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暢
摘要: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正統(tǒng),千百年來風摧不倒,流湍不移。每個中國人從出生那刻起,便注定在這潛移默化之中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禮。其中,一部儒者必讀的經典——《大學》將儒者一生最崇高的道德追求和政治理想高度濃縮,其所滲透出的理念“知止”更是融入到國人的品格,對國人品格的塑造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關鍵詞:知止 《大學》 三綱八目 國人品格 道德 傳統(tǒng)文化
一、何謂“知止”?
關于“知止”,根據漢字的不同義項,筆者有如下兩種理解:
(一)知道停止?!爸?,知道,了解”,“止”的含義甚廣?!爸梗阋??!薄爸?,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薄爸薄爸埂倍?,合起來便作“知道停止”。這四字雖簡單,所蘊含的意味卻并不單一。
第一,“知止”,要知道止于何處,即“于止,知其所止”。“知止”二字,在《大學》中緊承“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之后,因而所止之處必是至善之境。而“至善”又有“最好”“最善良”兩層含義?!洞髮W》中所提到的“自明”“無所不用其極”“本末”“終始”等皆是一個領域內的至善之境。“知止”便對人們提出要求,要人們止于此處,即達到這些境界。
第二,“知止”強調君子要知止有度,在行為規(guī)范上嚴格約束自己?!洞髮W》“誠其意”一節(jié)中重點講述了“慎獨”二字,與“慎獨”針鋒相對的“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便是“不知止”的表現?!爸埂碑斨卸?,需止之處定要得止,否則越出界限,便如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抑或“實不能容”,“亦曰殆哉”的小人般,遭人唾棄。
如若將“知止”二字放眼整個儒學,“知止”便要求君子“止于仁”。正所謂程顥先生之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惫蚀?,“仁”即儒學之中的至善之境?!爸埂北闶恰爸褂谌省薄?/p>
(二)知識的邊界?!爸?,作名詞講又意為“知識”?!爸埂保挚沙橄蟮乩斫鉃椤敖缦?、邊界”。二者連結,“知止”又有一層新意:“知識的邊界”。“知無涯”而人生有限,故“知止”是相對于人類個體而言,并且這個邊界因人而異。當人們“知止”,方才明了自己的不足與無知,繼而有所進取。而大學之道便循循善誘人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由是,“知止”又是學習儒學、提升自我的開端,是大學之道的足下第一步。
總而言之,“知止”有兩層含義,即“知道停止”與“知識的邊界”。大學之道提出“三綱八目”,又要求人們從“知止”而始,繼而定、靜、安、慮、得,終而獲得新知。從這一層面來看,“知止”是《大學》的第一課,也是通往“三綱八目”的重要途徑。
二、如何“知止”?
《大學》一書,通篇圍繞“三綱八目”展開,又從理論與實際兩個角度論述了“三綱八目”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繼而為整個儒學奠定了綱領性的基礎。而通往“三綱八目”的途徑,首當“知止”。
(一)誠其意。欲誠其意,關鍵在于知“毋自欺”“慎獨”。于無人處,無他紛擾,人的自律性與約束力便大打折扣,而若此時,仍可以以高要求對待自我,方可心安理得,意念真誠。
(二)正其心。欲正其心,關鍵在于知心正不邪。心“有所忿懥”“有所恐懼”“有所好樂”“有所憂患”,“皆不得其正”。這就要求人們以絕對的理性來控制自身意念。心正不邪,即將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處,誠能至此,必定心無雜念,所有的情緒便也不復存在。如若無法做到,便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之狀。試想如此簡單之事尚且做不好,又如何提高自身品德修養(yǎng),實現自身飛躍?
