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佳,林德慧,趙 育,郭玉蓉
(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與營養(yǎng)科學學院,陜西西安 710119)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基于認知心理學原理于2014年提出的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1]?!皩Ψ终n堂”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一半分配給學生討論,師生“對分”課堂,更重要的是采用“隔堂討論”,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隔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定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3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 和討論(Discussion),也稱之為PAD教學模式。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將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掌控,形成師生在時間上對分和共享教學時間的格局,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2014年春季學期,對分課堂在復旦大學首次實踐獲得成功后,迅速傳播和推廣到全國各地的普通高校和職業(yè)院校。實踐表明,對分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明顯降低教師的教學負擔,并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因此受到眾多教師的高度認可[2-4]。
食品添加劑在食品工業(yè)的發(fā)展進程中處于重要地位,被譽為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的靈魂,也是現(xiàn)代食品生產(chǎn)中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領域[5]?!笆称诽砑觿闭n程已經(jīng)成為高校食品類專業(yè)本科教學中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程。雙語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提升外語能力,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6]。目前,我國高等院?!笆称诽砑觿彪p語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學生英語底子薄,容易出現(xiàn)畏難和抵觸情緒,因此漸漸對“食品添加劑”雙語課程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導致上課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其次,“食品添加劑”課程知識點多且內容相對松散,“照本宣科”式的單一化教學讓學生覺得枯燥而產(chǎn)生厭學情緒。所以,積極探索不同的教學模式用于“食品添加劑”雙語課程勢在必行。
“食品添加劑”課程每學期36學時,每周1次課,每次課2個學時,2個平行班,每班30~40人。為了評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否對“食品添加劑”雙語課程的教學質量有提高,一個班(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另一個班(實驗班)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授課之前,對所有學生進行一次摸底評估測試,獲得基準值,在課程結束后,通過課程考試評估2個班級的教學效果,并對實驗班進行問卷查調查,分析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接受度和滿意度。實驗班的教學分為以下3個過程。
第1周教師對學生講解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及實際操作方法,之后講授第1章內容,第2周課的第1小節(jié)(50 min) 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第1章的授課內容,第2小節(jié)(50 min) 教師講授第2章內容,從第3周開始,每次課的第1小節(jié)都是學生討論及教師總結,第2小節(jié)教師講授新一章內容。該課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全英文PPT,教師使用中英2種語言,主要講授食品工業(yè)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劑,如抗氧化劑、乳化劑、增稠劑、著色劑、防腐劑、酸味劑、甜味劑等的作用原理、理化性質、使用原則及應用等,每種添加劑的講授都需要突出重點、難點。在課程初期授課內容較少、難度較低,讓學生側重英語專業(yè)詞匯的學習和積累,在學生對該課程內容逐漸熟悉,并具備了一定的詞匯量和專業(yè)知識之后,逐步增加授課內容并提升難度,但總的來說,中英雙語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少于非雙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專業(yè)知識難度也要低于非雙語課程。
每次授課結束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yè)及小組討論的題目(如社會普遍關注的食品添加劑與食品安全問題等)。作業(yè)目的是督促課后復習,保證理解基本內容,為深入、有意義的小組交流討論做鋪墊和準備。學生課后借助網(wǎng)絡資源及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對課堂內容進行更深入理解和吸收,搜集各類添加劑的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及應用情況,自主完成作業(yè)并準備下節(jié)課的討論內容。此外,教師不定期地制定一些任務,如要求學生在課后復習過程中對學習內容進行提煉和總結;鼓勵學生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可作為下節(jié)課討論環(huán)節(jié)的題目;讓學生整理課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收集后在課堂上對學生普遍有疑惑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笆称诽砑觿笔且婚T雙語課程,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在課后加強英語的學習,包括專業(yè)詞匯的積累、學術論文閱讀及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等。
隔堂討論在課堂講授1周后的課內的第1小節(jié)進行,實驗班分成4~5人1個小組,組內討論持續(xù)20 min,然后每組1名學生陳述本組討論結果,其他組學生為其打分,作為小組每位學生的平時成績之一。由于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對英語口語表達和交流普遍有畏難情緒,教師需要多鼓勵學生在討論階段積極用英語表述,或提出感到疑惑的問題,教師隨機選擇小組代表進行總結陳述,這樣督促學生在小組討論時認真參與,讓每個學生都不能懈怠。在上述過程中教師只負責掌控全局,監(jiān)督學生是否認真在討論,不參與任何組的討論,不解答任何問題。最后15 min,教師對各組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和總結,并再次強調上次授課內容的重點及難點,同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課程結束后筆者通過對比對照版和實驗班的學習情況及考試成績,發(fā)現(xiàn)實驗班的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班,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能夠按照要求自覺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借助各種學習資源,認真準備小組討論話題,并積極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課堂討論熱情高漲,真正實現(xiàn)了主動學習與思考;期末考試成績優(yōu)異,無不及格現(xiàn)象,優(yōu)秀率遠高于對照班。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認為對分課堂更有意思,這樣的課堂能吸引他們積極參與話題討論,討論有助于深入理解學習內容,對分課堂教學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在查閱資料,準備討論材料方面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較好或很好,希望教師能繼續(xù)采用這種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對教師也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教師授課時間大大縮減,因此需要重新制定課程教學大綱,簡化章節(jié)內容,突出重點、難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思維也變得十分活躍,會迸發(fā)出許多創(chuàng)意、假設和問題,因此教師仍需在備課階段自我加壓,深挖教材內容,緊跟科研前沿,查閱大量參考書和網(wǎng)絡資源,以便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還依賴于教師的精心組織,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每節(jié)課的授課內容和討論話題,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組內討論,才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學習內容并增強發(fā)散性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食品添加劑”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食品專業(yè)課程,采用雙語教學有利于學生及時掌握食品科學領域的前沿動態(tài)及發(fā)展趨勢,培養(yǎng)學生成為新時代高素質開放型、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食品學科專業(yè)人才。將“對分課堂”模式運用到教學中,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出更多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從而滿足新形勢下食品添加劑行業(yè)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同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增加,將激勵教師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