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平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成為教育學界中越來越炙手可熱的一個時髦詞匯。而作為信息技術構成中的多媒體技術也越來越多地被引入課堂教學。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已不再是問題。但隨之而來的是媒體濫用與技術運用不甚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多媒體技術如果被合理利用,并且真正意義上與學科實現(xiàn)整合,那么將會在開闊學生的視野,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等方面顯著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教學;整合
1 當下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為用而用造成的媒體濫用
隨著新課改的的發(fā)展與信息技術的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已經(jīng)成了一個時髦的教學語匯?!叭绻愕恼n上沒有使用多媒體,那么顯然,你已經(jīng)‘落伍了?!边@是十年前的一句話。放眼當下,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背景下,微課、慕課等一系列跟隨新技術而產(chǎn)生的新的教學形式、教育理念“席卷”了我們的教育界,我們開始不斷探索、嘗試,力求使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育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但在這一風潮的席卷下,反觀我們的日常課堂,我們運用的最多也最為熟練的恐怕還是多媒體技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PPT、電子白板加上最近在老師教學中運用率較高的一個動畫軟件Focuskyo慕課(翻轉(zhuǎn)課堂)這一形式恐怕更多的人還是在觀望、摸索、嘗試。那么本文中筆者就以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落腳點,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行為本身,從而自?。何覀兊默F(xiàn)代信息技術該怎樣使用才能是我們的教學、課程的效果最大化、切實提高我們的課堂實效。
當多媒體技術運用被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一項指標時,“為用而用”的情況便隨之產(chǎn)生了。為了達成指標,不乏有人片面的去理解多媒體教學:不論合適與否,我的課上必須要有幾張幻燈片,哪怕只是課題名稱。不論恰當與否我的幻燈片中要有音頻、視頻的插人,以凸顯多媒體技術的高超與純熟。于是課堂上時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景:
課件替代了老師的講解,老師的每一句話都呈現(xiàn)在了課件當中,老師從最初的照本宣科變成了如今的照“機”宣科。甚至有的老師完全用技術代替了板書,一節(jié)課下來黑板上除了課題什么也沒有,且不說一手漂亮的板書是作為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之一,至少文本的結(jié)構、脈絡或知識的重難點需要老師的板書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孩子梳理歸納,并成為“筆記”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多媒體技術的“泛應用”讓學生的腦海中除了眼花繚亂的畫面和密密麻麻的文字什么也沒留下。
當然以上所舉的例子有些極端,但不妨作為一個側(cè)影,引以為戒。
1.2 多媒體運用導致課堂結(jié)構呆板、模式化
我們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的初衷,一定是想利用現(xiàn)代的媒體技術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或是以之彌補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nèi)我們無法達成的一些教學需要,或讓文字性的東西變得更為生動、形象,從而更為恰切、有效地幫助孩子消除理解“障礙”,更為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含義。
但目前來看,課件的制作過程是我們對課堂預設的結(jié)果,當我們過于依賴課件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課堂受到了無形的牽制,我們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依著預設好的腳步前行,一旦出現(xiàn)偏差,我們的課堂便會出現(xiàn)各種或大或小的“混亂”場面。比如學生越過了我預設的環(huán)節(jié),讓我準備好的“成品”無用武之地或人機配合不協(xié)調(diào)、流暢,導致機器牽扯了老師過多的精力,打亂原有的課堂節(jié)奏,擠占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讓課堂缺失了原有的機動與靈活,生動與風趣。
2 多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運用與思考
首先,就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性方面而言,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應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而不在禁錮。
所以以圖片的使用為例,在創(chuàng)設情境和讓學生直觀感知文本的方面,圖片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和手段。但它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了錦上添花,用的不好便易落下以圖害文的垢病。那么圖片如何合理運用呢?筆者認為如果當一張圖片或能夠幫助你創(chuàng)設情境,或激發(fā)學生想象與創(chuàng)造力,或喚醒他的生命體驗時,或是其理解課文的最佳途徑時,那么這張圖片的運用就是合理的且必要的。
如竇桂梅老師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過程中,講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句時,引入了一幅圖片:一個可愛的童子臥在溪邊翹著腳丫目不轉(zhuǎn)睛的在剝一顆蓮蓬。這一場景書中沒有呈現(xiàn),教師也不可能當堂演示,而學生們對詩句中這一場景的描述無疑也是陌生的,從未體驗過的,于是老師在這里引入了圖片,在創(chuàng)設出與詩文中相應情境讓學生能直觀感知文中場景的同時更妙在運用這張圖片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從而在“讀圖”的過程中完成對詩歌的理解。如教師接下來的幾個問題都圍繞圖片展開:
T:換成“躺”、“趴”,你有什么感覺?
