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朋 劉玉林
【摘 要】新課程倡導學生尋求學生動主對知識的建構,科學的探索,關注學生的“整體人”的發(fā)展,從而使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受到關注.本文試圖通過從心理學的角度描述問題題分類和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分析了目前教學中在學生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如何有效的在新課程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最總達到學生發(fā)展與社會需求相和諧。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解決問題與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27-017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7.079
【Abstract】New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advocated moving the students to construct knowledge,scientific exploration, students concerned about the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so that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concern.Paper tried to psych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problem and that the general process of problem-solving,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students in problem solving and innovation capacity-building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discussed how effective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e context of training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Ji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o meet the communitys demand for qualified personnel,the most to the tot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harmony with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 Solve the problem with the ability to innovate;Problems;Strategies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化,三維一體目標的提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新時期的重要任務之一,從而使在學生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本文試圖通過從心理學的角度描述問題題分類和課堂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分析了目前教育中在學生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如何有效的在新課程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最總達到學生發(fā)展與社會需求相和諧。
1 問題的分類和目前課堂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
認知心理學家根據問題是否有明確的答案把問題分為結構良好問題和結構不良問題,所謂結構良好問題一般是指那些有明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如:在學校測驗中,老師讓大家解決那些有明確屬于各個內容領域(歷史、數(shù)學等)的結構良好問題,在教學中大多數(shù)都是結構良好問題。所謂結構不良問題是指那些有沒有明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結構不良問題沒有接良好問題的問題空間,而且,很有可能問題解決者可能很難找到合適的心理表征為這些及其答案建立模型,面對結構不良問題主要是靠頓悟來解決,是對一個問題或策略形成獨特的,有時看起來還是突然的解釋。[1]當前的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五步:認清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設想、解決問題和進行反思。(1)讀題,有了問題后,學生理解題意,明確要解決的問題。(2)審題,學生收集解題相關的必要信息,逐漸理解清問題中的基本數(shù)量關系。(3)嘗試解題方法,明確了要探討的問題后,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方法去嘗試解題。(4)解題。通過思考與慎重的篩選,學生找到他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并按步解題。(5)反思。學生要在解題后進行反思:有無可以改進的地方、該題目可以作哪些改動,還可以從哪些角度提出問題。對此,老師應盡量引導學生,讓他們形成反思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拓展性思考能力。[2]
2 目前教學中在學生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雖然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也強調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如應試教育,分數(shù)是本錢等,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強化過度,效率低
在目前中小學中,雖然新課程提倡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但是,為了追求升學率,普遍存在一個問題是好多學校仍然讓學生去進行題海戰(zhàn)術,來訓練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效率低,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不利于學生身心的發(fā)展,同時與關注學生“整個人”的發(fā)展、新課程理念相違背。
2.2 解決問題的遷移能力不強
遷移是指把知識和技能從一個問題情景轉移到其他問題情景的現(xiàn)象(Detterman & Sternberg Gentile,2000)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問題的解決只注重結果,輕過程的分析,從而當問題情景變化時,同一個問題學生就不會解答,可見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的匱乏,不能很好將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到新的問題中去,缺乏對問題的分析能力。
2.3 注重結果,輕過程
“注重結果,輕過程”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重自己解決問題的結果和答案是否相符,而輕視對問題的分析,特別是對那些學要分析清問題情景才能解決好問題的課程學習,只有從具體的問題情景中抽象出具體的問題才能很好的解決好問題,如物理課就如此,可是在目前教師和學生中幾乎都忽視了這一點,死記硬背,注重結果,缺少對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影響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和思維的發(fā)散性,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2.4 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心理需求目標是分數(shù),升學,所以他們更多的注重對知識的灌輸,而輕策略知識的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性受到抑制,同時,由于學校按升學率評價學生和老師,老師在這種壓力下,對學生的教育多是分數(shù)主義,學生迫于目前的教育體制,只能按老師的去做,從而使學生在創(chuàng)新方面最求過少,久而久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意識就會被磨滅,學生成為為書侍從者。
2.5 教師觀念落后,新的觀念認識不足
雖然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學校的老師對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足,特別是欠發(fā)達地區(qū),在教學過程中,觀念落后,教學方式呆板,對學生完全按照傳統(tǒng)教學思想進行灌輸性教育,學生成為死記硬背的機器,沒有注重學生的解決問題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整天沉侵在墨守成規(guī)的知識海洋中,發(fā)散思維與個性被淹沒。
2.6 實踐能力不強
目前好多學校對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局限與課堂,缺乏實踐性,從而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效果大打折扣,效果低下。
