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吉林省白城市社會精神病院,吉林白城 137100
臨床上,慢性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尚未明確該疾病的具體發(fā)病機制,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認知功能障礙、焦慮、抑郁、冷漠以及妄想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1]。在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聯(lián)合應用認知行為、家庭以及藥物等多種方式,大部分患者因為需要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進行住院封閉式治療,需要和家庭、社會進行隔離,所以會在不同程度上產生不適感[2]。因此,為了將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康復效果提高,亟需尋找一種合理方式對其進行干預。2011年5月—2015年5月該研究主要針對作業(yè)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院內康復的影響進行探究,現(xiàn)報道如下。
在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選取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 30例,平均年齡(42.05±5.12)歲,包括 20例男患者,10例女患者。觀察組患者30例,平均年齡(42.21±5.26)歲,包括18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臨床對比要求。患者納入標準;病情穩(wěn)定,沒有外逃、興奮與沖動等陽性癥狀出現(xiàn)者;沒有合并其他軀體疾病者;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者?;颊吲懦龢藴剩翰辉竻⑴c者;配合度低下者;惡性腫瘤者。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藥物治療與護理,不采取任何形式的作業(yè)療法。觀察組采用與對照組一樣的藥物療法,并且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作業(yè)療法:①訓練計劃的制定:護理人員和醫(yī)師共同來制定合理計劃,向患者講解作業(yè)療法的方法、目的以及意義,制定詳細的訓練計劃,主要內容包括、傳統(tǒng)文化教育、藥物管理訓練、家居生活行為訓練、情緒管理、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棋類活動、智力拼圖、書法繪畫與手工制作等。②每周由經過專業(yè)化培訓的護理人員向患者進行一次授課,向其講解農場種植養(yǎng)殖的相關知識,只要天氣情況允許,便要將患者組織起來,進行室外作業(yè)。③在一定時間的勞動之后,鼓勵患者進行自由行動,可以進行打球、散步等體育鍛煉,也可以開展手工刺繡、書法以及繪畫等活動。④還可以對患者進行適當娛療,包括教唱歌、跳舞、快板、節(jié)假日演出等;每個月要對患者進行一次組織,進行院外郊游,如果患者表現(xiàn)較好,則可以將其與社會接觸的機會適當增加,促使其正性行為不斷得到強化。⑤勞動成果出售或者交換。在患者完成作品之后,護理人員可以患者相互之間進行交換,或者可以向該院職工或者社會人員出售,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鼓勵義工、單位、領導等參與進來,給予患者充分的社會支持,以此來促使其疾病更好更快康復,促使社會人士對精神進行更加全面化的了解,減少社會歧視。
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康復效果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進行評價分析,主要包括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和軀體生活自理量表兩部分的內容。
將所收集數(shù)據(jù)納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x±s)表示計量資料,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軀體生活自理量表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干預前,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軀體生活自理量表評分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并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ADL評分對比[(x±s),分]
慢性精神分裂癥屬于一種十分常見的精神科疾病,所有年齡段均可以發(fā)病。該疾病具有較長的病程,治療后的病情復發(fā)率較高[3]。通常情況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與護理過程較為漫長,無論是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康復治療還是日常護理,其主要目的均在于將其病情發(fā)展延緩,促使其精神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將其社會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作業(yè)療法屬于一種十分成熟的訓練方式,不僅在操作上具有極強的便利性,而且還具有十分豐富的活動內容,通過對患者進行簡單的傳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將其身心協(xié)調能力提高[4]。其次,該療法還有利于重建其大腦認知功能,幫助其更好更快的恢復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最大程度上將其日常生活能力保留。雖然在作業(yè)療法過程中需要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學習,但是行為治療屬于其主要的實施手段,通過合適活動的開展,能夠幫助患者對全新生活技能進行獲取,促使其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更好恢復[5]。該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干預前,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軀體生活自理量表評分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并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充分看出作業(yè)療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癥干預中的顯著效果,該療法涉及到生理、心理、情緒以及智力等多個方面,現(xiàn)實生活具體勞動、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文娛活動訓練以及運動模式等屬于其主要的治療模式,它不僅能夠促使患者軀體得到有效鍛煉,而且還能將其協(xié)作意識與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幫助其更好地進行社會交往。
綜上所述,作業(yè)療法能夠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院內康復效果,具有良好的臨床推廣價值。
[1]周昭君,周芙蓉,黃麗雯,等.計算機作業(yè)療法促進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的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5,10(5):375-376.
[2]梁秀珍.淺析作業(yè)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院內康復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5,3(11中旬刊):163-164.
[3]施敏,徐維安,劉群,等.作業(yè)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5,24(17):2120-2122.
[4]胡小平,汪富軍,孫勉,等.作業(yè)療法對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4,12(22):29,31.
[5]徐兆丹,毛慶友,田齊凱,等.作業(yè)療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7,24(3):3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