(三)修其身。欲修其身,關鍵在于知實事求是,不為心動。眾所周知,人的認識分為主觀和客觀,而修身便要求人們以絕對客觀的視角來看待事物,切不可因自身主觀因素而妄加評論。在《大學》中,因“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而辟者,是被否定的。并且人們還應當用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正所謂“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歸根結底,修身要求人們做到全面客觀,克服主觀。
(四)齊其家。欲齊其家,關鍵在于知以身作則?!盀楦缸有值茏惴ǎ竺穹ㄖ病敝v述的即為家長身體力行,家人才會效仿他的道理。作為一家之長而言,其模范帶頭作用不可忽視?!熬佑兄T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在一個家庭中,家長孝敬長輩,慈愛兒女,其余家人才能像他一樣。如果家長做不到,反而以權威要求家人去實踐,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治國之道亦同此理,關鍵在知以身作則。
(五)治其國。欲治其國,關鍵在于知“絜矩之道”“得眾”“慎德”“有容”“輕財好仁義”。
“絜矩之道”指君子一言一行要起到示范作用。國君尊老愛幼,則百姓興孝弟而不倍。其理亦同“齊其家”。
國君還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愛民之所愛,惡民之所惡”的道理,設身處地地為民著想。誠如是,則可得眾。君舟民水,水能載舟。
對于才德問題,要知“本末”,切勿舍本逐末?!暗抡撸疽?;財者,末也”,為逐財而不惜傷民,必失眾,失眾則國將不久矣。國君應目光長遠,不可只顧眼前利益而一時短視。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不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大學》中引用《尚書?秦誓》的這一段話,一言道破“有容”與“不能容”的區(qū)別。由此可見,一個人胸懷的大小,是德行高低的一個重要表現。無論治國還是為官都要求德行出乎才能之上。如若一個人德行很低,他的才能越高,危害就越大,因其才能不為其所正用。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對精神層面的重視。這同樣是一個關于“本末”的問題。與精神層面相對的,即為物質層面。如若一個國家崇尚的是物質層面,那么這個國家的社會風氣也必定以錢財為重。人人挖空心思只為斂財,心中沒有仁義道德,整個社會的精神層面就會因此空虛,利己主義、奢靡之風盛行。而若以精神層面為重,社會則會呈現出一派積極進取的祥和之景。人人追逐道德的崇高,歪風邪氣的勢力必然減弱。百姓鄰里互敬互愛,民眾不為私欲行事,而是為了仁義。上到國家,下到個人,皆應輕財重仁義。
(六)平天下。欲平天下,關鍵在于知“八目”中的每一目,知所先后,腳踏實地地踐行每一步。大學之道如階梯,構建起這一階梯的就是“三綱八目”,無論從抽象的理論還是具象的實踐角度來講,幫助人們登上這一級級臺階的就是“知止”。
三、知止的意義與其對國人品格的塑造
知止的意義在個人層面來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知識進取、思想道德提升和約束自我,繼而由個人影響到整個社會,并且從這三方面塑造了國人的品格。
(一)知識進取。正所謂“知止”有意為“知識的邊界”,其對知識的進取起到重要的衡量作用,掀起了社會良好的學風,也塑造了國人善于求知,崇尚知識的品格。一個人只有知道了自己知識的邊界才能有治學的方向和目標。邊界的一邊是已知,一邊是未知,只有不斷向未知一面邁進,“知止”這一邊界才會不斷生長,繼而提升個人知識水平。因而“知止”對知識水平起到了衡量作用,并不斷催人進取,社會上積極向學之風也普遍盛行,國人的求知欲在這種影響下被激發(fā),崇尚知識逐漸成為國人的優(yōu)良品格。
(二)思想道德提升。知道止于何處和如何知止對思想道德的提升有著明顯作用。首先,“知止”給出了人們道德規(guī)范的標準,所止之處即應為道德的制高點。其次,“知止”是通向大學之道的重要途徑,先做到知止,才能有定、靜、安、慮,最終才可有所得,“知止”給人們提供了提升思想道德的思維工具,具備這種能力是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基礎,再加以不懈實踐就可以得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從另一個角度講,“知止”并不單是一個的思想層面的活動,對于“知止”理念的自覺實踐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知止”。個人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構建起社會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這也促進了政治的清明與安定,穩(wěn)固了民族的凝聚和國家的根基。國人在這種理念的塑造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愛好和平,崇尚仁義,尊老愛幼,克己復禮等等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格。
(三)約束自我。知止有度,即為知道為人處事時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在利益和誘惑面前知止,要求人們有極高的自律性和自我約束力,這種堅韌的品格就是在千年的“知止”理念下構建而成的。它源于人們對自己身心的修煉,修煉自己能夠把握好適當的尺度而不為利益所誘惑。當今社會,對于廉政建設,知法守法等現實現象的恪守,都根源于“知止”的理念。
四、當今社會中的“知止”
當然,“知止”在今天社會的錯綜復雜中,已無法精準絕對地發(fā)揮作用,譬如優(yōu)秀教師家庭也會成長出叛逆少年,清正好官家里也可能有不知廉恥的兒女,但這些無法否認“知止”歷經千年融入中華民族的骨血,在傳統(tǒng)的潛移默化之中鍛造出國人堅忍、自斂、善良、仁義的品格?!爸埂币捕▽㈦S著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傳承而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春秋)曾參.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大學[M].第二版.陳曉芬、徐儒宗譯.北京:中華書局,2015.
[2]《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古代漢語詞典[M].第二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