旋律類樂器,在禪茶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更注重演奏時的真情實感,而非“審美意義上的表演形式”。
在微時代流動性、瞬時性和迷你性的傳播方式之下,民族音樂的鋼琴演奏也更加注重突發(fā)式的情感表達以及長久式的情感時效。一方面,如何在“微時間”內直接讓觀眾看到鋼琴音樂演奏的情感轉換以帶動觀看者的情感共鳴,必須結合文化熱點,以多音階的演奏技法及多和弦轉換的聲調律動,在短時間內給聽眾帶給某一特殊針對性情懷的情感體驗。另一方面,微時代下的信息媒介及音樂演奏流行因素變化太快,能夠讓人們記住的時效性也較短。為了能夠在日新月異的龐雜微信息下,讓觀眾在腦海中牢牢記住民族音樂的鋼琴演奏,必須以禪茶的心靈相通作為借鑒,加強微時間內的情感共鳴。多選取民族性內格局較大、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轉變的事物意識或文化情感作為代入點,讓人們在短時間內聽完演奏后,長時間在腦海中不能忘懷,以提高微時代下民族音樂鋼琴演奏所帶來影響的時效性。
在學習和滲透禪茶文化的過程中,并非每一次都能夠直接把握到聽眾的神經(jīng),也并非演奏者的每一次演奏都能夠激發(fā)自身的情感共鳴。當情感表達成了一種習慣性的事物時,其情感被激發(fā)的敏感度便會下降,與之而來的便是技術性情感取代自發(fā)性情感的過程。禪茶的高級境界便是當心中浮躁無禪時,所作所為也已經(jīng)被禪茶思路代替,不會因為浮躁而產生演奏時情感表達的失誤?!凹夹g性情感”指的是在演奏者的情感激發(fā)狀態(tài)敏銳度降低,無法自發(fā)激起情感表達的時候,利用技術性的旋律語調和演奏技巧達到情感表達的要求。在聽眾的情感需求日益旺盛的微時代,民族音樂鋼琴演奏開始對已有既定曲目進行二次編曲,以備演奏者狀態(tài)不佳時的狀況。在二次編曲時,將原有曲目的旋律細節(jié)及指法進行不影響整體曲風下的二次改動,例如在原有音節(jié)下增加重疊低音或多音,營造宏大的立體疊音效果。利用演奏的技術性原理,為觀眾帶來豐富的“假性情感表達”。
前文提到的“技術性情感”,從廣義上說,便是利用鋼琴的演奏技法,營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圍,以傳達出豐富的情感表達。在技術性情感中最重要的演奏技法便是從音節(jié)律動的變換下完成樂曲情感的轉換。樂曲引子部分到主題部分中高昂情緒到平靜情緒的轉換、不同聲部下不同韻律的表達,都要靠音階律動的熟練變換來完成。禪茶文化中四禪茶的“苦、靜、凡、放”在音階律動中可以用作“大調、小調、全音、半音”等技法。在對樂曲的背景文化與表達情感意向進行初步了解后,將禪茶文化融入其中,在禪茶文化下找到對應元素進行技法升級,以此來帶動音樂情感的轉換。通過熟練技巧性韻律轉換的普及,民族音樂鋼琴演奏在微時代下更加深入人心,甚至能夠產生爆發(fā)式的群眾情感共鳴。
鋼琴作為旋律樂器,不同于薩克斯要用嘴吹奏,也不同于茶鄉(xiāng)戲曲里的京鼓需要用力量敲擊。鋼琴僅僅用手指的技法便可演奏,因此是眾多樂曲演唱者自彈自唱的首選樂器。并且,通過自彈自唱的演奏形式,鋼琴從伴奏樂器變?yōu)橹鞔驑菲鳎葑嗾咴趶棾^程中更能夠激發(fā)自身的情感表達。在禪茶文化中的“清”理念下,講究演奏者在彈唱時的心無旁騖、物我合一,才能夠擺脫周邊因素的干擾,與音樂自成一體,在“真情實感”的自我情緒表達的過程中帶動其他聽眾的情感。自彈自唱時注重禪茶文化的“以人為本”,以演奏者的情感激發(fā)為主體,關于鋼琴演奏技法的部分要求相對來說更加靈活,更多的引導演奏者在彈唱時經(jīng)過情感表達后的自我發(fā)揮甚至solo環(huán)節(jié)。
