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強
摘要:本研究以接受美學為主要理論框架,以國外喜劇電影字幕流行語翻譯為研究對象,在喜劇電影理論與實踐中較為詳細地闡釋了接受美學理論框架與電影字幕流行語翻譯相結合的可行性分析,重點探究了觀眾期待視野與文本召喚結構原則下對國外喜劇電影字幕流行語翻譯的實現(xiàn)與恰當策略的選擇,對文學文本與電影翻譯與傳播事業(yè)的發(fā)展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接受美學;喜劇電影;字幕;翻譯
1.0引言
近些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推進,中國人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方式等領域可以獲得更多的與國外進行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就文化層面而言,由于網(wǎng)絡的廣泛應用,數(shù)量龐大的國外電影和電視劇涌入中國。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擺在面前:因為操不同語言,我們?nèi)绾握嬲斫鈬怆娪??不論喜劇電影中是否采用了流行語,都會存在一個如何恰當使用的問題。因此,在電影字幕翻譯時很有必要引入一種恰當?shù)睦?/p>
論——接受美學理論。
2.0 理論框架
接受美學理論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概念:(1)預期視野,能夠把重點內(nèi)容從文本轉換到讀者或觀眾;(2)召喚結構。由于兩個民族之間存在不同的文化與思維方式,譯者應當比較原始語境與觀眾預期之間的差異,針對流行語采取恰當?shù)姆g策略,如基于預期視野和召喚結構的歸化策略。
2.1預期視野
預期視野是Jauss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接受美學的主要知識點。譯者與觀眾相結合的預期視野在電影翻譯的二次接受活動中是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Jauss(1982)在美學體驗一書中將針對預期視野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了文學作品閱讀上。因此它只涵蓋了讀者的文學體驗和藝術生活體驗。然而,顯而易見的道理是:觀眾是通過他們對于文學體驗和對藝術的美學情感方面的知識來欣賞和理解電影,包括美學理想和對真實生活與藝術的理解。因此,觀眾的預期視野指的就是他們的欣賞需求以及之前的美學體驗、興趣、職業(yè)和接受性活動中的立項范式。在欣賞過程中,觀眾展現(xiàn)了其潛在的美學預期,這種預期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從上述因素可見,譯者的集中于觀眾預期視野的注意力不僅僅是理論探索命題,更是重要的藝術探索主題。
2.2 外國電影翻譯中的文本召喚結構
根據(jù)Iser(1978)觀點,在文學作品中存在“空白”與“不確定性”情況。我們所提到的上述情形構成了文學作品的否定結構,成為激發(fā)讀者填充和連接“空白”、構建新的視野的基本驅動力和文本結構,也就是Iser所稱呼的“文本召喚結構”。電影的多種語言系統(tǒng)為翻譯提供了一種標準和參考,它的內(nèi)部機制包括一個語言層面和心理層面。在翻譯過程中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標示其美學效應。
第一,修辭和俗語運用。電影語言和通俗語言非常相似,因為話語較為簡潔,會運用多種修辭手段。通俗語言的使用通常會提升電影地喜劇效果,增強與觀眾的互動。如:象Han Lee: As new owner; I am killing it. “killing it”含義是“打敗”,但在此處,譯者將其作為一個俗語,意即“贊爆了,酷斃了”,非常形的說法。
第二,意義建構。電影語言是充滿詩情畫意地,其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中綜合的,方法與要素,還是電影角色形態(tài)的展現(xiàn),比如話語和身體語言。電影中的詩意特征表征了一種藝術意義,藝術語言依賴于語境。 因此,詩歌的運作機制就是一種召喚電影語言的語境。然而,電影是與生活息息相關地,日常語言的使用依賴于語境性。因此,很容易觀察到的是,當我們在傳遞語言時,我們就會在語境中構建意義時達到較高狀態(tài)。
3.0 流行語翻譯在國外喜劇電影中的案例分析
根據(jù)Venuti(1995),觀眾將會獲得某一種定向性預期,其觀點是:歸化的目的在于遵循目標語讀者的表達方式,用以描述初始意義,從而最大限度降低不同文化和風俗之間的陌生感。
3.1 中國網(wǎng)絡語言的使用
在喜劇電影中值得探討的內(nèi)容之一是:譯者在字幕翻譯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網(wǎng)絡語言,這是因為譯者是從接受美學理論的角度將觀眾考慮在內(nèi)。許多國外電影最初都是從網(wǎng)絡上直接下載,觀眾幾乎都是熟悉網(wǎng)絡語言的年輕人。另外,來自于字幕組中的譯者都是經(jīng)過字符組織地,他們對網(wǎng)絡語言非常熟稔。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在翻譯過程中會使用此種類型語言,達到與目標語觀眾建立密切關系的目的。請看下面1例:
電影《足球尤物》(Shes the Man)中Olivia與她朋友的對話:
Olivia: What?
Her friend: make him jealous. (in 00:57:29 of Shes the Man)
“jealous”的意思為“嫉妒”。但是,如果將其譯為“讓他嫉妒”,譯者認為將不會符合觀眾的預期。因此,該詞被翻譯成“羨慕嫉妒恨”,不僅僅加強了該詞嫉妒的語氣,同時也包含了嫉妒的結構,以及事情本身的復雜細節(jié)。
3.2 中國方言的使用
方言是在某一個特定地區(qū)所使用的特定語言形式。在中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多種方言,比如東北方言,人們在交流中就會感到斑斕多彩,享受輕松時刻。請看下面1例:
電影《足球尤物》中Duke 與Viola的對話:
Duke: Ok, Ill tell you what. You do this, Ill work with you on your soccer, Ill make you good enough to make first string.
Viola: Ok. You got a deal.
Duke: You are the man.
Viola: Yes, I am. (in 00:35:39 of Shes the Man)endprint
Viola 毫不猶豫地說了“yes”,譯者將這句話翻譯成“必須的”,反映出Viola此時暗自竊喜。這句方言的功能在于:它不僅能讓觀眾感到很親切,滿足他們定向性的預期,同時這種方式也能夠給喜劇電影增加幽默因素。而且,對于觀眾而言,這些對話聽起來更加順暢和自然。
4. 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作為接受美學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預期視野原則與文本召喚結構原則可能在分析不同題材文學作品時發(fā)揮更佳作用。 Bassnett (2001)與Nida &Taber (2004)都相信,深入研究接受美學理論在不同場合與文化間的應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務。因此,本文作為嘗試性的探討,主要從運用接受美學理論在外國喜劇流行語翻譯的角度進行探究,在字幕翻譯中,選擇適合的策略和方法來恰當處理文化與翻譯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得觀眾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感受到流行語背后的幽默氣氛。
[參考文獻]
[1]Bassnett, S. & Lefever, A. Construction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2]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Heidegger, G. On The Way to Language. Cambridge, Mass: Mitpress. 1980.
[4]Iser, W.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Bo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5]Jauss, H. R. Towards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Trans. Timothy Baht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6]Nida, E.A. and Taber, C.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Shanghai.2004.
[7]Piaget, J. Psychology and Epistemology: Towards A Theory of Knowledge. Massachusett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7.
[8]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9]胡經(jīng)之, 張首映. 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作者單位:棗莊學院,山東 棗莊 2771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