T:我們會想仰臥,側(cè)臥,俯臥。不管怎樣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勢。你們再看看他的小腳丫。送他一個詞!
S: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快樂……無賴
T:你用了詩中的一個詞。(此時學生通過讀圖,理解了“無賴”在詩文中的含義)
T:小兒臥在哪兒,觀察他的表情。他一動不動,他靜靜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個詞么?
S:專心致志,目不轉(zhuǎn)睛,心無旁鶩……
T:他不僅要給自己吃,還要給兩個哥哥吃,還要給年邁的父母吃。這一動一靜,勾畫出了多美的圖,“動如脫兔,靜如處子”。
T:現(xiàn)在請同學站起來說,你為什么用“無賴”?!鋵?,這才是真正的喜愛!那他們不喜歡大兒子,二兒子么?
齊讀“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感悟:醉中還有最!
此時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的美已與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融為一體,不著痕跡,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圖片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語言豐滿了圖片無法言說的含義,言、意、像三者合一,互為補充,此謂之“整合”。
其次,筆者認為多媒體技術在形象直觀的展示動態(tài)變化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點在低年級識字教學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焙猛妗⒑脛?、好奇是低齡兒童的天性,興趣是他們的認知活動的原動力,而直觀的形象思維更是這一年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為此在低年級的課堂上愉快情境的創(chuàng)設與直觀形象的感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利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我們可以設計出許多富有趣味的游戲:打氣球、摘果子、青蛙過河、詞語連連看等一系列游戲的設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傳統(tǒng)課堂所無法創(chuàng)設出的“游戲化”情境。
從而明確“短”的含義,并且這樣演示后發(fā)現(xiàn),學生對“短”字的字形掌握非常扎實,在書寫過程中,出錯率極低。就這樣,多媒體的運用不僅使枯燥的生字教學生動化、趣味化了也讓中國漢字表形、表意的特點凸顯出來,從而為學生識記字形服務,來補充傳統(tǒng)課堂的薄弱點,在多媒體技術的幫助下,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提高了,對生字的音、形、義也真正達到了心領神會。
另外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出的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的場景,再恰當?shù)恼Z境下不僅為學生提供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疑難之處,再現(xiàn)課堂上無法再現(xiàn)的情境,打破學生與文本的時間隔閡,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情境,使其思維向深層發(fā)展。
最后,如何恰當?shù)倪x擇最適合的媒體表達形式?這是筆者近來一直思考的問題。如在《我是什么》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語段:
“我在池塘里睡覺,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
最初筆者選用了幾幅靜態(tài)的畫面讓孩子感知一個由靜到動的過程,但圖片在這里顯然沒有動態(tài)影像直觀,富有感染力,當把這個語段用動態(tài)影像呈現(xiàn)時,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積累和已有經(jīng)驗,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他們不僅感受到了由動到靜的變化,還感受到了水滴由少變多,由安靜到喧鬧的過程,從而在朗讀中有更出色的表達。
面對資源豐富,手段多樣化的今天,如何在眾多資源中選擇最恰當?shù)妮d體,從而使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技術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整合,這是一個值得一直探索下去的問題。3結(jié)語
多媒體技術的日益成熟、豐富為課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為老師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空間,是我們的課堂能夠不斷延伸、拓展,在正確認識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位置的同時,我們只有堅持“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以至無窮”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認識規(guī)律的道路,勇于進取,不斷探索,揚利去弊,促進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合二為一”。
參考文獻
[1]明安香.住處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華夏出版社,1999,(2).
[2]小學語文教師,2010,(4).
[3]李謹.縱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何克杭教授訪談[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9).
[5]美國教育部教育技術白皮書[R].教育科學研究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