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婷
【摘 要】敦煌莫高窟佛教藝術在唐代達到極盛,是大唐王朝政治局勢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的反映,更是無數(shù)藝術家辛勤創(chuàng)造的成果。這些內(nèi)容豐富的塑像是這個藝術寶庫中的重要部分---宗教雕塑發(fā)展階段。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主要以佛像、菩薩、供養(yǎng)天、羅漢、天王、力士等造型為主,顯示了名族性和獨創(chuàng)性。
【關鍵詞】敦煌莫高窟;唐代;佛教塑像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jīng)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莫高窟開鑿于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莫高窟與山西大同云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2016年2月5日,敦煌研究院披露了敦煌石窟內(nèi)一批涉及猴形象的大量精美壁畫和塑像,其中既有距今已1400多年的猴子形象,也有比吳承恩著書《西游記》早200年的“唐僧取經(jīng)”壁畫。
在老師的組織帶領下,我們有幸見到了莫高窟,今天,就來講一講96窟、138窟以及148窟,從初唐到中唐再到晚唐,從壁畫中淺淺地了解一個朝代。
96窟,開鑿于初唐,窟前的建筑為九層樓,因其共有九層而得名,原為四層,晚唐(874~879)年間建成五層,宋初(966年)重修,九層樓是1935年建造,它攢尖高聳,檐牙錯落,鐵馬叮咚,已成為莫高窟的標志之一。窟內(nèi)的大佛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根據(jù)敦煌遺書《莫高窟記》記載,這尊大佛為唐代武周證圣元年(695年)由禪師靈隱和居士陰祖所建。是佛國三世中的“未來佛”彌勒佛,即釋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巖體上鑿出佛像的大體形狀,再用草泥壘塑、用麻泥細塑,最后著色而成。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偉壯觀的氣勢。
這身大佛建造過程是先在崖壁上鑿刻大體輪廓,然后用草泥壘塑,再用麻泥細塑,最后用色料著彩。這尊彌勒佛像是倚坐的姿勢,兩腿自然下垂,目光下視,給人以高大威嚴的感覺。大佛的右手上揚作施無畏印,意思是拔除眾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與愿印,意思是滿足眾生的愿望。
148窟位于窟區(qū)的南端,洞窟形制屬于涅槃窟。據(jù)洞窟前室南壁的《大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唐宗子隴西李氏再修功德記》碑文記載,該窟建于盛唐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洞窟是隴西望族李大賓所建,后經(jīng)晚唐、西夏、清代重修。
當時走近窟內(nèi),我被深深地震撼,洞窟主室平面呈長方形,聽導游講解,窟頂為縱券頂,洞窟中央佛壇上塑有釋迦牟尼涅槃像。這尊涅槃像頭南腳北,面向東方,右脅枕手,累足橫臥,身長14.40米,從體量上對比是莫高窟的第二大涅槃像。在涅槃像身后還塑有多身菩薩、比丘、天人等,都已經(jīng)過后代的重修。
涅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是指佛教修行的最高成果。在詞源中,“涅槃”表示在心中熄滅了世間貪欲、嗔恨、愚癡的火焰。證悟涅槃意味著對無明和渴愛的舍離、解脫、無執(zhí)著狀態(tài)。對涅槃的體驗需要通過正確、持久的禪修練習獲得,在佛教的傳播發(fā)展過程中,“涅槃”逐漸被注入了更多復雜的哲學意涵?,F(xiàn)實中,當有佛教的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已圓寂或進入涅槃。
在涅槃像周圍,是橫貫南、西、北三壁的巨幅連環(huán)式涅槃經(jīng)變,這是根據(jù)《大般涅槃經(jīng)》描繪出釋迦牟尼佛入滅前后的歷史和神話故事片斷。這組壁畫高約2.50米,總長度23米,全部畫面分為10組,66個情節(jié),出場五百多個人物與動物,是敦煌壁畫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幅涅槃經(jīng)變。整個畫面構圖布局和諧,氣勢磅礴,描繪生動,色彩輝煌,山水秀雅,建筑精嚴,令觀之者賞心悅目,美不勝收。在其中有66條墨書榜題,為我們解讀畫面提供了第一手珍貴資料。第148窟的各經(jīng)變畫內(nèi)容豐富、繪制精細,所描繪的建筑構圖復雜,背景山水透視關系處理技巧成熟,敷色濃麗,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宗教價值。
138窟開鑿于晚唐,距今一千多年,洞窟前的木構建筑是清代時期修建的,洞窟中能看到五代、元、清等時期重修的歷史痕跡。第138窟的洞窟形制覆斗頂形,在洞窟中心設有佛壇,壇上的佛背屏與窟頂相連。
洞窟的前室中部是清代重修是加建的木構平頂,前室南端是晚唐時期繪制的六臂觀音一鋪。前室的北端是一個殘窟,現(xiàn)存有覆斗頂形,窟頂是茶花井心,四披畫有千佛。
佛壇背屏正面繪制著菩提寶蓋、卷草佛光、四飛天、花卉,背面繪制接引佛,背屏南、北側面繪制有化生、飛天。洞窟窟頂?shù)脑寰L制著茶花井心,藻井與四披繪制垂幔卷草,四周環(huán)繞伎樂飛天。洞窟四披繪制千佛,千佛中央畫說法圖,共四鋪。
洞窟西壁繪制藥師佛一鋪,南、北側繪制赴會菩薩,下方是屏風十八扇,各畫弟子、菩薩。南壁西起繪制著楞伽經(jīng)變、金剛經(jīng)變、阿彌陀經(jīng)變、法華經(jīng)變、天請問經(jīng)變各一鋪,經(jīng)變畫下面繪制著立佛、地藏、弟子各一身,十身菩薩,男供養(yǎng)人十身。
北壁西起制作著金光明經(jīng)變、報恩經(jīng)變、藥師經(jīng)變、華嚴經(jīng)變、彌勒經(jīng)變,經(jīng)變畫下面繪制藥師佛、弟子各一身、五身菩薩、七身供養(yǎng)比丘,七身女供養(yǎng)人、三身女性侍從。東壁中間是窟門。門上繪制的是安國寺尼智惠性等男女供養(yǎng)人共十身;窟門南邊繪制著維摩詰經(jīng)變一鋪,下面是十五身女供養(yǎng)人;門北繪制著報恩經(jīng)變,下下部是七身女供養(yǎng)人、兩身侍從女。整幅畫面充滿一種逍遙閑適的情趣,也表現(xiàn)出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貴族腐朽氣氛……
莫高窟里塑造的是佛國世界里的人物,我認為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并不在于宗教,而在于藝術。工匠們出于對“人”的深刻體察和認識,采用虛實融合的表現(xiàn)手法,在佛像中融入了自己的心血和意愿,才創(chuàng)造出了不朽的藝術造型,值得后人去學習。
【參考文獻】
[1]寧強.曹議金夫婦出行禮佛圖[C]//樊錦詩,劉玉權.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考古:卷3.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286—293.
[2]王惠民.曹元德功德窟考[J].敦煌研究,1995(4).
[3]馬德.曹氏三大窟營建的社會背景[J].敦煌研究,1991(1).
[4]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6:146,148.
[5]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32.
[6]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199.
[7]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49.
[8]譚蟬雪.曹元德曹元深卒年考[J].敦煌研究,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