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加鵬
食管癌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病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食管癌居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第五位和死亡率第四位[1]。本文收集本院收治45例食管癌患者展開回顧性分析,為臨床治療方案選擇提供參考?,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放療及隨訪(患者死亡即停止隨訪)的45例未行手術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 入院前均未接受過任何治療, 入院后做全面系統(tǒng)檢查, 包括食管鏡、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檢查, 且均有病理診斷。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28例)和單純3D-CRT組(17例)。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中男16例, 女12例;平均年齡(62±6)歲;腫瘤范圍:胸上段8例, 胸中段12例, 胸下段8例。單純3D-CRT組中男10例, 女7例;平均年齡(61±6)歲;腫瘤范圍:胸上段5例,胸中段7例, 胸下段5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采用3D-CRT聯(lián)合中藥艾易舒治療, 單純3D-CRT組采用單純3D-CRT治療。
3D-CRT治療:患者治療前均接受CT模擬定位, 層厚為5.0 mm, 由患者環(huán)狀軟骨直至腹腔干、頸段(全頸)完成掃描, 由本院放射科高年資醫(yī)生完成腫瘤體積(GTV)、臨床靶體積(CTV)的勾畫以及計劃靶體積(PTV), GTV依據(jù)CT顯現(xiàn)食管壁增厚情況, 結合食管造影、纖維胃鏡、X線等檢查, 包括如采用CT明確患者轉移淋巴結情況, 將其表示為GTV 11d, CTV的勾畫依據(jù)GTV上下外放幅度在2~3 cm左右, 前后外放在0.5 cm上下, 覆蓋淋巴結受累區(qū)域, PTV的形成為CTV外放0.5 cm, 并于同期作敏感器官的勾畫;選用3~5個照射野, 處方劑量為95% PTV, 2 Gy/次, 5次/周, 連續(xù)治療28~33次, 總劑量控制在56~66 Gy, 中位數(shù)為64 Gy,患者脊髓最大受量≤45 Gy, 雙肺V20<33%, V30<23%。中藥治療:放療期間艾易舒30 ml/次, 1次/d靜脈滴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放療結束后進行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片及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 并觀察患者放療后效果、不良反應及生存時間。采用實體瘤治療反應評價標準(RECIST)[2]對放療效果進行判定, 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wěn)定、疾病進展, 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采用Wilcoxon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隨訪 兩組患者均獲隨訪至2017年12月, 患者死亡即停止隨訪, 平均隨診時間為(3.7±0.4)年, 有效隨訪率100.0%。
2.2 兩組治療完成情況比較 單純3D-CRT組患者中出現(xiàn)較重放射性食管炎2例, 中斷7 d放射治療;Ⅲ級白細胞減少2例, 中斷5 d放射治療;其余患者均按計劃完成。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患者均全部按計劃順利完成治療。兩組患者最終均完成放療。
2.3 兩組患者急性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中發(fā)生放射性食管炎1級16例(57.1%), 2級4例(14.3%)、3級2例(7.1%);單純3D-CRT組中發(fā)生放射性食管炎1級8例(47.1%)、2級5例(29.4%)(5/17), 3級4例(23.5%),兩組放射性食管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發(fā)生放射性肺炎1例(3.6%), 單純3DCRT組發(fā)生放射性肺炎4例(23.5%), 兩組均未發(fā)現(xiàn)≥2級放射性肺炎;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Ⅰ~Ⅲ級白細胞減少1例(3.6%), 單純3D-CRT組Ⅰ~Ⅲ級白細胞減少5例(29.4%),兩組均未見Ⅳ級白細胞減少;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放療后3個月, 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完全緩解12例、部分緩解10例、疾病穩(wěn)定5例、疾病進展1例;單純3D-CRT組完全緩解7例、部分緩解6例、疾病穩(wěn)定2例、疾病進展2例;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有效率78.57%(22/28)高于單純3D-CRT組的76.47%(13/17), 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5 兩組患者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比較 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別為75.0%、57.1%、14.3%, 單純3D-CRT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別為70.6%、52.9%、11.8%,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1、2、3年總生存率分別為57.1%、35.7%、7.1%,單純3D-CRT組1、2、3年總生存率分別為52.9%、29.4%、5.9%,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6 死亡原因 3D-CRT聯(lián)合中藥組19例死亡于局部復發(fā),3例死于肺轉移, 4例死于遠處轉移, 2例死于食管穿孔。單純3D-CRT組10例死于局部復發(fā), 4例死于肺轉移, 3例死于食管穿孔。兩組患者死亡原因均以局部復發(fā)為主,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于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療, 現(xiàn)階段仍以同期放化療為主要方法, 特別在歐美國家, 將此方式判定為標準治療方案[3]。但由于關于食管癌的類型存在地域化差異, 如美國報道的食管癌多以腺癌為主, 而近年來我國報道則以鱗癌居多,因此是否采用同期化療方案治療食管癌在目前臨床中仍存在爭議。相對于基層醫(yī)院, 患者就診時多數(shù)是進食哽咽, 半流食甚至流食, 身體消瘦明顯, 患者及家屬不接受放化療同時進行, 簽字為證。當然, 放療聯(lián)合化療毒副作用更大, 臨床上在選擇患者上相對更加嚴格, 只有年輕、體質相對較好而未手術的患者, 才考慮放療聯(lián)合化療[4]。
以放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模式, 對中晚期食管癌療效較好。3D-CRT技術與傳統(tǒng)放療技術不同, 該化療方案強調靶區(qū)劑量科學、準確分布, 以此在提升靶區(qū)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了正常組織的損害, 因此也是現(xiàn)階段臨床研究熱點方案[5]。而本院采用了3D-CRT技術放療聯(lián)合中藥艾易舒治療中晚期食管癌。艾易舒屬于斑蝥素的半合成衍生物, 本品可通過對腫瘤細胞蛋白質、核算等物質合成的抑制, 進一步影響人體核糖核酸(RNA)、脫氧核糖核酸(DNA)等生物合成,以實現(xiàn)細胞生成與分裂的最終抑制, 降低腫瘤細胞環(huán)磷酸腺苷(cAMP)磷酸二脂酶的活性, 提升機體過氧化氫酶的活力,最終得以改善自身能量代謝功能, 抑制癌細胞DNA、RNA合成以及前提的滲入, 糾正癌細胞形態(tài)與功能的變化, 最終誘導癌細胞凋亡, 提升人體免疫功能, 恢復骨髓造血機制,維護肝細胞正常, 對乙肝病毒復制予以抑制, 因此本品也是目前臨床公認的高效、低毒抗癌藥物[6]。
綜上所述, 對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不能手術、不同意放化療同時進行的患者, 3D-CRT聯(lián)合艾易舒的治療方案是值得采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