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利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獲得語言表達技巧,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必須充分重視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口語交際搭建平臺,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
一、巧借課文插圖,妙引學生看圖說話
看圖說話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低年級學生對圖片比較感興趣,形象化的圖片對他們來說是感性的,如果引導得當,學生就會在課堂上進行看圖說話。為此,教師要通過圖片展示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根據(jù)圖片內(nèi)容進行語言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用自己的語言組織想法,通過準確方式表達出來,這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要求較高,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圖片教學的利用度較低。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不少教師會將許多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未能有效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參與到課堂交流的機會較少,無法在課堂上進行口語能力的訓練。想利用看圖說話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要轉(zhuǎn)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不斷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可以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如在教學二年級《識字2》一課時,教材中含有一首小詩,詩的旁邊配有幾幅圖片。在識字學習之前,教師先讓學生觀察旁邊的圖片,通過圖片打開學生的交流思路。學生先自主對圖片進行觀察,然后按小組為單位進行互相討論,交流發(fā)現(xiàn)圖片出現(xiàn)的錯誤,組內(nèi)交流是學生語言表達的第一次機會。學生討論結束后,每組需要選出一名代表回答問題。學生通過推薦代表的方式增加學生的交流機會,以此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同時,看圖回答問題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詞匯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巧妙利用圖片內(nèi)容提問學生,使學生可以結合圖片內(nèi)容進行語言表達,從而為學生的口語交際找到交流載體。
二、巧扣交流特點,妙引學生習得技巧
口語交流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存在一定的技巧和禮儀。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在平時的生活中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時,可能不會太注意自己的溝通技巧,往往是心里想說什么就說什么,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詞不達意、交流技巧缺少的情況。不少語文教師未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忽視對學生溝通技巧的培養(yǎng)。同時,溝通的禮儀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內(nèi)容,一個人的溝通禮儀反映了這個人的教養(yǎng),人們往往會更愿意與有禮貌的人進行交流。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時要注意滲透口語交際技巧,使學生既可以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又能與他人有禮貌地溝通,從而結交更多的朋友。
如教師引導二年級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時,可以確定交流主題,如請求幫助,告知學生請求幫助時常用的禮貌用語:請問……?麻煩……謝謝!感謝你……等。然后給學生設置一定的交流情境,如:周末我一個人去同學家,但是不認識路,向周圍的好心人問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兩人一組展開討論,編設相關的對話,進行對話表演,為了讓交流更順暢,教師要求學生運用禮貌用語。同時,結合路線的詢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思維,使學生能夠帶著思考參與口語交際。精心搭建的交際平臺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了解相關內(nèi)容在實際生活情境中的語用方法,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
三、巧搭實踐平臺,妙引學生語言表達
口語交際活動是教師在教學時組織學生開展以說話交流為主的訓練活動,形式不一,主要有對話、辯論、討論、交流、表達感想等。有效的口語交流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谡Z交際離不開一定的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化的口語交際活動也必須在一定的場景中才能讓學生更好進行表達。教師要結合低年級的認知心理和知識基礎,巧妙搭建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有趣的實踐中進行口語交際,并在活動中提升語言綜合能力,獲得語言思維的發(fā)展。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師可以每月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交流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結合教材載體,使教材上的學習內(nèi)容能夠與實踐活動無痕融合,學生的表達欲望就會被激發(fā),而熟悉的教材內(nèi)容則為學生的感性交流注入了活力。如二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秋游》,學生會在課文的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秋天,感受秋天的特點。當學生學完此課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家鄉(xiāng),說說今天的特點。為了讓學生的交流更加多元化,教師不要讓學生局限于某個場景或某個內(nèi)容,只要學生能夠圍繞秋天展開交流都可以。多元化的交流平臺,使低年級學生找到口語交際的素材,他們也會在交流中進一步提升表達欲望,從而有效提升口語交際能力,獲得語言思維的發(fā)展。(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濱淮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