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
2017年9月21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在北京市第一實驗小學舉行北京市第30屆“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表彰暨“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評選30年紀念活動。
北京市中小學“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評選表彰活動是一項由政府部門主導、社會單位支持的獎勵機制,始于1988年。至今已評選表彰優(yōu)秀班主任1.2萬人次,是全國持續(xù)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專門針對中小學班主任的制度性表彰活動?!白辖眱?yōu)秀班主任中,既有多年堅守班主任崗位的老教師,也有擔任班主任不滿5年的學識過人、勇于創(chuàng)新的新教師。他們時時處處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成為業(yè)務精湛、學生喜愛的高素質(zhì)教師。
今天,我們從歷屆“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中選出7位老師,呈現(xiàn)他們的事跡和內(nèi)心世界。7,相對于全部獲獎的人數(shù)1.2萬,只能算一條河流中的幾滴水。但是透過這幾滴水,我們可以看到優(yōu)秀班主任的共性——胸懷仁愛、富有智慧、才華橫溢、各具魅力。
丁榕:為學生的一生負責
丁榕老師當過二十多年班主任。一個班平均50個學生左右,加起來約有400個。這大約400個學生的名字,丁榕老師至今都清楚地記得。
從1964年帶第一個班到現(xiàn)在退休在家,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丁榕老師始終保存著每個學生的頭像、父母情況、家庭住址;保存著自己的工作計劃、總結,僅班主任工作手記就50多本;保存著每個班每個學期的課程表、座次表、考勤表、班日志;保存著學生的作文、入團申請書,畢業(yè)時寫下的青春誓言、犯錯誤時寫的檢查;保存著學生們每次參加活動的照片;保存著家長和學生給她的賀卡、信件……搬了多少次家,換了多少個工作單位,自己的東西不知扔了多少,唯獨這些“班主任”的東西一樣都沒有丟,一件都沒有丟。
丁榕老師說,當時積攢這些資料時并沒有想到這些東西將來能有什么用處,完全是因為“愛”——“我愛教育事業(yè),愛教師工作,愛班主任這一行,愛我教過的每一個孩子。所以舍不得丟掉任何一件當班主任時我所經(jīng)歷過的東西,和我共處過的每一個學生、我搞過的任何一個活動的照片?!?/p>
這大量的資料,不僅僅占據(jù)著丁榕老師房屋的空間,也占據(jù)了她心靈的每一個角落。她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這些資料?!罢淼倪^程是思念的過程,它把我?guī)胍粋€美輪美奐的美妙世界??粗切┵Y料,浮現(xiàn)在我面前的是每個孩子,是一張張活潑可愛的笑臉?!碧鹈鄣幕貞浲鹑绾椭C而溫馨的旋律,回旋在心靈深處,永不會被歲月塵封。
整理資料的過程又引發(fā)了丁榕老師新的思考:“當我真的哪一天離開了人世,這些東西不就是一把火嗎?”為了讓這些東西保存下去,讓這些東西的價值傳承下去,丁榕老師決定給她教過的每一個班出一本書,送給每個同學一本,讓他們記住,在自己的青少年時代,在自己成長的歷程中,有這樣一個集體在幫助他(她)進步,有這樣一個班主任在關心他(她)的成長,有這樣一群伙伴曾伴隨他(她)的一生。也讓他(她)的孩子們,聽爸爸媽媽講講過去的事情。
于是,丁榕老師開始整理、編輯班書,接下來的八年的時間里,她整理完了五個班的班書,還有三本尚在整理之中。一個學生在留言中這樣寫道:“三年的記憶,在我心里是一眼不干沽的泉,每當迷茫饑渴的時候,取一瓢飲,足以支撐我走得更長遠,走得氣定神閑,走得底氣十足!”
