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芳 雷 蕾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yè)技術學院 港口管理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1)
當今時代,口譯活動在全球化進程和中外交流越發(fā)頻繁的背景下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世界范圍語言服務需求的大大增加,使得學界對口譯的相關研究日趨活躍。聯絡口譯作為一種常見的口譯形式,其重要性亦日益凸顯,廣泛用于商務、法庭、醫(yī)療等多種場合。事實上,東部沿海地區(qū)的發(fā)展,尤其是自貿區(qū)建設對聯絡口譯人才的需求遠超對會議口譯的需求,然而迄今聯絡口譯工作及其人才培養(yǎng)問題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譯員在實踐中也經常遇到因各種原因引起的困難。本選題通過問卷調研,了解浙江自貿區(qū)聯絡口譯實踐現狀及存在的棘手問題,探討提升聯絡口譯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方法與策略,旨在推動聯絡口譯人才培養(yǎng)的工作重心得到合理修正,為提升聯絡口譯人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質量做出積極貢獻。
聯絡口譯是相對于會議口譯的一種基本的雙向交替口譯形式,廣泛應用于各個社會領域,包括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具有雙方話輪短小、交流形式面對面、監(jiān)督薄弱等特點;譯員的主觀能動性和靈活度可依據用戶態(tài)度、場合氛圍與話題內容等適時進行調控。[1]具體呈現出以下特點:(1)參與者身份迥異,人數較為靈活。參與者由用戶雙方和譯員構成,人數靈活;用戶可能處于相似社會地位或共享同一專業(yè)領域,也可能處于不同專業(yè)領域;(2)交際雙方與譯員面對面交流,受限制的程度較低。用戶話語內容的隨機性和表達形式的非正式性較強,信息的公開程度較低;譯者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主觀能動性,可以根據場合的不同作出適時調整;(3)聯絡口譯的交流范圍主題廣泛,場合多樣。聯絡口譯涉及多維話題,主要包括迎來送往、日程安排、休閑購物、校園生活、人物訪談、會展活動、商貿展銷、商務談判、旅游觀光、醫(yī)療服務、飲食文化、體育健身、風俗節(jié)日、文化風情、藝術風潮、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多方面;按社會場景分為旅游導覽、宴請飲食、展會開幕、商務洽談、商務參觀、出國考察、教育交流、學術研究、文化交流、體育活動、政治訪問、社區(qū)服務、醫(yī)療口譯和司法糾紛等。[2]
基于上述特點,我們認為聯絡口譯凸顯了“聯絡”的功能,譯員不僅是單純的“翻譯”,而且是對話交際的參與者,對交際結果起著重要作用。
本次調研主要面向浙江省的專職口譯人員及大學外語教師、涉外企事業(yè)外事工作人員,共計33人,其中高校教師和涉外企業(yè)翻譯分別占總人數的69.7%和18.18%;男女比例約為3:7;20-50歲者占84.85%,成為該地區(qū)涉外接待聯絡人員的主體力量,其中核心群體為30-40歲者,占39.39%。受調查者學歷層次集中在大專、本科、碩士等,分別占總人數的12.12%、24.24%、66.67%,以碩士研究生為主要力量。這些數據局部反映了浙江自貿區(qū)聯絡口譯人才的性別比、年齡比、職業(yè)領域和整體受教育水平。研究方法采用問卷星軟件制作問卷,通過微信群、朋友圈、QQ群、電郵等平臺開展調研。
本次問卷選擇了與聯絡口譯相關的信息傳遞精準度、額外信息傳遞、跨文化交際策略、口譯實踐資歷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展開設計與調研。
問題1:您認為在任何場合譯員都應該不刪不減完整翻譯嗎?[單選]
問題2:若第(1)題您若選擇了A,請告知哪些場合譯員必須完整翻譯?[多選]
問題3:若第(2)題您若選擇了B,您認為哪些場合可進行概括性翻譯?[多選]
在翻譯內容的完整性方面,90.91%的譯員主張根據不同口譯場合和應用領域,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正式場合應該完全翻譯,不刪不減;非正式場合只需翻譯重點內容,達到順利溝通即可。最應完全翻譯的是經貿洽談、外事活動等正式場合,占75.76%,其次是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如學校、法院、警察局、醫(yī)院等,占54.55%。另一方面,譯員們認為最應進行概括性翻譯的場合是旅游及其它娛樂活動,占被調查者的72.73%;其次是參觀陪同和各類宴請,分別占被調查者的69.7%和60.61%;再次是展會與其他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口譯,分別占被調查者的39.39%和15.15%。
