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繞東亞音樂史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中外學者們從多個層面、多重視角展開研討,對推進東亞音樂史學科的發(fā)展、增強彼此間的學術交流、拓展東亞音樂史研究論域、深化東亞音樂史學科建設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東亞音樂史;音樂史觀;視角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J609.3
文獻標識碼:A
歷史學家譚其驤曾指出:“以中國疆域之遼闊,要想一動手就寫好一部完整、全面的中國歷史地理,大概是不可能的。只有先從區(qū)域歷史地理入手,一個地區(qū)一個地區(qū)地先做好具體而細致的研究,才有可能再綜合概括成為一部有系統(tǒng)有理論的中國歷史地理學?!盵1]這番話道出了區(qū)域史研究在整體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區(qū)域音樂史研究概莫能外。為增進東亞區(qū)域音樂史研究的交流合作,推進東亞區(qū)域音樂史研究的深化發(fā)展,由湖南師范大學主辦、湖南文藝出版社協(xié)辦的“2017年東亞音樂史國際高層論壇”于2017年6月13日在長沙召開。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周俊武教授,湖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音協(xié)主席鄧東源,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羅嶸,湖南文藝出版社孫紅成博士,以及來自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媒體的專家學者及學校部分師生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朱詠北教授主持。周俊武副校長發(fā)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湖南師范大學具有悠久辦學傳統(tǒng)和學術研究基礎,本次論壇將為東亞音樂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開拓更加寬廣的合作渠道,搭建更加優(yōu)良的交流平臺,對推動東亞音樂史研究走向縱深,引領中國音樂史研究邁入新高度有積極的作用。
論壇邀請東京藝術大學、釜山大學、臺灣藝術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音樂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四川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哈爾濱音樂學院、廣州大學、浙江師范大學、《人民音樂》 《中國文化報》 《音樂探索》 《音樂與表演》等院校、研究機構和媒體的20位專家學者參與,他們圍繞“東亞音樂史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議題,結合各自的學術關注點和研究成果展開交流研討,包括東亞音樂史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東亞音樂史研究的史料與方法、東亞音樂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xiàn)狀以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等內容。對于增進東亞音樂史學術交流,深化東亞音樂史史料挖掘,拓展東亞音樂史研究視域、推進東亞音樂史學科建設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東亞音樂史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
論壇涉及東亞音樂史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這一議題的內容主要包括東亞軍樂研究、韓國的音樂史研究史以及中國音樂史的比較研究三方面,增進了我們對中、日、韓三國音樂史研究狀況的了解。
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植村幸生(UEMURA Yukio)教授發(fā)表專題《東アジア軍楽研究の射程:韓國の事例から》(《東亞軍樂研究展望——以韓國為例》)。他播放了韓國宮廷宴禮中的軍樂視頻,伴以豐富的文獻記載,圍繞“軍樂的產生與特征,朝鮮、韓國軍樂的變遷,韓國之前的軍樂研究,太平簫的傳播、滲透及其意義,細樂手的成立、組織形式及其活動,近代的遭遇、斷絕和重建,以及對東亞音樂史研究新范式的思考”七個方面展開論述。他通過歷史文獻的挖掘,將韓國軍樂置于東亞文化的背景中,結合遺留的音響音像,展現(xiàn)了有學術成果和現(xiàn)存活態(tài)樣態(tài)的綜合考察研究。他認為韓國軍樂深受中國漢代軍樂制度的影響,是在與中國音樂文化的交流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音樂形式,其發(fā)展經歷了朝鮮前期和朝鮮后期兩個階段;對于誕生于17世紀的韓國細樂手,植村先生從樂隊配置、用法及其運用場合的考究,指出韓國細樂手與軍樂等宮廷禮儀用樂相似,但細樂手不用于宮廷禮儀。最后將視野拓展到中國、日本傳統(tǒng)軍樂方面,并對日本軍樂如何與藝能結合作出展望。他指出軍樂研究在東亞音樂史研究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希望在日后的東亞音樂史中給予軍樂應有的地位。同時,鑒于中日韓三國音樂文化有悠久的交流史,很有必要對東亞音樂史上存在的軍樂做一個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籍此獲得新的認知。