回首往事,丁榕老師說:“這輩子我就做了一件事,就是當了一個一輩子也沒離開‘班主任位置的班主任。把班主任的工作有頭有尾地做下去,把它當成一項課題來研究,或許對‘班主任這項工作還能有些貢獻,那將是我最大的愿望?!?/p>
李鶯燕:在學生心里點一盞明燈
14年前,懷揣一顆純粹的同情之心,李鶯燕老師來到了北京市盲人學校,從此,這里就成為她永遠也放不下的地方。
提起盲孩子,很多人首先會想到他們生活中的種種不便,但與生理缺陷同樣不可忽視的是他們的心理問題:因為生理缺陷和由此受到的各種傷害,很多孩子過早地關上了心靈的大門,看不見陽光,看不見未來,他們中的很多人自卑、敏感、冷漠、封閉、多疑、情緒化、攻擊性強,甚至出現(xiàn)精神問題。面對著這些孩子,李鶯燕老師默默地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要在孩子們心里點一盞明燈,照亮他們的心靈,照亮他們的未來。
怎么樣才能為他們點一盞心燈?惟有愛。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們,李鶯燕老師把家搬到了學校附近,一有空就去跟孩子們聊天。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她都努力讓孩子們時刻感受到“你在我心中是最美”。她發(fā)自內(nèi)心地把每個學生都看作世上獨一無二的寶貝,用誠心、細心、關心、耐心去關愛他們的心靈,把師愛如春雨潤無聲般融入每一個孩子的心中,一點一滴地滋潤每一顆殘缺的心靈。
為了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李鶯燕老師專門召開了一次以“靠近你,溫暖我”為主題的“單獨班會”。說是“班會”,其實是她和每一個學生單獨面談。正是這次特殊的“班會”,讓她了解到孩子們稚嫩的心靈遭受了怎樣的痛苦,也被他們在傷害面前依然保持堅強的精神深深感動。
為了取得家長的充分配合,李鶯燕老師想盡一切辦法讓家長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她發(fā)揮孩子的特長,讓他們在家長會上表演節(jié)目,讓父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孩子其實可以做很多事,讓他們相信孩子能行。她還特地拍攝了許多照片,尤其是那些在街上、天橋下乞討的盲人,還有優(yōu)秀盲人工作時的照片,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的對比告訴家長,現(xiàn)在支持、配合學校的工作,將來孩子就可能擁有一技之長,不但可以養(yǎng)活自己,甚至還可能贍養(yǎng)父母;但是如果對孩子放任自流,將來孩子一無所長,無法獨立生活,不但會成為家庭的累贅,孩子的一生也會很悲慘。每周五中午,家長會來接孩子回家,她就利用這個機會和家長面談,告訴他們孩子有哪些進步,孩子現(xiàn)在需要什么,并指導他們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終于,學校與家庭形成了教育合力。
來自老師和父母的愛,可以打開孩子的心門,點亮孩子的心燈。但這只是教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讓這盞燈始終不會熄滅,伴隨他們一生,照亮他們的未來。所以,李鶯燕老師特別重視培養(yǎng)孩子們健康的心態(tài),讓他們的心靈灑滿陽光,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充分感受現(xiàn)實生活,讓孩子學會接受自己,讓孩子們對未來充滿希望。endprint
14年風雨兼程,曾有過年輕氣盛的躁動,有過初嘗甘霖的欣喜,有過屢遭挫折的苦楚,也有過不眠不休的焦慮。最初的李鶯燕只是將盲校教師作為一種職業(yè),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對孩子們的認識與理解不斷深入,她早已經(jīng)將盲校教師當作了自己終生追求的理想與事業(yè)。伴隨著孩子們從幼稚到逐漸成熟的生命歷程,李鶯燕老師一次又一次體會到特教學校教師的光榮與使命、教書育人的神圣與嚴肅,也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教育的幸福與滿足。
