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煒
貴州省習水縣人民醫(yī)院質(zhì)量控制科,貴州遵義 564600
除病程較長外,消渴病還存在根治難度大的特征,施予半夏瀉心湯療法則有助于緩解其疾病狀況,在提升機體用藥效果的同時,確保其癥狀改善質(zhì)量的不斷升高,以促使轉(zhuǎn)歸。為了解半夏瀉心湯療法在該院中醫(yī)內(nèi)科應用水平,該次選擇75例患上脾虛胃熱型消渴病且于2015年1月—2016年11月進入該院中醫(yī)內(nèi)科的確診病例,通過施予分組療法,旨在完善脾虛胃熱型消渴病救治技術(shù),以改善預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75例脾虛胃熱型消渴患者進入該院中醫(yī)內(nèi)科的確診病例,隨機分組。38例甲組,49~76歲,均值(59.86±2.00)歲;男性;22 例(57.89%):女性;16 例(42.11%)。37 例乙組,46~77 歲,均值(60.12±2.26)歲;21例男性;(56.76%):女性;16例(43.24%)。 2組病例以上信息比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甲組38例以半夏瀉心湯療法展開治療,流程是:②湯劑藥材:10.0 g人參,10.0 g半夏,5.0 g干姜,10.0 g黃芩,20.0 g黨參以及15.0 g黃連。②以水對上述藥材煎煮后,給予該組病例服用,2次/d,1劑/d。③療程:30 d/療程,共2個療程。乙組37例以傳統(tǒng)療法展開治療:施予胰島素療法,并且服用降糖類藥品,其藥品類型及用藥量均以機體病情作依據(jù)進行調(diào)整。
①效果。用藥后,機體各種疾病癥狀充分消失,同時其癥候積分臨床降低幅度處于70.0%及以上,屬顯效;機體各種疾病癥狀顯著緩解,同時其癥候積分臨床降低幅度處于30.0%與69.0%,屬有效;機體各種疾病癥狀異常加重,同時其癥候積分臨床降低幅度處于29.0%及以下,屬無效[1]。②臨床指標。當入選病例用藥前/后階段,分別對其HbAlc值、FBG值以及2 hPG值作專業(yè)測定。
記錄甲乙組脾虛胃熱型消渴病病例療效及指標改善質(zhì)量,予以錄入至Excel表,各項數(shù)據(jù)的專業(yè)分析工作統(tǒng)一選擇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并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甲組38例總有效率94.74%(36/38),乙組37例是 70.27%(26/37)(P<0.05),見表1。
表1 入選病例行兩種療法后效果[n(%)]
入選病例行兩種療法前/后階段,其HbAlc值、FBG值以及2 hPG值測定結(jié)果如表2。
表2 入選病例行兩種療法前/后階段臨床指標(s)
表2 入選病例行兩種療法前/后階段臨床指標(s)
組別臨床指標HbAlc(%) FBG(mmol/L) 2 hPG(mmol/L)甲組(n=38)用藥前用藥后乙組(n=37)用藥前用藥后8.19±1.80 6.41±0.68 8.55±2.19 6.11±1.42 13.37±1.40 8.61±1.42 8.28±1.79 7.50±0.86 8.57±2.20 7.51±1.40 13.40±1.33 10.17±1.76
由上表,2組病例用藥前,其上述指標測定值缺乏臨床顯著性(P>0.05),而用藥后,甲組病例3種指標降低幅度都比乙組高(P<0.05)。
作為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中病變類型,糖尿病不僅發(fā)生率逐年上升,而且還表現(xiàn)出年輕化問題,盡管西醫(yī)療法可在一定程度緩解機體病情,但是卻無法使其HbAlc值、FBG值以及2 hPG值進一步緩解,而酌情展開中醫(yī)療法則可達到此效果[2]。祖國醫(yī)學將“糖尿病”定義作消渴,因此該疾病在中醫(yī)學上的稱謂是“消渴病”,主要有“胃熱中滿”以及“脾氣虧虛”等因素所致,且根據(jù)機體臨床表現(xiàn)的差異,又被分作不同的分型,其中以脾虛胃熱型相對多見[3]。
脾虛胃熱型消渴病病例中不僅有 “脾虛乏力”現(xiàn)象存在,而且還會出現(xiàn)“脹悶嘔餓”問題,治療重點集中于“健脾和中”以及“清瀉胃熱”等方面,所以該次選擇半夏瀉心湯療法展開治療工作[4]。該湯劑所含藥材中,人參表現(xiàn)出“補氣健脾”功效,半夏能夠“除痞散結(jié)”,黃芩以及黃連均能夠“清瀉胃火”,而人參以及干姜聯(lián)合用藥,則能實現(xiàn)“補虛溫中”目標,多種藥材合用,除了能“清瀉胃熱”外,同時還能夠“健脾和中”,確保機體血糖值及時恢復健康水平[5]。該次將半夏瀉心湯療法、傳統(tǒng)療法分別應用于甲/乙組脾虛胃熱型消渴病病例中后,結(jié)果表明甲組38例總有效率94.74%(36/38),相對于乙組 37 例的 70.27%(26/37)更高(P<0.05),同時甲組病例HbAlc值、FBG值及其2hPG值整體改善水平也比乙組更高(P<0.05),提示半夏瀉心湯療法臨床實踐價值優(yōu)越。
綜上所述,中醫(yī)內(nèi)科給予脾虛胃熱型消渴病患者治療時,以半夏瀉心湯療法展開治療,有助于提升機體用藥效果,緩解其癥狀,同時還可促使機體HbAlc值、FBG值及其2 hPG值進一步改善,推薦中醫(yī)內(nèi)科優(yōu)先選用。
[1]王鑫蕊,郭鑫瞳,劉廣鵬,等.南征教授滋陰清熱、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法治療消渴病[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33(2):269-271.
[2]高慧.黃芪竹葉湯治療消渴病氣陰兩虛證及對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和胰島素抵抗的作用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6,37(8):1019-1020.
[3]曹勝雁,李長坡,李雪潔.玉液湯加減治療消渴病(氣陰兩虛型)48例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0(1):104-105.
[4]李莉,侯慶,李朝敏.玉液湯加減治療氣陰兩虛型消渴病47例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31(9):50-52.
[5]王雪華,焦君竹,劉彤彤,等.參芪地黃湯加減辨治消渴病并病的臨床驗案二則[J].中醫(yī)藥學報,2016,44(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