釜山大學韓國音樂學科崔昍(xuan)教授的《韓國的音樂史研究史》,通過界定韓國音樂史的研究對象,梳理韓國音樂的歷史變遷,分析韓國音樂史的研究成果和主要內容,較為全面地把握了韓國音樂史的研究動態(tài)和發(fā)展方向。他指出現(xiàn)在的韓國音樂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tǒng)音樂,有別于20世紀以來從西歐輸入的西洋音樂。西洋音樂在韓國被稱為洋樂,而韓國的傳統(tǒng)音樂則稱為國樂。洋樂在韓國的歷史只有百余年,主要出現(xiàn)于韓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中。因此談起韓國音樂史,更多的時候主要探討韓國的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史。其原因可歸咎于洋樂和國樂各自不同的音樂特征、以及并未完全融合的因素。另外,記錄當今文化的現(xiàn)代史,在歷史書上省略洋樂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洋樂史應排除在韓國音樂史研究的范圍之外。他認為韓國音樂史主題研究雖然包含樂曲、樂人、樂器、音樂文化、舞俑、接壤國家的音樂交流、音樂美學等方面,但成果不夠充分。韓國音樂史各時代音樂的分析和對其特征的理解,主要還是從西洋音樂的觀點出發(fā),缺乏韓國音樂的視角。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我們可以從敘述音樂史全部的通史類研究、時代性研究、樂曲和體裁類的研究等方面出發(fā),用韓國音樂的視角去理解和研究韓國音樂的特征。另外,音樂史不單是音樂的變遷歷程,而是從當時音樂所處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去敘述,要用更廣闊的視野、更多樣的學科方法去理解和探討音樂史。
吳遠華翻開東亞音樂史研究的新頁面——2017年東亞音樂史國際論壇述評
浙江師范大學楊和平教授的《王光祈與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的比較——兼論植村幸生校注的〈東洋音樂史〉》以王光祈與田邊尚雄的分別撰著的兩本《中國音樂史》及植村幸生校注的《東洋音樂史》為研究對象,取文獻研究和比較研究的視域,從王光祈《中國音樂史》的研究、田邊尚雄《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及其比較方面對已有學術成果進行系統(tǒng)梳理分析,并深入闡述植村幸生對田邊尚雄《東洋音樂史》(中文譯為《中國音樂史》)校注的觀點及其貢獻,為中國音樂史日后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參照。他指出我國學者對此二本《中國音樂史》的關注度不高,雖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王光祈、田邊尚雄及其一系列理論著作,但是多數(shù)只對其部分的觀念進行研究,且有如“蜻蜓點水”,對其理論內核、方法等只是一代而過或用幾句話進行說明,并沒有深入的探討,少有比較研究的成果;而植村幸生教授在歷史、文化的多重背景中,結合田邊尚雄音樂史研究的心路歷程,分析論述了田邊尚雄《東洋音樂史》及“東洋音樂”概念的變遷,以及對《東洋音樂史》作出90條校注,對于我們了解田邊尚雄東洋音樂史研究、中國音樂史研究的史學觀念、史料來源等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endprint
二、東亞音樂史研究的史料與方法
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音樂史研究也不例外。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自序》說:“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其中,“學”便強調掌握史料的重要性,而“識”則道出了方法的重要性。這也是此次論壇專家關注的論題之一。
臺灣藝術大學蔡秉衡教授《〈臺灣文獻叢刊〉對臺灣音樂史研究的意義——以文廟釋典樂為例》在系統(tǒng)梳理《臺灣文獻叢刊》的基礎上,指出《臺灣文獻叢刊》內容涉及臺灣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地理與風俗民情等,其中,《臺灣文獻叢刊》中記載有文廟的書籍約有147種之多,是研究臺灣音樂史十分寶貴的文獻資料。他著重梳理《臺灣文獻叢刊》記載的不同時期先師釋典樂儀注的書寫與文本記錄的描述,并對臺灣文廟釋典樂的演變歷程作了歷史文化的闡釋,籍此揭示其對臺灣音樂史研究的價值。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王巖教授《淪陷時期哈爾濱地區(qū)音樂文化考略(1932—1945)》將目光投向淪陷時期哈爾濱音樂文化發(fā)展狀況。她通過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從西洋音樂、民間音樂、學校音樂、“國策文藝”音樂、反日愛國音樂等方面,以詳實的史實還原淪陷時期哈爾濱音樂文化發(fā)展的面貌。同時,追溯日偽政權文化侵略的政策基礎和實施過程,探討日本在東北的文藝政策對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并對這種影響進行理性的反思,彌補了淪陷區(qū)音樂史研究的不足。