通過演奏者的“技術性情感”理論可知,提高演奏技法的同時,必須有足夠多的演奏知識量來表達情感,滿足聽眾的情感需求。介于目前茶文化普及下各茶鄉(xiāng)民族音樂的聽眾年齡范圍的擴大,對鋼琴演奏的技法要求也更高。民族音樂受眾群體由中老年人不斷下降到20周歲的年輕人。為滿足大基數(shù)受眾群體的喜好,以激發(fā)更多年輕人的情感共鳴,現(xiàn)階段的民族音樂鋼琴演奏突破了傳統(tǒng)的“民族風”,加入了西方的鄉(xiāng)村放克及藍調音樂元素。通過西方元素的融入,將鋼琴的八度演奏技法及手指的彈奏速度、節(jié)奏型都進行了改動變換,形成了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流行民族風”。不同技法層次下對情感共鳴的不同激發(fā)程度,促進了民族音樂鋼琴演奏技法在微時代下的多元化發(fā)展,并為其他樂器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參考。
行禪指以步行的方式代替禪修,在禪茶文化中的行禪更多的指以行動上的練習來進行禪意感悟。以茶行禪,應用在鋼琴演奏中,便是通過不斷的練習鋼琴的基本指法,在練習中獲得韻律的情感表達。首先,將不同的指法分別加強練習,以提高指法的速度、控制力度,增強鋼琴演奏的協(xié)調感。其次,將不同指法進行分組復合練習,提高鋼琴演奏的基本功,通過指法的鍛煉讓手指形成肌肉記憶,促進演奏時的韻律和諧。只有在和諧優(yōu)美協(xié)調的旋律中,才能夠緩緩地營造意境,激發(fā)演奏者的情感表達;也只有在動聽的旋律下,才能引導聽眾的情感共鳴。綜上,以茶行禪進行鋼琴演奏的指法練習,作為情感表達的基礎十分重要。
鋼琴的視奏能力在現(xiàn)場演出和即興發(fā)揮時尤為重要。視奏能力不同于背譜,它是在拿到曲譜后通過基本的旋律模式和熟悉的指法特點后,能夠快速直接彈奏出來的識譜能力。熟練的指法基本功是視奏能力的基礎,而靈活的大腦思辨能力則是能否擁有視奏能力的根本。以茶悟禪,能夠通過飲茶活動時的一系列既定過程,感悟天地自然、禪道法則。在悟禪的過程中,人的大腦經(jīng)過道家、佛家的思辨能力引導,能夠提高自身的識譜靈活度。對于先天右腦不發(fā)達必須看譜的演奏者,能夠通過悟禪,提高思維專注力,從而提高記憶力,促進其識譜視奏能力的提高。在悟禪的過程中,還能激發(fā)自身對音樂演奏等各個事物的思考,提高自身的情感敏銳度。
參禪與悟禪并不一樣,悟禪更多的是自己去領悟茶道禪意,而參禪則是通過“禪茶文化”來對他人進行心靈探究。簡而言之,茶文化下的參禪是用以求證聽眾的真心實意以及聽眾內心真正的情感需求的文化。以茶參禪,能夠更加深入聽眾的內心,辨別出他們在特定情感下的感動程度,以此來找到激發(fā)聽眾情感共鳴的旋律曲調。通過對聽眾喜好的把握,保持原有能夠激發(fā)情感表達的曲風,優(yōu)化對聽眾難以產生情感共鳴的旋律。在參禪中,不斷升華演奏的情感表達及情感文化背景,提高民族音樂鋼琴演奏在微時代下的格局與深度。
通過行禪、悟禪、參禪等禪茶文化過程,鋼琴演奏者的自身境界有所升華,其演奏時的精神狀態(tài)及身心投入度也有所提高。禪茶文化通過對演奏指法的復合發(fā)展、視奏能力的協(xié)調提高,進一步升華了鋼琴演奏時的情感表達,促進我國民族音樂鋼琴演奏在微時代下的多元化發(fā)展。
[1]馬子竣.朱踐耳鋼琴改編曲《云南民歌五首》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演奏技法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7.
[2]馮源.絢麗技法的完美詮釋——淺談浪漫主義時期鋼琴演奏技法的演進[J].藝術研究,2016(03):50-51.
[3]楊昕.論鋼琴演奏“整體音色觀”及其技法本質[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2(04):88-94+162.
[4]朱瑾.談鋼琴教學中讀譜、演奏技巧與樂感的綜合培養(yǎng)——以肖邦夜曲op.9-no.1作品教學為例 [J].淮海工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0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