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琴,漆文選
(1.渭源縣慶坪鎮(zhèn)政府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甘肅 渭源 748209;2.渭源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渭源 748200)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海拔高,氣候冷涼,非常適宜馬鈴薯生長,種植馬鈴薯比較效益高,已成為農(nóng)民增產(chǎn)增收的重要手段。但在渭源北部海拔2 100~2 500 m、年降雨量300~450 mm、年均氣溫4.5~5.7 ℃、無霜期135 d左右的半干旱地區(qū),低溫、干旱導致馬鈴薯產(chǎn)量低而不穩(wěn),制約著馬鈴薯產(chǎn)量的提升和農(nóng)民進一步的增產(chǎn)增收[1-2]。通過多年實施省、市馬鈴薯標準化栽培及旱作高產(chǎn)等科技項目,引進交流并不斷改進半干旱區(qū)全膜覆蓋馬鈴薯高產(chǎn)栽培技術,使得馬鈴薯高產(chǎn)田塊667 m2產(chǎn)量達到2.5 t左右,商品率80%以上?,F(xiàn)將實踐中總結出的渭源縣半干旱區(qū)黑膜全膜馬鈴薯高產(chǎn)栽培模式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技術介紹如下,以供同類地區(qū)農(nóng)戶在生產(chǎn)中參考應用。
渭源縣北部屬半干旱區(qū),從2012年引進并不斷試驗黑膜全膜馬鈴薯栽培技術。全膜馬鈴薯,是指壟面、壟溝用地膜全覆蓋;覆黑色地膜在增加土壤溫度、防止土壤失墑、有效提高降水利用率的同時,兼具抑制雜草、中后期降低地溫以及減少青頭薯的作用,可實現(xiàn)馬鈴薯增產(chǎn)30%以上。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在種植推廣中出現(xiàn)了以下影響高產(chǎn)的突出問題急需改進[3]。(1)整地質量不過關,田間地表不平整,影響覆膜質量。(2)起壟不規(guī)范,大小壟高度不夠;壟距過寬或過窄,壟面不平整。(3)膜與膜在小壟中間重疊15~20 cm,每667 m2用膜量9 kg以上,增加了生產(chǎn)成本。(4)小壟中間壓土過多或過少,過多影響膜面集留雨水,過少造成大風揭膜。(5)不打滲水孔或打孔過少;壟溝內(nèi)留土過多,影響雨水集留和下滲。(6)不施農(nóng)家肥,或施肥量不夠,導致后期脫肥,影響產(chǎn)量。(7)優(yōu)良品種應用率較低;藥劑拌種針對性差,導致中后期病蟲害大發(fā)生。(8)播期過遲,株距過大,播種密度過小。(9)播種質量差,播種深淺不一,出苗不齊和“錯位苗”多。
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疏松的地塊種植,不選土質瘠薄、土層薄、雜草多的地塊。前茬以小麥、豆類、玉米等茬口為好,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不連做。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早翻耕,深耕20~30 cm,積雨蓄墑。秋末結合淺耕,收墑整地,從而達到地平土細,以利起壟覆膜[2]。
選隴薯系列馬鈴薯為主栽品種。如隴薯3號、隴薯5號、隴薯7號、隴薯10號和青薯9號等品種,品種選定后,最好分離培養(yǎng)制成脫毒種薯。
3月中旬,選購的出窖種薯表皮潮濕,常帶有病菌和蟲卵,且混有病雜薯,播種10~15 d前曬種并嚴格選種,剔除病、爛薯,盡量精選50~100 g、無病的小中薯作種薯,并進行曬種催芽。催芽后,于播前1~2 d將種薯切成30~50 g大小的薯塊,每個薯塊帶1~2個芽眼,切薯前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刀具進行消毒。薯塊切好后,用甲霜靈錳鋅拌種,在陰涼處晾干后即可播種。作種以50 g左右小整薯為好。
2.4.1 起壟