陳志蘋:給學生最需要的關懷
房山西北部的深山區(qū),屬太行山余脈。佛子莊鄉(xiāng)中心小學就在這片深山里。“紫禁杯”班主任一等獎獲得者陳志蘋老師,就來自這所小學。
因為佛子莊鄉(xiāng)中心小學是這個鄉(xiāng)唯一的一所學校,全鄉(xiāng)所有村子的孩子都到這里上學,有的離家很遠,交通不便,許多孩子在剛上一年級時就需要在校住宿。
年僅六七歲的孩子剛離開父母,生活上幾乎全部依賴班主任的照顧。很多孩子自理能力差,陳志蘋老師就給他們補衣服,洗被單,給女孩子梳辮子,給男孩子做玩具。有時候,睡覺前想家了,女孩們會抹眼淚,陳志蘋老師就坐在她們床邊,給她們講故事,直到孩子們都睡著了,自己才離開。
山里孩子,尤其相對貧困的山區(qū)的孩子,他們的需求,不僅是城里人想象不到的,連陳志蘋這個山村學校的老師都沒想到。
有一天,陳志蘋老師看到兩個剛住宿的孩子正在偷偷地分著東西吃。她走過去一看,竟然是家長給一個孩子帶的感冒藥——氨酚黃那敏顆粒。她一下愣住了,這是怎么回事?而當“草莓口味”這幾個字映入眼簾時,她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兩個孩子是把藥當糖吃呢!陳志蘋老師感覺非常心酸。于是,她買來了很多好吃的糖果,把它們作為獎品送給表現(xiàn)好的孩子,既讓他們品嘗到了心中的美味,又呵護了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不斷地進步。
有一個剛入學的孩子,因為不習慣住宿,總是著急上火,嘴唇上都裂了血口子,疼得直哭。媽媽給他帶了好幾種藥,有中藥,有西藥;有直接吃的,有需要用熱水泡的,還有往嘴上抹的,五花八門。為了不忘記提醒孩子吃藥,陳志蘋老師特意買了一個定時器。為了減少孩子的疼痛,她專門帶了一小瓶香油,每個課間都給孩子涂在嘴上。在她的精心照顧下,孩子的嘴慢慢好起來了,而且也不吵鬧著要回家了。為了表達感謝,他還主動親了周老師的臉。
愛就是用心的陪伴,是給學生最需要的關懷。陳志蘋老師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她懷著一顆慈愛之心,用體貼入微的關愛,給了山里孩子們一個安全、溫暖的家。
周同麗: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
周同麗老師執(zhí)教于一所中等職業(yè)學校——北京市信息管理學校。她認為:做一名中等職業(yè)學校的班主任不僅要有很強的業(yè)務能力,還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業(yè)進步,更要潛心研究學生品格的形成;不僅要給學生陽光般的明朗氣息,更要鑄造其承受寂寞、擊敗挫折的意志和勇氣。
無法升入普高,是學生選擇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普遍原因。自信心不強、不良習慣多、對學習沒興趣、意志力薄弱、心理問題嚴重,是職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怎樣挖掘這些學生的潛能,使其走向成功之路呢?周同麗老師一直孜孜以求地探索著職業(yè)教育的教育目標——恢復自信、設立職業(yè)目標、體驗成功。她希望經(jīng)過三年的努力,使學生逐步認識社會,學會生存;認識職業(yè),學會創(chuàng)造;認識合作,學會關心;認識自我,學會發(fā)展。
高一入學,她召開“我能行——找優(yōu)點”主題班會,讓學生自己身上的優(yōu)點,恢復自信心,進而擁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
進入高二,她召開班會“走向成功”,與學生共同調(diào)研未來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學生們給自己制定高二要完成的目標,列出階段計劃,相互鼓勵,共同前進。
