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語教學法在外語學習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教師學習的主要環(huán)節(jié)。2017版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主體,認知功能教學法正符合當今時代的發(fā)展潮流。本文簡要地介紹了認知功能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教學原則和認知功能教學法回歸于教學實踐的案例,旨在揭示在“后方法時代”,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對象和目的去選擇合適的教學法。
【關鍵詞】認知功能教學法;后方法時代;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李曉燕,南京市棲霞中學。
束定芳(1995)認為影響外語教學的因素雜而又多面;相關外語教學著述(伊秀波,2003;Cook ,2000 ;賈冠杰,2004)強調教學法始終被認為是教師學習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在“后方法時代”(張宜敏,2012:75),認知功能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符合2017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理論依據
學者金立鑫、邵菁主張“不要將語言規(guī)則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規(guī)范的、數量上足以讓學生認知出目的語某一語言規(guī)劃的有效語料”(邵菁、金立鑫,2007)。所以說此法符合“后方法時代”的研究要求---由重法走向重人的轉變,它的主體是學生,次位是教師,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根據認知和生成語言學的觀點,教師不需要教授所有的語言事實資料而學生是主導者,要從已有的原則系統(tǒng)區(qū)中探索并掌握新的規(guī)則;教師則起著指導作用。但它并不能幫助學生了解完整的語言學習,但功能主義語言學的的出現可以彌補此缺點。
功能主義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個完整系統(tǒng),學習中要把內外部各要素關系研究透徹。“功能主義語言學把超越句子的上下文因素、語言系統(tǒng)之外的社會因素、文化因素、人的認知心理等因素結合起來,研宄動態(tài)的語言,研究使用中的語言,這和形式主義語言學的研宄是互補的”(邵菁,2012:25)。因此,它給教學帶來了新的途徑,并為認知功能教學法提供了理論依據,保證了它順應規(guī)律和潮流。
二、教學原則
認知功能教學法主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認知語言結構。因此,它遵循著以下幾個教學原則(邵菁、金立鑫,2007: 31-32):
第一,以學生為中心,提倡主動學習。學生是主體,只有主動認知,才會樹立自信心,引發(fā)濃郁的學習興趣,這對高中生尤其有益。
第二,教師提供有效語料,引導學生認知語言規(guī)則。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只有掌握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才能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提供經過加工過的有效語料,比如:(1)賦予結構或語法規(guī)則交際價值;(2)將語料放入一定的語境中;(3)給句子提供上下文語境。這樣學生才能掌握語言的結構和功能。
第三,輸入過程認知化。根據Krashen(1985)“I+1”的原則,語料不易過難或過易。
第四,教學中貫徹對比的方法和認知過程中歸納的方法。學生自己對比語言規(guī)則更有益于規(guī)則內化。
三、實踐
盡管認知功能理論已經存在多年,但是應用在語言上的具體教學實踐和模型仍然具有很大的潛力。我國的學者大多側重于對外漢語和國內大學英語的教學,但對中學英語教學研究較少。
如邵菁(2011)曾探索對詞語的辨析研究。而文秋芳(2014)在《“認知對比分析”的特點與應用》中,首次提出了“認知對比分析”的特點以及簡要說明了它在外語教學中的實踐。筆者認為文秋芳教授的“認知對比分析”和認知功能教學法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可以看作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她認為應該通過母語和目標語在認知方式和概念化系統(tǒng)上的差異的對比分析,向學生描述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從而為學習者提供概念化知識,進行顯性教學,最后借助一定的交際活動幫助學生內化這些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有益于學生在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國外學者Boers, Frank & Seth Lindstromberg(2008)主要論述了認知語言學在習得二語詞匯和語法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一些實證研究(Judith,2010:497)。Olga A. Abdalova(2014)開展了認知交際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的對比研究,認為認知交際教學法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詞匯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進而也促進聽力、閱讀和翻譯能力的提高??梢姡J知教學的方法雖發(fā)展緩慢但堅定地前行著,促進者教學的發(fā)展。但對于高中英語教學的研究較少,筆者認為這是以后可以努力的方向。
四、結語
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成為融為一體的外語教學法即認知功能教學法。教師要以學生為主,引導學生分析語言規(guī)則。這符合了“后時代”方法的潮流,符合高中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Cook,V.Second L 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0.
[2]Judith E.Liskin-Gasparro.MLJ Review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94):497.
[3]賈冠杰.應用語言學高級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4]邵菁,金立鑫.認知功能教學法[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7.
[5]邵菁.“認知功能教學法”在詞語辨析教學中的應用[J].漢語學習, 2011(5):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