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倫黨
【摘 要】本文論述人的嗓音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要領,表現(xiàn)出各種美妙的藝術效果;了解嗓音特點掌握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有效的課堂教學和合理安排訓練時間與強度,積累內在的藝術修養(yǎng),是聲樂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三個環(huán)節(jié),正確認識三個環(huán)節(jié)對聲樂學習效率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科學方法? 合理訓練? 修養(yǎng)積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C-0166-02
對聲樂的學習,需要具備綜合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聲樂是以嗓音為樂器的,人的嗓音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要領,表現(xiàn)出各種美妙的人聲藝術效果??茖W合理地運用和保護嗓音對于掌握科學的發(fā)聲方法是至關重要的;由于嗓音樂器的特殊性,在訓練過程中合理的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是獲得嗓音表現(xiàn)力的根本途徑;藝術內涵的培養(yǎng)是聲樂學習達到藝術效果的基石。這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的綜合才是學習聲樂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的保證。
一、了解嗓音的生理特征和運動特征是掌握科學歌唱方法的前提保證
世界上最珍貴的樂器就是人的聲帶,因為它不可以隨心替換,是歌唱發(fā)聲的物質基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天生美妙的歌喉,既然嗓子對于歌者而言如此重要,那么關于嗓子的健康狀態(tài)以及保護措施就是聲樂學習過程中必須要多加了解的。只有保護好嗓音,使發(fā)聲器官處于良好的功能狀態(tài)下,才能唱出美妙悅耳的歌聲。一個好的歌者首先必須要擁有一副相對較好的嗓子,然后通過后天的科學發(fā)聲練習,使得嗓子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通過不同的發(fā)聲、發(fā)音方法達到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
我們通常所說的嗓子,其實指的是喉,是重要的發(fā)音器官,基本結構是由軟骨所構成的支架與聲帶、室?guī)ЫM合而成的。聲帶是由黏膜、聲韌帶以及聲帶肌組成的。在發(fā)音的時候,由于氣流從肺部呼出沖擊聲帶,聲帶向中線移動,聲門閉合,經過喉腔、咽腔、鼻腔及胸腔等腔體的共鳴產生作用,配合唇、齒的協(xié)調運動而發(fā)出所需要的聲音。聲調的高低是由聲帶振動的頻率而決定的,聲音的大小是由共鳴而決定的,長短是由支持發(fā)聲的氣息而決定的。人的嗓子在身體發(fā)育的過程中要經歷一個特殊的時期,就是變聲期。男孩子的變聲期一般是在12~15歲間,女孩則在11~14歲間,平均年齡最早大約是11歲,最遲大約為18歲。一般到18、19歲的時候變聲期就會完全結束?,F(xiàn)如今,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日益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地區(qū)、地域、飲食等對青少年的身體發(fā)育成長都起到了一定的影響。由于發(fā)育的時間有所提前,那么青少年的變聲期可詳細分為變聲前期、變聲期、變聲后期三個基本階段。在變聲期之前,男女童聲的嗓音基本都是聲音干凈、清脆、音量不大,音色基本上不會差別太大。在變聲期過程中,由于內分泌激素的作用聲帶發(fā)聲了生理變化,開始增長、增寬。其中男生比女生更為明顯的就是喉結的形成,聲帶一般增長為之前的一倍,寬度約為3毫米,所以男生的音調比變聲期之前低了一個八度。女生的聲帶一般增長為之前的一半,寬度約為2.2毫米,音調比變聲期前低了三度音。青少年在變聲期間,聲帶正是處于相當敏感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生理性的喉黏膜腫脹、聲帶充血并伴有水腫、分泌物增多、聲帶后半部分閉合不全等常見現(xiàn)象。因而使得發(fā)音相對不穩(wěn)定,歌唱時感到氣力不足,稍微疲勞就容易使發(fā)聲器官受損,所以必須特別注重變聲期的嗓音保護。同時還要加強營養(yǎng),注意保暖以及咽喉保護,盡量避免吃冰冷燥熱的食物,不高聲吶喊,節(jié)制用嗓。
由于聲帶的薄厚、長短以及張力程度不一,因此,每個人的聲音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并且影響嗓音的因素太多,諸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等,透徹了解嗓音的生理特征和運動特征是掌握科學歌唱方法的前提保證。
二、有效的課堂教學和合理的課后練習是提升聲樂學習效率的根本
聲樂的課堂教學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學生是服從者,聲樂教師是以練聲曲作為最常見的基礎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對歌者氣息、發(fā)聲位置、發(fā)聲方法提出各種要求,學生進行訓練,才能提高自身的歌唱技能。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做到方法上的因材施教,發(fā)揮每一個學生嗓音的特點;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加強嗓音訓練的強度和時間長度。這兩者是學生在課后訓練所把握不住的因素,因此學生必須在課堂上了解老師訓練的目的和意圖,以便課后消化。
