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摘 要 “田家炳文化”德育課程基地以“田家炳文化”為核心,將“田家炳精神”融入“三態(tài)交融”的隱性課程建設,浸潤師生的道德成長;創(chuàng)設系列活動體驗德育課程,以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詮釋田家炳精神;依托網(wǎng)絡信息技術,建設網(wǎng)絡互動平臺,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不斷激活田家炳精神的價值,讓田家炳先生的教育情懷燭照田中師生成長。
關 鍵 詞 校本德育課程;德育課程基地;田家炳文化;體驗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8)12-00-03
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的前身是創(chuàng)辦于1925年的芳暉女子中學,1995年獲得田家炳先生的慷慨捐助,學校更名為常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2012年初、高中分設而得現(xiàn)名。悠悠九十載辦學歷程中,學校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2015年4月,學校感懷田老先生的的教育情懷,立足自身辦學成果,成功申報了江蘇省課程基地——“田家炳文化”德育課程基地。
“田家炳文化”是全國田家炳系列學校獨有的校園文化,其文化核心即“田家炳精神”。[1]何為“田家炳精神”,作為田老先生心愛的常州田家炳中學,我們的理解是:“德育為先、己立立人;自強不息、和而不同;誠于做人、恒于做事”。這24個字是田家炳先生愛國憂民、捐資助學高尚人格的寫照,勉勵著每一位田中學子踏實學習、增長才干、錘煉品格、報效國家。
“田家炳文化”德育課程基地力求探尋和激活“田家炳精神”的價值,打造獨具特色的德育課程內容和道德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具有“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等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和能力,用田家炳先生的教育情懷燭照田中師生成長。
一、“三態(tài)交融”隱性課程:立足田家炳文化精神內核
校園文化環(huán)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資源,是學校德育的基本力量,它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改造著他們的內心世界。[2]學校在德育課程基地建設中,將“田家炳精神”融入“三態(tài)交融”的德育環(huán)境(即物質文化環(huán)境、精神文化環(huán)境和制度文化環(huán)境)之中,整體優(yōu)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共筑田中學子的精神家園。
學校遵循整體設計、凸顯主體、細節(jié)出彩、分步實施的原則,力求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田家炳精神”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和諧統(tǒng)一,突顯德育環(huán)境的校本特色。其中,“一館”“兩廊”是學校著重建設的重點。一館即田家炳立德樹人館(獲田家炳基金會資助),以“田家炳文化”為核心,建設“田家炳文化”體驗中心、“田家炳文化”研修中心和師生成果展示中心,以此加強學生對“田家炳文化”的感知。同時,樹人館還建設了五個主題功能室,即模擬法庭、模擬聯(lián)合國、公民教育實踐活動中心、田園劇場和道德講堂。以此構建校園綜合實踐活動平臺,通過各類模擬實踐活動,提高田中學子深入社會、了解國情、學會參與、勇于表達的綜合素質?!皟衫取奔唇淌易呃群托@文化長廊,圍繞綠色、人文、和諧之主題進行整體設計,讓校園的每一堵墻壁、每一個角落都訴說著田家炳精神,用美德滋養(yǎng)師生,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道德需求。
在制度文化方面,學校強調激勵性,通過“綠化”制度、人文管理和溫馨班級建設,力求推動學校德育從約束走向自覺。每年高一新生入學,德育處、團委和學生處都會組織學生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展開學習、討論,并提出修訂意見。即便是制度名稱,學生們也會仔細推敲,使它具有綠色的人文色彩。如今,諸如《田中學生一日生活溫馨提醒》《田中學生服務指南》《五星級學生評比獎勵細則》等,無不體現(xiàn)出柔性的人文力量。
在日常學校生活中,學校請學生擔任常規(guī)管理的“裁判”。團委、學生會組織成立學生常規(guī)管理委員會,采取班級值周制的方式,由學生參與生活、宿舍、教學、衛(wèi)生、文明禮儀、活動等管理。如此,讓被管理者與管理者實現(xiàn)零距離,不再有抵觸情緒,管理效果明顯提高?!皽剀鞍嗉墶苯ㄔO方案更是獲得了師生的支持。其內涵包括教室環(huán)境的浸潤、積極主動的課堂、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及師生關系的和諧等,不斷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使每一位師生都成為班級真正的主人。
“三態(tài)交融”的德育環(huán)境建設以“德育為先、己立立人;自強不息、和而不同;誠于做人、恒于做事”的田家炳精神,引領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二、“田家炳文化”活動課程:詮釋田家炳精神豐富內涵
當前,活動育德和實踐育人已成為當前有效開展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3]在建設“田家炳文化”德育課程基地過程中,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追求,不斷創(chuàng)新道德學習方式,致力于將“立德樹人”轉化為實踐性、人本性的育人行為。
學校以“田家炳文化”豐富的人文精神為“靈魂”,從“田家炳文化”的德育元素、健康促進、校園文化活動、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等層面整合德育資源,構建起以時代發(fā)展為經(jīng),以活動課程為緯的全方位活動體驗德育課程體系。
例如,高一年級第一學期設計了“自強不息”主題體驗活動,通過自律、自省、自信和自覺四個篇章,將課堂教學、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等形式有機整合,引領學生初步感悟“田家炳精神”內涵。