進入高三,她召開“我能成功”主題班會,模擬招聘會,讓學生們穿上職業(yè)裝,邁著自信的步伐走進職場。
對于體驗了太多的失敗、承受過太多批評的中職生來說,他們更渴望世間真摯的愛、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和前行路上的肯定。
李某是班里性格最暴躁的學生,愛挑頭鬧事、和任課老師頂嘴,張嘴就想罵人,伸手就想打人,見到書本就瞌睡。周同麗老師從走訪中得知,李某父母鬧離婚,父母間、親戚間無休止的吵鬧讓這個十幾歲的孩子覺著世間沒有真情。有時候李某想好好學習,但家庭的紛擾,又常使他處于不能自控的情緒波動之中。周同麗老師堅持與他進行日記交流,從生活上更加關心他,學習上不斷幫助鼓勵他。為了讓李某在家中轉移注意力,周同麗老師特意為喜歡上網(wǎng)的李某買了一本關于網(wǎng)頁制作的書籍,建議他試著自學,還讓他為班級設計網(wǎng)站,找來專業(yè)老師指導他?,F(xiàn)在,李某就職于華為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工程部主管。
周同麗老師說:“家長把孩子放到我這兒,我就要全身心為孩子著想?!彼?,她不僅會為學生不認真學習著急流淚,還會在學生沖動、發(fā)生口角甚至爭斗時沖過去,站在兩者中間,“我不怕他們誤傷我,只要他們沒事,我真的無所謂?!?/p>
其實,周同麗老師也不是沒想過:“我這么不辭辛苦,到底為什么呢?”但是,她馬上就給了自己答案:“責任和愛?!币磺芯売趯ぷ?、對學生的愛,所以哭歸哭、氣歸氣,哭過氣過之后,工作依舊,對學生的愛依舊。
鄭丹娜:用童心營造師生間的和諧
鄭丹娜老師說:“作為一個老師,我要讓我的學生快樂陽光,所以,我要讀懂我的學生——學生是什么?他們需要什么?我應該為他們做什么?”
這三個問題,鄭丹娜老師都有自己的答案:“首先,學生是學生,他們到學校來學知識,學做人,所以,作為老師,我應該給學生以引導;學生是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呵護,所以,作為老師,我應該給學生以關愛;學生是人,人有被尊重的需要,而學生又是成長中的人,犯錯誤是正常的,不犯錯誤反而是非正常的,所以,作為老師,我應該給學生以尊重、寬容和理解?!?/p>
基于這樣的學生觀,鄭丹娜老師給予孩子們的教育是“全接納”的,并且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慢引導”,用童心營造師生間的和諧。endprint
于是,“微笑從教”成為鄭丹娜老師的工作原則之一。
早上,她微笑著真誠問候孩子們;講起課來,她笑容可掬,甚至手舞足蹈,帶著孩子們忘我地進入各種情境;孩子們有了困難,她用微笑慰藉,給予孩子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就算是孩子們犯了錯誤,在嚴厲批評之后,她也不忘還原和藹可親的本來面目,微笑著說:“老師知道,犯錯誤是孩子的天性,我相信你能改正?!庇谑?,孩子們就多了一分改正錯誤的決心和動力。
她認為,每個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后都一定有其原因,他的需要、期待和渴望才是需要教育者去理解、揣摩的。所以,和學生相處時她總是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小時候,我不喜歡給自己告黑狀的老師,如今就不去簡單地向家長告狀;小時候,我不喜歡挖苦學生的老師,如今就決不說傷及孩子心靈的話;小時候,我渴望老師公正地愛我們每一個人,如今就每天都反思一下有沒有忽略哪一顆渴求的心靈……”
懷著一顆童心,鄭丹娜老師用“心情晴雨表”關注孩子的情緒,用真情傾聽架設溝通的橋梁,用“悄悄話”走進孩子的心靈。
鄭丹娜老師認為,不忘童年,是老師應該有的情懷:“想到童年,心會莫名其妙地變軟;想到童年,更加喜愛孩子們的笑臉;想到童年,看著孩子們的淘氣也可愛;想到童年,更希望幫孩子在五彩斑斕的人生畫卷上繪制美好的春天!”
