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玉
摘要: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能夠提高學生應用信息技術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PBL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展開課程教學的教學模式,教師采用PBL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是可行的。因此,本文提出構建一個基于PBL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教學模型,并通過教學實踐將計算思維的一系列方法運用到具體的教學步驟中,來驗證該模型在培養(yǎng)學生計算思維方面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關鍵詞:PBL教學;計算思維;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8)01-0034-03
培養(yǎng)學生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能夠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水平,提高學生應用信息技術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展開課程教學的教學模式,它提升以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為教學目標,因此,采用PBL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是可行的。
計算思維和PBL問題式教學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周以真教授指出,計算思維是思維過程參與制定問題,并給出它的解決方案,在一臺計算機上以人或機器的方式就可以有效地開展。簡單地說,計算思維就是像一個計算機科學家一樣思考。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目的是引導學生像計算機一樣思考處理問題,在中小學教育階段與計算思維關系最密切的莫過于信息技術課程。因此,計算思維作為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日益受到信息技術教育學科領域學者和一線教師的重視。
PBL的主要特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學者為學習者提供一些學習資料,讓學習者根據資料自己去探索問題答案;教學模式中的問題來自真實世界,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為導向,問題是劣構的,沒有固定答案;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注重小組之間合作交流?;谶@些主要特點,筆者將PBL教學與計算思維的培養(yǎng)進行有效結合,以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為學習主題,引導他們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計算機式的自動化解決問題思維,實現(xiàn)利用算法快速有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各類問題。
基于PBL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教學模型構建
(3)式中,pc(prepare)代表學生在課前對相應知識的預習,a(analysis)代表課堂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后的問題剖析過程,l(learning)代表學生圍繞問題利用微課和學案進行的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過程,s(summarize)代表利用計算思維中的遞歸等方法提煉算法,總結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i(innovation)代表問題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實踐,利用提煉的算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基于PBL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教學模型如下圖所示,該模型將教學分成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三個部分,教師基于PBL,運用QTct系列教學手段和策略圍繞計算思維的五大要素(抽象、分解、算法、糾錯和歸納)來引導和組織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則運用QSct,通過分解問題理清思維、提煉算法訓練思維、訓練延伸發(fā)散思維、歸納總結沉淀思維幾個步驟實現(xiàn)計算思維的意識形成和能力提升。
面向計算思維培養(yǎng)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案例
根據所提出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模型,筆者就八年級“Flash動畫的設計與制作”這一單元知識點的教學展開實踐研究。為了更好地定量表達該模型在這兩方面的作用,筆者用Ect表示教學效果,用Cct表示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1.挖掘生活教材,設計問題情境
教學開始的第一步是教師設置面向計算思維培養(yǎng)的生活化問題或項目。問題項目的設計與教學效果和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具有如下關系:
(4)式中,p1即QTct函數(shù)中的變量p1,標識教師所做的課前準備和設置的問題情境,f1是p1的教學函數(shù),E1代表該模型第一步的教學效果;(5)式中,pc即QSct函數(shù)中的變量pc,標識學生的課前準備,g1是pc的學習質量函數(shù),C1代表該模型第一步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效果。
2.問題剖析,理清思維
教學開始的第二步是問題剖析。問題剖析的過程與教學效果和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具有如下關系:
(6)式中,p2即QTct函數(shù)中的變量p2,標識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問題剖析過程,f2是p2的教學函數(shù),E2代表該模型第二步的教學效果;(7)式中,a是QSct函數(shù)中的變量a,標識學生分析問題的過程,g2是a的學習質量函數(shù),C2代表該模型第二步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效果。
3.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中的第三步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問題解決過程與教學效果和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具有如下關系:
(8)式中,r即QTct函數(shù)中的變量r,標識教師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的過程性學習資料,f3是r的教學函數(shù),E3代表該模型第三步的教學效果;(9)式中,l是QSct函數(shù)中的變量l,標識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g3是l的學習質量函數(shù),C3代表該模型第三步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效果。
4.經驗總結,提煉算法
教學過程中的第四步是學生在作品欣賞、成果展示的基礎上進行經驗總結,利用計算思維中的算法、糾錯元素來訓練計算思維。提煉算法過程與教學效果和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具有如下關系:
(10)式中,g即QTct函數(shù)中的變量g,標識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經驗總結、提煉算法的過程,f4是g的教學函數(shù),E4代表該模型第四步的教學效果;(11)式中,s是QSct函數(shù)中的變量s,標識學生提煉算法的過程,g4是s的學習質量函數(shù),C4代表該模型第四步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效果。
5.拓展延伸,發(fā)散思維,歸納總結,沉淀思維
教學過程中的最后一步是學生進行個性化作品創(chuàng)作,實現(xiàn)生活的回歸。發(fā)散思維過程與教學效果和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具有如下關系:
(12)式中,e即QTct函數(shù)中的變量e,標識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由創(chuàng)作、發(fā)散思維的過程,f5是e的教學函數(shù),E5代表該模型第五步的教學效果;(13)式中,i是QSct函數(shù)中的變量i,標識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的過程,g5是i的學習質量函數(shù),C5代表該模型第五步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效果。
在這樣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剖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解決經驗,延伸拓展問題,積極思考,主動動手操作,體驗理清思維、訓練思維、發(fā)散思維、沉淀思維的過程,達到了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實現(xiàn)思維的滲透的培養(yǎng)目的?;赑BL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教學模式的數(shù)學模型可表示為:
該案例的教學實驗結果充分驗證了基于PBL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模型的教學效果。QTct和QSct之間的方法集都運用到學生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過程中,引導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達到了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和訓練學生計算思維的目的,打造了一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高效課堂。
總結
計算思維培養(yǎng)的最終目的不是停留在課堂上的問題解決,而是回歸到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自然而然地應用自己課堂上形成的思維意識和能力來解決問題,這就是計算思維抽象和自動化的特點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體現(xiàn)。筆者將PBL和計算思維培養(yǎng)進行結合是一個初步的嘗試,從實踐案例效果來看,利用PBL教學模式來培養(yǎng)計算思維還是比較可行的。下一步,筆者還需進一步探究基于PBL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的策略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劉向永.計算思維改變信息技術課程訪談錄[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3):5-12.
[2]李鋒,王吉慶.計算思維:信息技術課程的一種內在價值[J].中國電化教育,2013(8):19-23.
[3]生詩蕊.基于PBL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