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文化背景知識影響到一個人的英語語言知識的使用能力,是得體運用英語語言的前提。本文通過文化背景知識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的原因和列舉相關教學內容,充分展示了文化背景知識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并進行初步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文化背景 ?英語教學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107-02
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時,注重語言知識是教師授課過程中關注的,忽視了文化教學。事實上,以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為載體的英語語言知識,才是對初中英語教學有著最重要的作用的。
聽、說、讀、寫“四會”技能訓練是英語教學語言知識掌握的重要因素,這種文化教學的背景中進行的學習和訓練,才是英語語言運用的能力?!队⒄Z課程標準》提出“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至少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二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教學建議中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fā)展綜合語言技能?!闭Z言和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融入,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才是潛移默化的。
一、文化背景知識對初中英語教學的作用
文化是語言的一部分,語言本身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獲得語言知識的同時接觸和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的語言習慣、民風民俗,有益于對英語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有益于正確地使用語言。在英語新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功能項目,如:Having meals ; Making telephone calls; Offering help; Asking the way; Talking about weather; Seeing the doctor; Suggestions;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Preferences and hobbies; Happiness等等。它們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更有利于學生形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有益于跨文化交際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初中階段實施英語文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向學生不斷地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指導他們把握主要的語用差異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教師適時向學生介紹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拓寬滲透的渠道。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通過兩種不同文化的對比,有意識地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培養(yǎng)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二)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水平,挖掘教材,拓展詞匯的文化內涵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要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水平,把各種文化差異運用到課堂中,使得學生從對不同的文化對比中不斷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以“dog”一詞為例,在語言意義上,中國的狗與英美國家的狗沒有區(qū)別,但兩個文化群體里的“狗”的文化意義又相差甚遠?!肮贰币辉~在中國人看來總是貶義的,漢語中常用的“走狗”,“喪家犬”,“狗仗人勢”等來形容厭惡的人。但是英美國家的人對狗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國家中往往含有褒義,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個幸運兒)。有很多習語都從詞匯來看,Christmas, Sandwich, restaurant, café, Sunday, Monday, Tuesday , Wednesday, ?January, December,像這些單詞差不多每個詞都有一個背景知識,每一個詞都有一個典故。
(三)挖掘對話和閱讀中蘊涵的文化信息
我們可以將課文中有關文化背景的知識和信息滲透到教學中,增加對西方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進而發(fā)展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讓學生切身體驗文化差異
我們有必要在學校中盡可能多地因地制宜設置語境,營造英語文化氛圍來配合學生的英語學習。例如校園標語、路標銘牌、名言警句、哲人語錄,均可用英語設計,用英語編寫門牌、班牌,用“Keep off the grass! ”,“No spitting!”等警示師生保護花草樹木、保持清潔衛(wèi)生,使學生無形中感受到英語,潛移默化地學習英語。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教學的交融,不僅讓學生了解、區(qū)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加深了他們的文化底蘊,拓寬了他們的文化視野,從而使學生更準確深刻地理解語言,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王勇.在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1998(4):7-12.
[2]袁彩虹.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的負遷移[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