陶紅梅:沿著文字走進孩子的心
來自北京市海淀區(qū)今典小學的陶紅梅老師,已經(jīng)做了19年的班主任。筆談這種方式,陶紅梅老師已經(jīng)用了大約10年。
陶紅梅老師一直從事高年級語文教學工作,每周都留周記作業(yè)。孩子們在周記本中提出的問題都是他們成長中面臨的難題:像獨生子女經(jīng)常遇到的和同學相處的問題,和管教嚴格的家長的矛盾,對待挫折的問題等。每一次面對問題,陶紅梅老師都認真作答,幫他們分析處理事情有哪幾種方法,每種方法的不同效果是什么。有時,她告訴孩子們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供他們借鑒;有時像朋友一樣為他們出主意。老師的真誠使得孩子們在周記中敞開心扉。周記成為陶紅梅老師和孩子們的通信欄。10年來,陶紅梅老師大概寫下了30萬字。
近幾年來,陶紅梅老師更關注成績優(yōu)異學生的心理問題。
班里有個女孩,學習成績特別好,可她是一個非常孤僻、偏激、有個性的孩子,與家長的矛盾也很大。她曾在周記里寫自己很討厭媽媽,盼著自己快快長大,結婚,離開媽媽,離開家。原來,她小時候不在媽媽身邊,來北京后,媽媽工作忙,很少跟她交流,所以,她認為媽媽不愛自己,甚至在心里怨恨媽媽。三年多的時間里,陶紅梅老師不知在女孩的周記本上寫下了多少文字。后來,女孩的媽媽看到了這個周記本,感動極了,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有所改變。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女孩逐漸變得開朗了。在畢業(yè)前的最后一次周記中,她寫道:“謝謝您,三年來為我寫下的話,您不知道它曾給我多少鼓勵、安慰和溫暖……”
真誠,真實,每次都有新的內(nèi)容,是陶紅梅老師筆談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朋友關系,師生間的這種真摯的情感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孩子們學會了化解同學矛盾,正確地看待友誼;學會了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學會了全面地認識自己;學會了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如果說,筆談是針對個人的心理輔導,那么“陶老師日記”就是面對全體學生的一座情感溝通的橋梁。
每周,陶紅梅老師都利用小飯桌時間,在電腦上敲出三篇日記,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更多的時候是念給他們聽。“陶老師日記”里的故事,都是發(fā)生在班里的事,學生聽起來很親切。小飯桌時間成了孩子們最愉快的時光。有時,他們靜靜地聽;有時,他們興奮地笑;有時,他們仔細地琢磨。
“陶老師日記”關注班里的熱點事件。下雨了,很多同學把捉來的小蝸牛拿到教室。有很多小蝸牛不幸慘死。陶紅梅老師沒有直接制止或批評孩子們,而是寫了一篇《蝸牛的悲鳴》讀給他們。孩子們聽懂了老師的意思,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一次熱愛生命的教育。
何杰:在專業(yè)發(fā)展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第二中學的何杰老師說:“我擔任班主任工作的15年,正是我取得專業(yè)發(fā)展的15年?!?/p>
剛剛參加工作時,何杰老師也和絕大多數(shù)青年教師一樣,認為班主任的職責就是把班帶好,而把班帶好的標準就是考出好成績。隨著閱歷的增加和專業(yè)素質(zhì)的不斷提高,他才越來越認識到,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應該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務。從那以后,何杰老師抓住一切契機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自我教育和實踐體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實現(xiàn)自身成長。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上,何杰老師的班承擔了背景組字任務。剛開始訓練時,一些學生因為各種原因?qū)τ柧氂械钟|。何杰老師意識到這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時機。他找到建國五十周年慶典視頻,讓學生感受十萬中學生一下子變出國徽圖案時的震撼,又給學生講參與盛典的光榮與自豪,講中國人的責任,并引導學生將整個參與過程看作人生的財富。
在接下來的整個訓練中,學生個個精神飽滿。當有同學因“甲流”需要隔離時,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參加不了國慶慶典活動。更為可貴的是,學生們對國慶活動的意義有了深層次的思考,有的學生總結道:“最單純、最質(zhì)樸的情感往往最能恒久地感動人、激勵人。我很欣慰地發(fā)現(xiàn)這份容易在安適生活中隱匿的愛國心仍舊鮮活,愛國之情根植于我們心靈深處,這次國慶背景表演便是它的一次小小綻放。”
教育的智慧來源于對教育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從參加工作開始,何杰老師就一直攻讀各種教育著作,思考其中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規(guī)律,并把學習和思考的結果運用于日常工作中。