川臺地按種植走向開溝起壟,緩坡地沿等高線開溝起壟,應起大小壟,大壟寬70 cm、高15 cm,小壟寬40 cm、高10 cm,每個壟幅對應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兩個壟面。要求壟和壟溝寬窄均勻,壟脊高低一致,有條件時可機械起壟,能提高工效、減輕勞動強度。
2.4.2 覆膜
全膜馬鈴薯,需壟面、壟溝地膜全覆蓋,壟幅(110 cm)包括一大一小兩個壟。覆膜時選幅寬120 cm、厚度0.01 mm的黑地膜,起好壟后及時覆蓋。鋪設第1膜時,黑膜先置于大壟壟邊,然后拉開展平;第1膜鋪完后留茬口在小壟中央,鋪第2膜時,第1膜與第2膜相接在小壟中間龍脊處,首尾重疊搭接后用細土壓住地膜接合部,然后再拉開展平地膜,鋪完第1壟幅,依此類推,覆蓋全部田塊,同時結合覆膜在壟溝內(nèi)每隔50 cm打一滲水微孔,使壟溝內(nèi)的降水能及時滲入土壤中,每隔2~3 m還要壓1條土腰帶,以防大風揭膜。覆膜時要將地膜拉展鋪平,壓嚴壓實,地膜與壟面、壟壁貼緊,提高覆膜質量。
4月中下旬播種馬鈴薯較為適宜,在大壟上播種,1壟種2行,每667 m2保苗3 500~4 000株,株距30~40 cm。播種時最好要3個人配合,2人用人工移土點播器在大壟兩側開點播孔,將土提出,1人及時往孔內(nèi)點籽,點好籽后,去除土中的雜草、廢膜,將提出的土放入播種孔內(nèi)打平表土,壓嚴地膜,再打第2個點播孔,依此類推,播完全田。
2.6.1 除草、破除土壤板結
全膜馬鈴薯出苗期應勤觀察,及時破除封口板結,以利出苗,同時及時拔除田間雜草。
2.6.2 及時放苗
發(fā)現(xiàn)幼苗與播種孔錯位,要及時放苗,防止燒苗,出苗不齊時,應及時補栽。
2.6.3 生長期保護地膜
在松土、拔除雜草時,防止破壞地膜,并隨時壓嚴壓實地膜破損處,防止地膜被大風吹起卷走。
黑膜全膜馬鈴薯播種后至收獲前在覆膜下生長,馬鈴薯為喜肥喜鉀作物,應根據(jù)土壤供肥能力和作物長勢特征施足基肥?;蕬杂袡C肥為主,化肥為輔;全生育期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同時重視追施鉀肥。每667 m2施農(nóng)家肥1 500~3 000 kg、尿素16 kg、過磷酸鈣55 kg、硫酸鉀14 kg或磷酸二氫鉀20 kg。春季施肥時將有機肥和化肥混合,隨播前整地施入耕作層;夏季施肥主要是結合降雨,在塊莖形成期進行追肥,追肥量為每667 m2追施尿素8~10 kg。作物開花后,每667 m2可葉面噴施磷、鉀肥和微量元素混合液45 kg,以延長葉片功能期,增加物質積累,提高馬鈴薯產(chǎn)量和品質。
全膜馬鈴薯上發(fā)生的主要病害為早疫病和晚疫病,應以預防為主,積極防治,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立即拔出深埋;發(fā)病時及時交替噴施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高效藥劑,每隔7~10 d噴施1次,連噴3次以上[4]。
全膜馬鈴薯上發(fā)生的主要蟲害為地下害蟲和蚜蟲。地下害蟲主要采用輪作倒茬、鏟除雜草、清潔田園、深耕改土等措施,惡化地下害蟲生存環(huán)境。另外,地下害蟲發(fā)生嚴重地塊,應結合耕翻地或播種,每667 m2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250 mL對水3~5 kg,拌25 kg細干土(沙),制成毒土(沙),進行土壤處理[5]。
出苗后,田間蚜蟲與瓢蟲之比大于150∶1,蚜株率大于50%時,可選用新農(nóng)藥——噻蟲嗪,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或3%啶蟲脒乳油2 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 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葉面噴施防治,還可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2.5%天王星乳油、20%滅掃利乳油葉面噴施防治[5]。
9月下旬馬鈴薯莖葉枯黃、2/3的葉片變黃時,可及時選擇晴天收獲。收獲前先割去地上莖葉,揭去地膜,晾干地表土壤再采挖,收后結合耕翻土壤,再次清除廢膜,以免對土壤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