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志
(貴州省都勻市廣惠辦事處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貴州 都勻 558000)
一次偶然發(fā)現(xiàn),在溫泉里自由潛水,屏氣時間遠遠大于在涼水中屏氣時間,一是產(chǎn)生了“人體皮膚在水里是否存在呼吸功能”的想法,以及人體皮膚在水里呼吸功能的潛力的大小怎樣。通過具體實驗去驗證。對實驗的結果進行討論、分析,作出結論。并聯(lián)想到慢性阻塞性肺?。–OPD)患者,皮膚出現(xiàn)明顯毛細血管、微小血管增生,很可能是人體長期缺氧,而代償性出現(xiàn)皮膚呼吸的結果。探索皮膚呼吸功能的潛力,尋找一條通過呼吸道以外的途徑補充人體氧氣,有重要意義。
溫泉:水溫40℃左右,PH試紙檢測偏堿性,本人深吸氣后,面朝下浮于水面上,開始計時,當感覺呼吸困難,不能堅持后,浮出水面,停止計時。休息約10分鐘左右,感覺無不適后,繼續(xù)上述試驗。試驗共三次。屏氣時間分別是:120秒、150秒、120秒。
涼水:水溫18~20℃左右,PH試紙檢測為中性,本人深吸氣后,面朝下浮于水面上,開始計時,當感覺呼吸困難,非常難以忍受、不能堅持后,浮出水面,停止計時。休息約15~20分鐘左右,感覺無不適后,繼續(xù)上述試驗。試驗共三次。屏氣時間分別是:30秒、50秒、40秒。
通過對上述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假設檢驗”,P<0.01,推斷上述兩組數(shù)據(jù)有本質差異。即結果:在溫泉里自由潛水,屏氣時間遠遠大于在涼水中屏氣時間。
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溫泉里屏氣時間遠遠大于在涼水中屏氣時間”,這是否可以推斷“人體皮膚在水里存在呼吸功能?”,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有資料表明[1]:青蛙在水里通過皮膚呼吸所得的氧,大約占吸氧總量的40%左右,而人皮膚在水里吸收的氧氣量僅為肺的1/160,顯然資料結果讓人失望。然而這個結果的得出,是否考慮了人的潛力、水溫及水的PH值?。我們來分析:我們已知“[2]O2和CO2在血液和肺泡間的擴散都是極為迅速,不到0.3秒即可達到平衡”,空氣的O2分壓是159mmHg,動脈血的O2分壓是100mmHg,靜脈血的O2分壓是40mmHg,顯然這都有利于空氣中O2通過溫泉彌散進入人體,人體的皮膚與外界發(fā)生物質交換,得通過“角質層、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管”,角質層就是一個完整的半通透膜,O2與水分子結合的形式通過半透膜,經(jīng)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nèi)。溫泉水溫相對較高,溶解氧都處于過飽和狀態(tài),氧氣分子與水分子結合非常不穩(wěn)定,易彌散與人體組織發(fā)生氣體交換,另外溫泉中水溫較高,人體皮膚毛孔擴張[3],皮膚血管擴張,血流速度增加,加快物質的彌散,有利于溫泉中氧進入血循環(huán)。還有弱堿性的溫泉,易于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人體組織二氧化碳的擴散。我在做上述實驗時明顯感覺不同,在涼水中屏氣,30秒后即有明顯憋悶、不適感,心跳加快,40秒后出現(xiàn)難以忍受的瀕死感,不得不終止屏氣。而在溫泉里屏氣明顯感覺要輕松得多,屏氣到1分鐘左右,有憋悶不適感,繼續(xù)堅持后,憋悶感減輕,直到屏氣2分鐘后,憋悶感漸增加,但仍能忍受,因其他人的擔心,善意的提醒,而終止實驗。人體在溫泉、涼水中屏氣時間有本質差異,唯一合理的解釋,即結論“人體皮膚在水里存在呼吸功能;并存在不小的潛力?!比梭w上皮組織細胞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其上皮細胞間結構是嵌合式,細胞間少有基質,更無血管,但存在豐富的縫隙連接,這表明了上皮細胞所需的絕大多數(shù)營養(yǎng)物質主要通過縫隙連接通道獲取,間接表明縫隙連接通道的存在,很可能也是人體皮膚氣體交換的通道。
在臨床工作中,常見到不少慢性阻塞性肺?。–OPD)患者,鼻尖、耳廓、顏面、前臂等處皮膚,有明顯毛細血管、微小血管增生,在非常表淺的皮下,有透明感,稍微碰觸就會出血。猜測:“這很可能就是人體長期缺氧,人體代償,被迫出現(xiàn)皮膚呼吸的結果”。
顯然,上述試驗在精確上存在欠缺,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認人體某種潛力的存在,探索、開發(fā)人體皮膚呼吸功能的潛力。通過呼吸道以外的途徑補充人體氧氣,這值得進—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