3 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整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與社會需求相和諧
進入信息社會,對教育帶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那就是對教育培養(yǎng)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現(xiàn)代人才必備素質,但是沒,目前教育在解決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筆者在分析了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探討了提高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以下策略:
3.1 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在新的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不斷的加強對教師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樹立,以促進教師改進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促進教師對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以至在教學過程中敢于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思維的發(fā)展,所謂創(chuàng)新意識是指創(chuàng)新的意愿和動機。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就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欲望,滿足心理需求,教師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挖掘學生解決問題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潛能,通過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3.2 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潛能
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整個課堂教師幾乎是單一的教學方式,被動的接受,學生沒有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成為記憶知識的機器,即使有些學生對一些問題有什么想法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學生的這種意識就會被磨滅,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危害,學生成為千篇一律,沒有什么個性,即大家所說的模式培養(yǎng),與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培養(yǎng)相違背,與新課程改革理念也不相符合。基于此,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新的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應建立新型的課堂師生關系,課堂歸還給學生,師生平等化、民主化,建立一種充滿輕松、愉悅、和諧的師生課堂環(huán)境,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創(chuàng)建問題情景與課堂情景,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運用生動的語言,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利用啟發(fā)式,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躍性,促進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從而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3.3 加強學生正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
正如前面所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遷移能力顯得有為重要,認知心理學家認為,遷移應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所謂正遷移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使新問題變的更加容易解決,而負遷移在解決前面問題的過程對知識意義的建構中,形成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對后面的問題產生干擾,使其甚至變的更加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應該增強學生正遷移能力,抑制負遷移的產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有效組織好上下位知識與概念之間的關系,采用有效的多種方式對陳述性知識與策略性知識進行表達,以促進正遷移能力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抑制負遷移的影響。
3.4 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等的多種學習方式,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
目前學生學習大多數(shù)都是唯書為本,很窠臼,學生的思維呆板,這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對此,應開展多種自主合作、問題式、探究式等的多種學習方式,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研究性學習就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現(xiàn)實生活中選擇一個合適的問題或主題,自主的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等的過程,從中習得知識與進行意義建構,這不僅能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增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是適當給予點撥,啟發(fā),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啟發(fā),有利于發(fā)散思維的發(fā)展,從而擺脫思維定勢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3.5 加強實踐訓練,深入問題情景,增強分析問題能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實質是在做中學,熟中產生的,特別是策略性知識的習得。應該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關注整個人的發(fā)展,加強實驗環(huán)節(jié),重視問題情景的分析,問題來源于實踐,問題解決回歸與實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參與實踐活動,熟悉問題情景,增強分析能力,同時,應加大學生的實驗操作力度,促進學生對實驗的主動性,學生不僅是觀察者,而且應該深入到實驗的過程中來,自主的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分析,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3.6 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激發(fā)學生的靈感
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現(xiàn)學生會犯錯誤,甚至是同一個錯誤犯好幾次。美國心理學家阿維譜曾經說過,教育者一定要能夠接受和警惕到學生在成長過程的高原期現(xiàn)象,也就是所謂的停頓期,。要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就正卻對待學生的錯誤,并不是不允許學生有不足之處,用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不應反感或厭惡學生的缺點與錯誤,尤其對成績落后的學生,更不應該歧視,挖苦,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在培養(yǎng)意志上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要教育學生勇于戰(zhàn)勝錯誤,樹立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堅強意志,當學生因經驗不足,操作錯誤時,老師不應責備學生,應幫助學生分析原因,耐心指導,恰當點撥,鼓勵學生不要灰心,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樹立起為探求正確結論而不灰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靈感。
【參考文獻】
[1]Robert J.Sternberg[譯者]:楊炳鈞、陳燕、鄒枝玲[審校]:黃希庭認知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第三版,2006.p303-306.
[2]http://acad.cersp.com/article/1733016.dhtml.[Z].
[3]傅忠.新課程理念下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創(chuàng)新教育.56-58.
[4]邵康.化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