針對其他學段學生特點,學校則設計了以“己立立人、博愛宏遠、誠毅智仁、和而不同”為主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體驗、感悟田家炳先生的教育情懷。學校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參加一次基地體驗活動,切身感悟田老精神。為保證學生體驗學習的多樣性,學校進一步完善了校內的芳暉田園生態(tài)體驗基地,并積極開拓常州溧陽監(jiān)獄法制教育基地、常州三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技教育基地和廣東大埔田家炳祖居文化教育基地等,實現(xiàn)校內與校外基地建設的有機結合。以此將立德樹人理念轉化為生動鮮活的育人實踐,為田中學生的道德學習提供了有效路徑。
每年一度的暑期特色活動——“尋訪田家炳足跡、感悟田家炳精神”夏令營活動,更是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這一體驗活動由香港田家炳基金會組織并贊助,為期6天。一批批田中學子有幸前往田老先生的故居和家鄉(xiāng),追尋田老先生的足跡,不僅能夠真切感受獨特的嶺南風光和客家人的熱情淳樸,更深入體會到田老先生關心教育、回報社會的勇氣和決心。原高一(5)班學生張楊錚在夏令營游記中寫道:“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為了如期兌現(xiàn)自己捐資助學的承諾,田老先生不惜以低價賣掉自己住了37年的別墅。這樣一個無私回報社會的慈善家,將永遠被國人,尤其是萬千學子所銘記。他是一顆明亮的星辰,他的光亮,將永遠不會被磨滅!”[4]
依托“田家炳文化”德育課程基地建設,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逐漸形成了“制度激勵、環(huán)境浸潤、活動體驗、學科融合、校本完善、校外延伸”雙向六環(huán)互動的育德路徑。借此,不斷涵養(yǎng)學生“徳知自覺——德行自覺——德性自覺”的德育情感,幫助學生建立“明常理、立常德、做常人”的常態(tài)思維,提升“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學會關心、學會體驗、學會交往、學會欣賞”的優(yōu)秀品質。
在情感體驗全覆蓋的“田家炳文化”德育課程學習中,田中師生不斷體驗和感悟“自強不息,己立立人”的田中精神,詮釋“誠于做人,恒于做事”的田中校訓。在田老教育情懷觀照下,學生不斷積淀道德底蘊,在豐富的道德體驗中實現(xiàn)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逐漸成長為具有完善人格的田中人。
三、“田家炳文化”數(shù)字課程:弘揚田家炳精神時代意蘊
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我們不斷傳承與發(fā)展田家炳精神文化提供了更加豐富而多元的平臺。近年來,學校積極搭建“田家炳文化”校園網(wǎng)絡平臺,為師生提供數(shù)字化課程,助推德育課程基地建設。
在原有校園網(wǎng)基礎上,學校創(chuàng)建了“田家炳文化”專題網(wǎng),從不同視角介紹“田家炳文化”的淵源、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以及學校在發(fā)展歷程中積淀的自強不息、立己達人的品格和情懷等,為廣大師生感悟田家炳精神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學校借助新媒體“一端兩微”(APP客戶端和微信、微博),為師生感悟和傳遞“田家炳文化”提供平臺。一方面提高推送內容的精準性和及時性,將各種體驗活動的精彩現(xiàn)場呈現(xiàn)給師生;另一方面拓寬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和家校之間的交流渠道,從而形成了“田家炳文化”德育立體互動平臺。目前,學校以“道德教育生活化”國家級課題研究為契機,正在穩(wěn)步建設學校德育網(wǎng)絡課程,著力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
近年來,學校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高科技建立人機互動、人境互動平臺,助力“田家炳文化”德育課程基地建設。2017年8月,學校異地搬遷時,就在校園多個活動場地安放了多媒體計算機,建立起形式多樣的人機互動平臺。在這里,學生不僅可以查閱各學科的學習知識,還可以隨時查閱德育知識、校園活動等。校園長廊每天都為學生們呈現(xiàn)大量的宣傳圖片、事跡展、活動報道等,讓孩子們的課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田中師生“足不出戶”,即可在校園中追尋田老先生的教育足跡,理解和感悟田家炳文化的精神內涵。
同時,學校積極打造3D情景體驗平臺,與常州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合作,結合“田家炳文化”之精髓“志、誠、勤、恒、愛、律”,開發(fā)了多套3D情景短劇。以此為基礎,在新校區(qū)藝體中心建設3D情境體驗平臺,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有效增強了道德感知的體驗性。同時,學校通過數(shù)據(jù)跟蹤進行相關測評,為改進道德教育方式,提升德育效果積累最真實的依據(jù)。
在各種創(chuàng)新實踐中,學校非常注重德育實踐素材的積累和整理,設計與開發(fā)了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協(xié)同德育系統(tǒng)。學校建設和完善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和“田家炳文化”系列讀書區(qū)和電子音像區(qū),收集并不斷自主開發(fā)大量的圖文影音視頻,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同時,積極建立起與兩岸三地田家炳系列學校的常態(tài)聯(lián)系,在與兄弟學校的互動交流中不斷學習,并擴大了“田家炳文化”德育課程基地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杜德櫟.田家炳教育思想及其價值意蘊[J].教育評論,2018(07):3-9.
[2]黃冬玲.論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中的校園文化塑造[J].前沿,2006(09):113-115.
[3]張麗敏,呂建設.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路徑與工作機制研究——"未出校門,先出國門"育人理念及其實踐[J].學理論,2016(06):189-190+201.
[4]連錦添. 灑向桑梓都是愛[N].人民日報,2018-08-06.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