由于口譯中因用戶的文化禮儀、社會地位、情緒狀態(tài)、表達失誤或者譯員的個人觀點等因素可能引發(fā)譯員對額外信息傳遞的困惑,為此本節(jié)設計了一系列問題,旨在了解不同譯員對此類問題的處理傾向。
1.用戶的文化禮儀引發(fā)的額外信息傳遞問題
問題4:當涉及中外國家文化差異時應如何處理?[單選]
問題5:您認為譯員應如何處理說話者的身勢語言?如手勢、表情等。[單選]
當涉及中外國家文化差異時,分別有48.48%和75.76%的譯員認為如果文化差異和身勢語言影響溝通效果,且用戶要求解釋,那么應做出解釋,否則不必;45.45%的譯員認為應主動解釋文化差異。從上述結果看來,是否傳遞文化差異和身勢語言引發(fā)的額外信息,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引發(fā)的額外信息是否影響溝通效果;二是用戶是否要求傳遞這種額外信息。多數譯員認為,滿足這兩個條件時,有必要對文化禮儀引發(fā)的額外信息做出合理解釋。
2.用戶雙方的社會地位引發(fā)的額外信息傳遞問題
問題6:在口譯過程中,由于對話雙方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雙方溝通所用的詞匯經常大相徑庭,當雙方出現溝通障礙時,是否應保持用戶的語域?[單選]
調查表明,在上述情境下,分別有42.42%、39.39%、18.18%的譯員分別持相應調整口譯語域、在用戶要求下調整語域、無論如何都不應擅自修改用戶語域等三種觀點,這表明譯員的專業(yè)素質存在一定差異。在口譯過程中,溝通雙方出現溝通障礙時,如果譯員不能適時地調整溝通雙方的語域,可能直接造成雙方無法理解對方表達的意義。其次,如果用戶一方是兒童或者老人,他們很可能不會意識到溝通障礙是語域問題引起的,自然不會提出調整語域的要求。因此,較為專業(yè)的做法應是選擇相應地調整語域,以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
3.用戶的情緒狀態(tài)引發(fā)的額外信息傳遞問題
問題7:口譯中用戶的一些非語言情緒和意圖該如何處理?[單選]
問題8:用戶因憤怒說了過激的言論甚至是粗話、漫罵,該如何處理?[單選]
上述兩個問題都涉及對用戶不友好的態(tài)度和語言的處理方式。51.52%者認為應保持平和的說話語氣,不傳達語氣、語速和音量信息。24.24%者認為應使用第三人稱向聽話用戶轉告說話用戶的情緒和語氣,而21.21%者主張使用第一人稱完全傳遞用戶想要傳遞的信息,包括話語、語氣、語速和音量等。假如對話一方因發(fā)怒而說了過激的言論甚至是粗話、漫罵,分別有45.45%、36.36%、18.18%的譯員分別主張用委婉的方式處理、首先詢問用戶需要、忠實翻譯以向對方表明說話用戶的立場。由此不難發(fā)現:是否轉述語氣和情緒的分歧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口譯問題,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
4.用戶的表達失誤引發(fā)的額外信息傳遞問題
問題9:用戶希望不要翻譯已說出的一些話。這時該如何處理?[單選]
問題10:若用戶發(fā)言時出現口誤,譯員應如何處理?[單選]
問題11:若用戶說的話缺少邏輯、觀點分散、語言生硬,應如何翻譯?[單選]
以上三個問題都涉及對用戶表達不當或失誤的處理方式。對于用戶說過卻不希望翻譯的內容,93.94%者認為應按用戶的吩咐不譯給對方。對于用戶口誤,57.58%的譯員認為,應提示用戶糾正后再譯;36.36%者認為不必提醒用戶,直接在翻譯中予以更正,事后再告訴用戶。若用戶發(fā)言缺少邏輯,觀點分散,且語言生硬,90.91%者認為應自己整理邏輯后選擇恰當的譯語詞匯翻譯。處理此類問題的分歧揭示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即在保持公平公正的立場前提下,譯員對用戶表達不當或失誤是否具有更正義務?這又是一個值得深思和實踐的問題。
5.譯員的個人觀點引發(fā)的額外信息傳遞問題
問題12:在口譯過程中,您認為譯員有權加入自己的觀點或評論嗎?[單選]
在口譯過程中,48.48%者認為無權加入自己的觀點或評論;45.45%者認為若用戶征求譯員的意見,譯員可向用戶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兩種主要觀點,實際上反映了譯員對不同交流主題的不同處理方式。當談話主題較為正式、專業(yè)性較強、且并非譯員所熟悉的領域,譯員更傾向于認為無權做出額外評判;若談話主題屬日常生活經驗,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建議,譯員則更希望根據用戶的意愿來決定是否發(fā)表觀點或評論。
問題13:您認為譯員在口譯工作中應該遵循什么原則?[多選]
問題14:您認為譯員扮演什么角色?[多選]
問題15:您認為譯員在口譯過程中應保持什么立場?[單選]
問題16:您認為口譯交際活動的最終結果是由誰決定的?[單選]
