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萍
語文學科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至關重要,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拓展思維,課內課外閱讀一起抓,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為學生的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的心靈在閱讀中飛揚。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結合多年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教師可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一、樂中求學,讓學生主動閱讀
對自制力較弱的小學生而言,閱讀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從閱讀材料的選擇,到閱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都要提前做好、做足準備,引導學生快樂閱讀。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導入情景渲染、視頻資料、故事、游戲,以及交流收集的材料等,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就被吸引,產(chǎn)生閱讀興趣,為后面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1.故事誘導,使學習充滿樂趣
現(xiàn)在的學生都是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故事聲中長大的,對故事有著深厚的情結,一聽教師講故事,個個興致高漲。因此,教師應抓住小學生的這種心理,根據(jù)文章內容安排合適的故事作為導入,這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方式。此外,教師還可以每周安排一次閱讀心得交流會,有時講故事,有時朗誦,有時推薦好書等,以多種形式來豐富閱讀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閱讀。
2.開放課堂,享受閱讀的樂趣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同等重要。教師可以開放教材,讓學生根據(jù)課內知識搜集相關資料,獲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課本”讀厚。筆者經(jīng)常鼓勵學生搜集信息,獲取最鮮活的語言,享受閱讀的樂趣。如在教學《九寨溝》時,筆者讓學生通過書籍、網(wǎng)絡搜集相關資料,提前了解九寨溝的情況。這些閱讀活動,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培養(yǎng)閱讀習慣,學生終身受益
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睂τ谡Z文學科來講,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基于小學生的閱讀特點,給予合理的引導與訓練,使學生在堅持不懈的閱讀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學以致用。
首先,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認真閱讀的態(tài)度。在閱讀時,學生應做到“三到”:口到、眼到、心到,全神貫注地讀才能讀有所獲。其次,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勤動手的閱讀習慣。在讀書前,學生應準備好紙筆,以便對難讀難寫的字詞、重點詞句、不解之處做上記號,然后再動手查閱相關資料,能自己解決的問題自己先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可在旁邊打上問號,在課堂上認真傾聽同學的理解及教師的講解。再次,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在閱讀中,學生要善于動腦,將書本的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起來,邊讀邊想,邊想邊讀。這樣,學生才能將文章的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從而內化于心。最后,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每學期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上,除了向學生介紹本冊教材要掌握的知識之外,筆者還會向學生推薦必讀書籍,要求學生每學期至少閱讀20本課外讀物,并在閱讀課上進行交流。只有日積月累,學生的閱讀習慣才能逐步形成,使學生終身受益。
三、加強朗讀指導,回歸本色語文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教師應重視朗讀,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教學中,筆者始終將朗讀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中。
初讀一篇文章時,筆者會先要求學生大聲朗讀。遇到生字、生詞時,筆者要求學生將其圈出,通過查閱資料,注上拼音,寫上注釋。再通過閱讀,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做到讀得正確、讀得通順、讀得流利。
再讀這篇文章時,筆者要求學生默讀。這時,學生已掃清了字詞障礙,讀得很順暢,學生可以邊讀邊思考,并且將讀書感悟記在一旁。這樣,在讀的訓練中,學生能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學完文章后,筆者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文章,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真正做到了“從語言表達上理解內容,從寫作方法上指導閱讀,從語言運用上掌握語言”,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文章,感悟精妙的語言表達形式。
最后,筆者再從讀書技巧及形式上進行講解。形式上,筆者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不同的閱讀形式;技巧上,筆者要求學生注意語調的高低、停連處理等。學生或吟誦,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多形式的郎讀撥動了學生的心弦。
總而言之,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動筆閱讀?!叭c勾畫和作批注”能促進學生思維的伸展,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對知識的記憶,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收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班上定期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閱讀所得,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龍嶺鎮(zhèn)金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