親子之間的互不理解會阻礙學生的成長。何杰老師通過認真學習和深入思考,決定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讓他們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并學會對父母施愛。
何杰老師首先讓學生做了一個調(diào)查,調(diào)查從出生到高一家里共為自己花費了多少錢,這些錢在家庭支出中占的比重以及父母工作時的感人事跡。調(diào)查結果顯示,每位同學平均花費了28萬,所有同學的撫育費用都占到家庭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這些驚人數(shù)字的背后是父母付出的心血和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在此基礎上,何杰老師召開了“成長的價格”主題班會。學生們講述著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受到極大觸動。他們當場寫下心愿,要在半年時間內(nèi)用自己的進步或愛心為家長送一份成長的禮物。半年以后,學生在不同方面取得了進步,何杰老師又將所有學生家長請來,召開了“成長的禮物”主題班會。看到孩子的成長進步,看到孩子給自己準備的愛心禮物,家長們也流下了熱淚。半年時間、兩個班會,見證了孩子的成長,改變了家長的教育觀念。endprint
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成長動力,使學生自主建構健全人格、完善精神世界。這正是何杰老師不斷追求專業(yè)發(fā)展的收獲。
編后記:
以上7位老師用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一個優(yōu)秀班主任具有怎樣的情懷、境界和智慧,也為眾多班主任提供了學習的榜樣和成長的范例。但是,成長的路不止這幾條,事實上,在北京市各個中小學,很多一線班主任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自己的故事,實現(xiàn)著自身的成長。
例如:中關村中學的徐彬老師將京劇元素注入班級建設之中,使學生們在領略中國國粹精髓的同時,提高了審美情趣,增強了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北京市第十八中學附屬小學的陳輝老師設計了班本課程——“每日文化講堂”,每天利用晨讀五分鐘的時間,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密云區(qū)第二小學的王美懿老師通過舞蹈營造積極優(yōu)雅的班級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中央工藝美院附中附屬小學的劉洋、唐迪迪老師和朝陽區(qū)芳草地國際學校的馬巖老師分別通過開展剪紙和書法等活動,建設特色班級,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通州區(qū)潞河中學的趙月靈老師帶領學生用吟誦的方式感受漢語詩文的獨有韻味,培養(yǎng)學生的高雅情趣和自我成長的力量……
在學生畢業(yè)30周年紀念時,葉嘉瑩教授深情賦詩:“卅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北本┦小白辖眱?yōu)秀班主任評選和表彰也是歷經(jīng)了30年,初心猶在。在30年紀念活動中,北京市教委領導表示,今后,市教委將繼續(xù)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標準和要求,做好“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評選表彰工作,進一步發(fā)揮“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北京市中小學班主任隊伍建設取得更大成就。相信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市將有更多中小學班主任實現(xiàn)更好更快地成長。
鏈接:
1988年,北京市教育局和旅游局共同設立北京市中小學“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獎勵基金,開展了首屆“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評選活動。此后,每年進行一次評選表彰。從2006 年開始,北京銀行作為新的出資單位繼續(xù)支持“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評選表彰,使這一制度性獎勵機制持續(xù)推進。
長期以來,北京市教委以“紫禁杯”優(yōu)秀班主任評選和表彰獎勵為抓手,通過培訓培養(yǎng)、示范引領、經(jīng)驗推廣等多種途徑,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優(yōu)秀班主任,引領各區(qū)和學校進一步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在全社會營造了尊重、理解和支持教師工作的良好氛圍,為首都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編輯 _ 付江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