50%以上的譯員認為,公正客觀、準確完整是口譯工作最應遵循的原則。分別有45.45%和36.36%者認為尊重客戶隱私和良好的職業(yè)態(tài)度也是重要的口譯原則。認為譯員是交流橋梁、工具者占受調查者的78.79%;認為其主要角色為語言翻譯和文化協調員者占36.36%;20%以上者認為譯員是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協調者;僅9.09%以下者認為譯員還是對話交際的參與者,另有15.15%者認為,譯員理應站在雇傭用戶一邊;而63.64%者認為譯員和用戶雙方都承擔責任,決定交際結果。
問題17:口譯中,您一般使用第幾人稱轉述用戶的原話?[單選]
主張采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轉述原話者幾乎平分秋色。究其原因,譯員在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使用方面存在著選擇差異。采用第一人稱者在心理上更重視對說話用戶意圖的表達,采用第三人稱者更傾向表示對聽話用戶身份的尊重。另一方面,在越正式的場合越需要節(jié)省時間,使用直接引語的可能性越大。可見在口譯交流中,用戶的身份、交流場合的正式程度和譯員的語言喜好等因素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問題18:當譯員遇到沒聽懂或不明白的術語時應如何處理?[單選]
問題19:在口譯過程中,譯員在什么情況下可打斷發(fā)言人的話?[多選]
問題20:如果雙方談話陷入僵局,或氣氛緊張,您認為該如何處理?[單選]
遇到沒聽懂或不明白的術語時,96.97%的譯者認為應主動詢問用戶,確保交流準確。48.48%者認為不明白發(fā)言人說的話時,可打斷發(fā)言人;約30%者認為,交流雙方出現激烈爭吵的局面、雙方同時說話、發(fā)言人不停地說了2分鐘等情況下,可以打斷發(fā)言人的話。如果雙方談話陷入僵局,或氣氛緊張,78.79%的譯員認為自身應調解氣氛。這表明多數譯員認為口譯作為溝通的橋梁,不僅要傳遞意義,還應承擔維持正常溝通的職責和義務。
3.跨文化口譯實踐資歷調研
問題21:您做過哪些領域的聯絡口譯?[多選]
問題22:作為譯員你還缺乏以下哪些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多選]
問題23:您曾接受過的專業(yè)譯員培訓類型和時長______。
調查顯示,66.67%以上的受調查者從事過涉及商貿洽談、旅游導覽、商務參觀、飲食宴請等口譯活動,20%至35%的譯員從事過展會、文化交流、求醫(yī)問診、等領域的口譯活動,其他諸如政治外交、學術研究、司法糾紛、警察局等場合的口譯活動只是偶爾為之,出現頻率在13%以下。
在素質自評方面,63.64%的譯員認為自己熟悉雙方文化背景、社會風俗等,但缺乏廣博的知識,應強化與口譯主題相關的專業(yè)詞匯;57.58%者認為自身口語交際能力有待提高,應努力適應并聽懂各種口音;42.42%者認為頭腦清晰、思維敏捷、邏輯性強、理解力強、臨場應變能力強、表達能力強、學習效率高等是譯員的重要素質;另有約20%的譯員認為良好的心理素質、外事禮儀、記憶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個人修養(yǎng)、職業(yè)道德等是尚需提高的職業(yè)素養(yǎng);12.12%的譯員認為愛國精神也是理應崇尚的重要個人素質表現。在口譯培訓方面,目前譯員主要接受過新東方高級口譯培訓等,時間從一個月到半年不等,接受過專業(yè)口譯培訓者僅占被調查者的15.15%。
通過上述問卷調查可以了解到浙江自貿區(qū)聯絡口譯實踐的現狀,同時也發(fā)現了存在的棘手問題。相比于其他口譯形式,聯絡口譯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比如適用范圍更廣、服務對象更多、工作環(huán)境更復雜、被賦予的期望也更為多元等?,F將此次調研反映出的多重問題概括為以下幾點:
調查表明,聯絡口譯信息傳遞的精準度要求依場合的正式程度不同而變化。最應完全翻譯用戶說話內容的場合是經貿洽談、外事活動等正式場合,其次是社會公共服務領域,再次是展會,參觀陪同、旅游、宴請及其他娛樂活動等場合一般不需完整翻譯。同時,還應依據場合的實際交際需要靈活調整口譯策略,以實現最佳的口譯溝通效果。
在多數非正式場合的聯絡陪同業(yè)務中,譯員實際上并非僅履行翻譯的職責,有時用戶與譯員之間僅憑有限的交流無法準確地理解彼此欲傳遞的意義和需表達的意圖,于是可能會向對方提出額外的問題,由此引發(fā)用戶與譯員之間用于增進理解的自發(fā)口語交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聯絡口譯活動往往可能同時夾雜著額外口語活動,于是自然形成了聯絡口譯活動的非精準翻譯特征。
有時口譯活動中遇到的難題并非單純的語用問題,即口譯語言與方式禮貌得體與否,而是涉及復雜而深厚的中外道德倫理與文化習俗之間及其各自內部的矛盾與沖突。如果譯員缺乏倫理學與中外歷史文化習俗的相關知識,遇到倫理難題或習俗禮儀等問題處理不當,便很難達到口譯的最佳效果,從而無法使服務的客戶各方都能滿意。