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黃大同教授《先秦十二音律結構形態(tài)與“五行三合”》認為在古人“六律為萬事根本”的觀念趨動下,樂律學以形態(tài)素材的身份、以同數(shù)同結構的同構關系,對中國古代哲學,及通過哲學的中介對其他學科產生了影響。其中,曾侯乙編鐘十二音名和《國語·周語》十二律名的音結構形態(tài)與“五行三合局”的關系十分典型。他指出,古人從同數(shù)同結構的認知角度,以樂律學形態(tài)為素材,創(chuàng)立一些屬于古代哲學領域的理論學說。對這層關系的梳理,有助于我們通過同構的哲學形態(tài),來解讀樂律學的未解懸疑,更有助于我們總結古代樂律學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因為,這種理論學說對哲學,以及通過哲學而對其他相關學科(歷法、計量學、醫(yī)學、語言學等)的影響,是我們音樂人感到自豪的、中國音樂對中國文化的獨有貢獻。
南京藝術學院王曉俊副教授《〈樂記〉“樂本篇”中的圖騰之“樂”辨析》以文獻記載為基礎,考察了中國歷史上“樂”概念至少發(fā)生過的三次變易:一是西周“禮樂”之“樂”變殷商及其以前的圖騰之“”;二是漢代“五聲八音總名”之“樂”變西周“音聲舞容”之“樂”;三是近現(xiàn)代“藝術音樂”變“五聲八音總名”之“樂”。他認為“樂”概念的第一次變易,確立了禮樂盛世和儒家文化的前提?!稑酚洝纷鳛楹笕鍖ξ髦芏Y樂制度中涵括音聲舞容整體的“禮樂”之“樂”的追記,遺留有殷商及其以前的“樂圖騰”觀念,由此論證了“樂”的圖騰意蘊,賦予學界關于“樂”的舊說以新意。
四川音樂學院學報《音樂探索》副主編李姝博士《儒墨道三家樂教實踐考述》,在分析先秦儒墨道三家樂教實踐活動成因的基礎上,闡述儒墨道三家樂教實踐活動的特征及貢獻。她指出,樂教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生存方式,也是倫理、政治教化的手段。先秦樂教的產生和實踐,反映著人們對自身生命的敬仰,具有表現(xiàn)生命的功能;先秦禮樂中的樂教帶有濃厚的倫理和政治色彩,不僅具有人格培養(yǎng)的功能,而且還是觀民風國政的重要手段;先秦樂教最關注“和諧”,即通過音樂之“和”,化育人心,最終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和諧;儒墨道三家的樂教活動與實踐,對中國文化教育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對社會道德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心理結構等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博士蔣立平《錢君匋兒童歌曲研究》對錢君匋填詞歌曲以及創(chuàng)作歌詞、旋律進行了詳實的考證和分析,客觀公允地評價錢君匋的兒童歌曲創(chuàng)作得失,彰顯其兒童歌曲創(chuàng)作的時代意義。
如果說以上專家發(fā)言著重強調史料重要性的話,那么運用怎樣的觀念和方法來整理、研究音樂史料,也將對東亞音樂史的發(fā)展有著非常的意義。上海音樂學院馮長春教授《口述音樂史與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研究》結合自身搜集整理口述史料的實例,指出口述音樂史在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研究中具有彌補文獻之不足,重建歷史音樂景觀,在效果史中理解音樂歷史等積極意義,并以《〈東方紅〉創(chuàng)作者口述史》成果為例,指出當前口述史研究存在的問題,如署名、材料運用標注等。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徐元勇教授《中國音樂史研究備覽》,通過史學原理的例舉,史料通聯(lián)的分析和史觀的解讀,將中國古代音樂史料分為皇家官方,如正史、政書、類書、實錄、起居注等;諸子百家文史文論、官僚文人;稗官、寒士野史筆記小說;金石、出土文物;樂譜五大類別;將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分為音樂專著;音樂專業(yè)期刊雜志、報紙;音樂音響、影像出版物及說明書;綜合人文、文藝雜志、報紙中的音樂史料;報紙中的音樂史料;樂譜六大類別;并從基礎知識與技能、基本手段與方法、內涵修為與學養(yǎng)三個方面對中國古代、近現(xiàn)代音樂史研究范疇作出比較。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博士吳遠華《少數(shù)民族音樂史研究三題——以侗族音樂史為例》在梳理相關文獻記載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歷史文化背景、音樂史料搜集和編撰體例設定等方面對撰寫侗族音樂史作了初步探討。
三、東亞音樂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xiàn)狀
“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交流一直是各國間相互理解的重要手段,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重要表達,也早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重要議題?!盵2]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劉富琳教授的《中琉音樂交流史》梳理了中琉音樂交流的歷史與現(xiàn)狀。他指出1392年明賜“閩人三十六姓”,中國文化(包括音樂)隨之傳入琉球。他認為中國音樂傳入琉球有中國冊封琉球使團,琉球進貢使團,“閩人三十六姓”,來華留學生,飄風難民,以及走私貿易商人等途徑;而傳入琉球的中國音樂有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器樂、舞蹈、戲曲和古琴等類型;這些中國音樂傳入琉球后有些是原樣傳承,有些是琉球化的變化傳承;1897年,日本“廢藩置縣”吞并琉球,琉球宮廷瓦解,中琉交流被迫中斷,傳入琉球的中國音樂流入民間,時至今日大部分失傳。endprint
