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旭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屬于較為多見的下肢動脈管腔出現(xiàn)狹窄與閉塞類的疾病情況, 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較為多發(fā)[1]。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 在≥60歲的群體中該病的發(fā)生率約為 8.3%~18.8%[2], 一般男性比女性發(fā)病率更高[3], 同時發(fā)病率在呈現(xiàn)出逐步的提升。疾病癥狀主要集中在間歇性跛行、肢體遠端組織壞死與靜息痛等情況[4], 情況嚴重且不能有效控制則可能引發(fā)截肢與殘疾, 生活影響較大。本文研究2015年8月~2017年9月接收的5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運用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治療, 分析治療后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9月接收的5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 其中男29例, 女21例;年齡60~83歲, 平均年齡(72.1±4.3)歲;病程1~5年, 平均病程(2.4±0.9)年;合并癥:高血壓8例, 糖尿病9例, 心臟病5例;所有患者均有患肢靜息痛、肢體顏色發(fā)白、發(fā)涼與肌肉萎縮等情況。
1.2 方法 依據(jù)不同病情做好對應的術式選擇。腹主動脈-雙股動脈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手術, 髂動脈球囊擴張聯(lián)合支架植入手術, 股總-股深動脈球囊擴張聯(lián)合支架植入手術、股總或者股深動脈自身大隱靜脈或人工補片成形術以及雜交手術干預等。手術中給予肝素抗凝, 術后配合西洛他唑與拜阿司匹林口服用藥, 術后保持3~7 d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間歇性跛行距離與踝肱指數(shù)的變化, 踝肱指數(shù)越高代表情況越理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間歇性跛行距離比較 治療后間歇性跛行距離為(398.5±125.9)m, 明顯長于治療前的(66.2±41.5)m,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7252, P<0.05)。靜息痛患者靜息疼痛消失。
2.2 治療前后踝肱指數(shù)比較 治療后踝肱指數(shù)為(0.49±0.13), 明顯高于治療前的(0.17±0.06),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8037, P<0.05)。
有臨床證明如果讓股深動脈達到200 ml/min的血流量水平就可以讓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患肢狀況得到改善扭轉(zhuǎn)[5],這一次促使其被視為股淺動脈閉塞情況下的關鍵性側(cè)支通道, 在保證股深動脈血流恢復正常狀況下可以有效的讓膝關節(jié)遠側(cè)肢體所需要的灌注得到有效的調(diào)整糾正[6]。如果患者之前已經(jīng)進行過股動脈與腘動脈相關手術后又出現(xiàn)閉塞情況的患者, 選擇股深動脈是僅有的有效流出道。如果屬于下肢動脈的廣泛性閉塞情況, 如果缺乏對應有效的流出道, 治療效果往往不能保障。其中股深動脈因為有著較為特別的解剖狀況與生理情況, 因此一般沒有病變或者只有開口位置受累則可以視為有效的流出道[7]。一般狀況下, 股深動脈的管徑范圍0.4~0.9 cm, 一般在0.55 cm上下。如果出現(xiàn)股淺動脈閉塞狀況, 股深動脈就可以發(fā)揮代償性擴張的作用, 保證下肢缺血時有相對充分的血流量。如果股總動脈、股深動脈的首端有相對狹窄與閉塞的情況, 一般可以運用多種術式對應解決, 就如同本研究中的多種方式處理。膝關節(jié)血管網(wǎng)絡中的側(cè)支建立與小腿動脈流出道的狀況對整個治療與病情發(fā)展有較為關鍵的影響[8]。如果患者存在腘動脈遠端動脈條件情況不理想, 股深動脈會有更高的壓力表現(xiàn), 血液不能更好的灌注到肢體遠端, 進而導致足部與小腿組織都不能獲得供血情況的好轉(zhuǎn)。如果要進行股深動脈血運重建處理, 需要確保有一支相對較為理想的小腿動脈狀況。其中髂股動脈廣泛閉塞情況下屬于相對較難的案例。流出道與流入道均有較大的障礙, 因此引發(fā)下肢缺血狀況較為急促嚴重, 同時沒有直接快速的處理辦法, 病情快速發(fā)展后容易導致患者肢體嚴重受損以及生命威脅。股深動脈所具有的暢通狀況與分支血管吻合度對治療非常關鍵。如果屬于下肢髂股動脈廣泛廣泛性的病變引發(fā)的嚴重性缺血情況, 特別是在轉(zhuǎn)流術干預之后沒有達到較好的流出道狀況, 需要更好的完善術前影像檢查, 對下肢動脈情況有更為細致的掌握, 更為靈活適宜的篩選出更為合理的股深動脈血運重建計劃, 從而有效的保證患者肢體功能得到有效糾正[9]。本研究中, 治療后間歇性跛行距離為(398.5±125.9)m, 明顯長于治療前的(66.2±41.5)m,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7252, P<0.05)。靜息痛患者靜息疼痛消失。治療后踝肱指數(shù)為(0.49±0.13), 明顯高于治療前的(0.17±0.0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8037, P<0.05)。說明了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治療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病情的有力改善作用, 在各患者中應用具有廣泛性。同時隨著技術的成熟, 相關操作更為針對性, 提升最終的預后效果。但是還是需要做好不同病情的細致研究, 完善各項檢查與病情診斷, 減少手術對患者帶來的傷害, 保證精細化操作, 完善術后護理與健康指導工作, 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有助于最終疾病改善效果, 控制疾病復發(fā)可能。不僅要考慮患者疾病改善, 還需要考慮到患者經(jīng)濟壓力、心理壓力等各方面問題, 保證和諧醫(yī)患關系的構(gòu)建[10]。
綜上所述,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采用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治療可以有效的改善疾病問題, 間歇性跛行距離與踝肱指數(shù)改善明顯, 治療效果突出, 適宜臨床廣泛運用。
[1] 陳國平, 顧建平, 樓文勝, 等.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改善下肢缺血的臨床應用.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1, 20(10):782-786.
[2] 邢壯杰, 趙暉, 李潤生, 等.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治療重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國醫(yī)藥, 2011, 6(2):196-197.
[3] 孫大軍, 韓濤, 尹德馨, 等.股深動脈重建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經(jīng)驗.中國老年學雜志, 2009, 29(11):1416-1417.
[4] 孫俊峰, 梁躍飛, 鄭曉勇, 等.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附28例報告).航空航天醫(yī)藥, 2010, 21(3):283-284.
[5] 李瑩, 孫俊峰, 張翠英, 等.手術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效果觀察.中國綜合臨床, 2015, 31(9):838-840.
[6] 田慶剛, 張浩偉, 張生彬, 等.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13, 23(12):88-90.
[7] 劉東方.血管腔內(nèi)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觀察.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3, 11(14):548-549.
[8] 孫俊峰, 梁躍飛, 石娟, 等.股深動脈血流重建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研究.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 2008, 6(3):180-182.
[9] 莊金滿, 李選, 李天潤, 等.股淺動脈重建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的隨機病例對照研究.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7,49(1):153-157.
[10] 鄭月宏, 廖鵬志.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現(xiàn)狀及展望.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16, 15(3):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