由于聯絡口譯服務可能涉及國際商務和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需要譯員具備豐富的百科知識與較強的雙語解析能力。然而,目前浙江自貿區(qū)的聯絡口譯人才普遍認為,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和語言水平還不能完全滿足口譯服務的需求,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根據此調查,針對浙江自貿區(qū)聯絡口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對聯絡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倫理學有七大原則:功利主義原則、個人權利原則、公平公正原則、互利原則、美德原則、職業(yè)道德、公開適宜度原則。[3]在遇到倫理難題時,應當引導譯員或口譯專業(yè)學生首先列舉出所有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運用這些原則衡量每種方案能夠遵守的原則數量,從中選出能夠滿足最大數量倫理原則要求的方案,然后考察該方案是否還有改進余地,即能否進一步滿足這七個原則的倫理要求。最后,確定為確保該方案的順利執(zhí)行而應使用的翻譯策略。在不同的方案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或者交叉運用多種翻譯策略。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禮儀服務的得體程度可能對國際溝通與談判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有時因文化禮儀不當產生的不滿甚至沖突可能毀掉一次重要的合作。因此,高校在培養(yǎng)口譯專業(yè)學生時,因定期通過校企、校地合作相互分享總結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用戶的文化訴求,使口譯專業(yè)學生深入了解主要貿易、航運合作客戶所在國家的重要社會制度、文化習俗、溝通禁忌等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跨文化口譯技巧應成為口譯人才實踐考核的重要指標。以往我國英語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對溝通技巧在英語交流中的應用沒有給予足夠重視,使得許多外語工作者在在入職初期屢屢碰壁,最終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才逐步汲取到英語溝通方面的寶貴經驗。此次問卷亦表明,目前的聯絡口譯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尚缺乏溝通與談判技巧意識。因此,在今后的口譯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應更加重視和加強對學習者跨文化口譯技巧應用能力的考核力度,努力提升外語從業(yè)人員的實際口譯能力。
采用專門培養(yǎng)、宏觀宣傳、自學相結合的分層培訓模式,全面提升口譯人才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政府可出資加強高??谧g實訓室建設,一方面滿足口譯人才整體培養(yǎng)的教學需要,同時可用于定期開展涉外員工培訓,便于校企共同進步。企事業(yè)單位可通過多種途徑拓寬員工學習和掌握跨文化溝通技巧的路徑,如開辟微信公眾號、單位網頁、宣傳欄、宣傳冊等,這些渠道都是幫助員工快速獲取知識與經驗的可行方式。此外,要求譯員個人及時更新口譯理念與方法,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需求和客戶要求。
“學而不思則罔。”無論是譯員還是學生,經常反思既往的口譯實踐,有助于吸取教訓,拓展經驗,用于未來的口譯服務,使今后的口譯實踐少走彎路。故而應重視口譯活動的計劃與反思環(huán)節(jié),將口譯服務計劃與總結報告設計納入口譯工作流程規(guī)范,通過模擬口譯過程,預測和填補潛在漏洞,梳理跨文化口譯實踐經驗與教訓,并將反思活動帶來的實際成果記入下一次的總結報告,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口譯素質。
由于口譯是一種相當復雜的認知活動,涉及信息輸入、加工處理、信息輸出等過程,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與口譯的總體質量相關,而聯絡口譯又具有雙向互動的交際性特征,因而影響聯絡口譯質量的因素有很多。不斷更新口譯理念,探討口譯方略,才能將強化口譯人員的跨文化溝通意識,提升口譯質量,優(yōu)化口譯服務滿意度的愿望逐步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