東京藝術大學王曉東教授的《中國民族音樂在日本的現(xiàn)狀》梳理總結了中國民族音樂在日本傳播的歷史,并以自身的琵琶演奏實踐為例,闡發(fā)琵琶在日本傳播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他首先指出,二胡在日本有著絕對的位置、大約有10萬人口會二胡、有不少二胡老師,專業(yè)的、業(yè)余的都有,而且演出活動較為普遍,如定期的演奏會、年底有年會、新年有新年演奏會、交年會費、組織去國外演出、日本的電視節(jié)目里也經常有二胡演奏的音樂、還有日本二胡協(xié)會等。他認為日本人喜歡二胡的主要原因:(1)日本沒有二胡樂器,一開始就對二胡非常好奇;(2)二胡樂器看上去構造非常簡單,而且能演奏出模擬人聲的音樂;(3)攜帶方便,放置也不浪費地方等。接著,他闡述現(xiàn)在中國琵琶在日本定期有大商店的商業(yè)演出,市政府,區(qū)政府和各行政所都有預算、國際交流活動非常多,再加上日本上流社會人士的派對、社交活動等都有琵琶演奏。琵琶演奏型式主要是琵琶獨奏和中國樂器的合奏、有時也有琵琶與鋼琴的合作等;他指出現(xiàn)在的主要任務是用琵琶來反映我們在日本的生活是対琵琶發(fā)展的貢獻。
四、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中國傳統(tǒng)音樂是構成中國音樂史的重要部分,也是東亞音樂史研究不可忽視的領域。本次論壇也有專家學者將目光投向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為深入探索中國傳統(tǒng)音樂個案的文化內涵及其可持續(xù)發(fā)展,擴展東亞音樂史研究視角提供著可資借鑒的參照。
中國藝術研究院李巖教授《舊瓶新酒——青海“花兒”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結合歷史文獻的考察,梳理學界相關“花兒”定義,回顧相關研究成果,例舉了“音樂研究所”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方面的貢獻;他通過田野調查掌握的材料,客觀描述與分析“花兒”的傳播與發(fā)展現(xiàn)狀,凝練出“花兒”傳承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可操作性、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對策。
西安音樂學院李寶杰教授《中國北方鄉(xiāng)村民間器樂的禮俗本性與草臺表演》將視角聚焦于中國北方鄉(xiāng)村民間器樂,如紅白喜事之嗩吶鼓吹、鄉(xiāng)間廟會之佛道笙管、節(jié)慶活動之秧歌鑼鼓……認為民間器樂行為作為鄉(xiāng)村民俗生活的一種文化組合形式,既有儀式作用也承擔演藝職能。并對“雙重作用”在現(xiàn)代鄉(xiāng)村民俗生活中的體現(xiàn)及其存在現(xiàn)狀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為深入認識民間器樂特征,提出保護與傳承發(fā)展思路提供了依據(jù)。
湖南師范大學朱奕亭博士、朱詠北教授《基于口述史的青山嗩吶研究》通過對青山嗩吶傳承人口述史料的記錄整理,結合文獻考究,對青山嗩吶的歷史軌跡、傳承曲牌、演奏技藝、儀式用樂和生存現(xiàn)狀諸方面做出分析論證,揭示出青山嗩吶獨特的存在樣態(tài)和文化品格。他指出青山嗩吶作為一種既定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存在,它并不是一種純粹的、獨立的藝術形式,而是在世代傳承中逐漸延展,并依托民俗而存在的具有廣泛社會學意義的價值體系。與當?shù)氐淖诮绦叛觥⑸盍曅悦芮嘘P聯(lián),彰顯著整體的音樂認知觀、人生世界觀。
結 語
“2017年東亞音樂史國際高層論壇”是東亞音樂史學術交流的盛會,專家來自東亞多國及地區(qū),可謂八方鴻儒,眾英咸集;各位專家結合自身學術關注點和研究成果,以宏觀的整體把握和微觀的個案闡釋,圍繞東亞音樂史研究動態(tài)與展望、東亞音樂史料與方法、東亞音樂文化交流以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傳承發(fā)展的交流研討中,參透出東亞音樂史研究的現(xiàn)狀、觀念、視角與方法,凸顯出學術交流的重要性,為東亞音樂史研究打開了新的局面。如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羅嶸教授在論壇總結中指出:“這次論壇為東亞音樂史研究成果的展示體改了平臺,交流氣氛濃烈,觀點異彩紛呈,不少成果研究精深、視野開闊、論證嚴謹、見解獨到,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示出東亞音樂史研究的存在價值和學術地位?!蓖ㄟ^這次論壇,使我們深信東亞音樂史研究離不開“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接,離不開“文化”和“比較”的觀念,離不開“交流”與“適應”的視角,離不開“整體”與“關聯(lián)”的哲思。
責任編輯:何蓮子
參考文獻:
[1]孫進己,王錦厚,等.東北歷史地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2]趙亮.第六屆世界音樂周——“中日國際音樂研究會”綜述[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2(1):135-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