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老師的課堂教學指導固然重要,但是卻不能代替學生發(fā)聲唱歌,所以要想唱好歌關鍵還是課上認真聽講、課后認真練習。課下的練習需要仔細回顧老師的要求,避免喊叫式自我練習,這樣一來很容易使嗓子因為長時間的訓練而疲憊,進而出現(xiàn)聲帶因疲勞而充血、水腫導致聲音沙啞、暗淡、沒有張力,影響聲帶的健康,同時也不利于今后的學習。對于練習時間的支配一定要因體力與嗓子當時的健康狀態(tài)而定,不可做到兩端極化,不練或者長時間不間斷的訓練都是不可取的,要量力而行,量化而練,做到練有其效。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合理地支配練習時間和練習強度尤為重要。歌者從基本的生活發(fā)聲到歌唱發(fā)聲的訓練,需要建立歌唱發(fā)聲狀態(tài),在這個過程當中稍有不注意,就很容易造成聲帶過度疲勞,使得練習的質量有所下降。更有一些特別努力的學習者為了早日達到理想的歌唱狀態(tài),過度練習、反復長時間自我訓練,因而導致嗓子充血、聲音嘶啞等常見的嗓音問題。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需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才能達到練習的效果,不然就會事與愿違。關于課后練聲的時間和強度問題,著名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有句名言“少吃多餐,見好就收”,要吃透這句名言里面的真理,遵循里面的規(guī)律。沈湘先生所指的問題根本是“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提高歌唱水平,又能保護好嗓子”。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技術性的歌唱是先天嗓音條件與后天科學發(fā)聲的技術融合,二者缺一不可,對于歌唱的訓練來講,除了有效的課堂學習,課后需要下的功夫也是不可小覷的。
一般學習要想達到相對嫻熟的歌唱技術性發(fā)聲,約要經過三年左右的系統(tǒng)訓練、科學發(fā)聲才能基本完成,所以學習聲樂不可急于求成,堅持上課、善于思考、學會練習是最基本的學習過程。聲樂的學習要求學習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獨立動腦筋的腦部運作對聲樂學習者認識正確的、好的聲音有很大的幫助。老師在課堂上只能傳授知識,學習的過程還是需要自己多去琢磨、去消化,才會逐漸滲透到自己的歌唱習慣當中。
三、獲得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能力需要修煉內在的藝術修養(yǎng)
歌唱屬于表演藝術,一般具備兩個創(chuàng)作過程:前期一度創(chuàng)作是指詞、曲作家的創(chuàng)作;二度創(chuàng)作是指歌者將聲樂作品聲情并茂演繹的過程。二度創(chuàng)作的優(yōu)劣才是衡量一個歌者歌唱功底的重要標準。
二度創(chuàng)作的基本能力包括: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這三種基本能力的提高是由自身的內在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而獲得的。例如,要演繹好一首聲樂作品,首先要了解詞曲作者的創(chuàng)作緣由、作品年代、歌詞內容、旋律風格、情感內容等,有了這些因素作為分析基礎,就會給二度創(chuàng)作提供一些思路,然后通過自己的技巧和情感去表達,才能使觀眾從演唱中感受到音樂的內容和情緒。其次,二度創(chuàng)作能力的提高還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歌者自身對外界事物的體驗能力,這種體驗能力需要歌者去體驗生活、體驗情感、體驗人生,體驗語言等。每個人的體驗能力是有差異和層次的,這種差異顯現(xiàn)在知識的積累,人文的感知,處事的態(tài)度等。第三,聲樂學習者對聲樂的作品分類需要有一個相對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增加對作品的欣賞解析對聲樂學者的音樂素質具有很大的作用。關于作品類型選擇的先后順序,每一位聲樂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不同的順序安排。常見的作品類型有:中國民族民間歌曲、創(chuàng)作歌曲、藝術歌曲、外國聲樂藝術作品、歌劇選段等,需要在長期的欣賞、演唱當中去對比和解析不同類型聲樂作品的內容、風格和特征,在對比中成長,在聆聽中理解,在演唱中體驗,會不斷建立一種形象分析音樂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會夯實二度創(chuàng)作的基礎。第四,在歌唱的二度創(chuàng)作中一定要對作品的結構有準確的把握,需要把握整個作品的邏輯性。
歌詞的邏輯是演唱情感的真實流露的基石,例如《黨啊親愛的媽媽》歌詞是這樣的:“媽媽喲媽媽嗎,親愛的媽媽,你用甘甜的乳汁把我養(yǎng)大。扶我學走路,教我學說話,唱著夜曲教我入眠,心中時常把我牽掛。媽媽喲媽媽,親愛的媽媽,你的品德多么樸實無華,媽媽喲媽媽,親愛的媽媽,你激勵我走上革命生涯,親愛的媽媽。”開始的兩句是懷著親切的口吻和感激的情感將“媽媽”這一主題引出,接著的四句在敘述媽媽對兒女的付出,最后的兩句是贊美媽媽的品德和指引。在處理情緒、色彩、呼吸這些演唱因素的時候一定是遵循遞進的邏輯關系。旋律上的邏輯分析也很重要,例如歌曲旋律之間的起承轉合關系,上句問下句答的關系,排比式的遞進關系等,旋律之間的邏輯關系的把握直接影響整個作品的風格把握和唱腔色彩。以上的兩點為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些方法,其實二度創(chuàng)作與作者本身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音樂思想以及主張風格都融匯在一起,更與演唱者所涉獵的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能力、作品語言和旋律的把握能力等相關。
綜上所述,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需要用心去學習科學的演唱方法,持之以恒練習技能技巧,仔細體味和思量,用自己的積累和感受催開藝術之花,讓其熱烈綻放。
【參考文獻】
[1]張燕平.論聲樂教學中的科學發(fā)聲與技巧訓練[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1)
[2]萬力.普通高校聲樂教學效率提高的方法探析[J].藝術品鑒,2015(9)
[3]黃鶯.開設聲樂基礎理論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