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瑜
摘 要:說唱藝術,作為流行于漢族民間的一種文學表現形式,可單口說唱,可多口說唱;也可樂器伴奏,或無伴奏。上海說唱集歌、舞、說、唱、演等為一體,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活態(tài)文化的典范,對傳承區(qū)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對上海及周邊地區(qū)的曲藝和民俗研究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本文通過分析上海說唱的特色,歸結其傳播發(fā)展現狀,為有效傳承的提供參考對策。
關鍵詞:上海說唱;活態(tài)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雜糅性
近年來,隨著物質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精神文明也在不斷提升。2017年1月27日,上海市曲協與中國曲藝之鄉(xiāng)——安亭共同舉辦“送歡笑”新春聯誼活動。作為上海市曲藝文化代表,上海說唱大放異彩,與安亭市民共迎新春。這不僅僅有利于上海說唱的藝術傳播發(fā)展,更豐富了我國曲藝文化的發(fā)展,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播發(fā)展,源遠流長。上海說唱保留了原生態(tài)文化物質,集歌、舞、說、唱、演等為一體,是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活態(tài)文化的典范,對傳承區(qū)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對上海及周邊地區(qū)的曲藝和民俗研究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一、上海說唱的雜糅性
上海說唱,是一種漢族說唱藝術,作為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主要發(fā)展流行于上海市和江浙地區(qū)。上海說唱源于獨腳戲,早些年獨腳戲演員在翻場的時候,上手大多會唱一段小曲,下手就操琴進行伴奏,而唱詞多數是沒有腳本的,由演員即興創(chuàng)造,這便是上海說唱的雛形。在早期是沒有“上海說唱”這一詞的,有一年在北京市舉行的全國曲藝匯演中,作為評委的侯寶林先生詢問前來表演的上海演員黃永生其節(jié)目的名稱是什么,黃永生答的是說唱,侯寶林先生便提出:說唱的含義有很多種,十分的廣泛,曲藝就是說唱的總稱,既然你是從上海來的,這個節(jié)目便取名為上海說唱吧。也因此便有了上海說唱這一名稱[1]。
上海說唱主要有兩種類型的表達方式。第一種是說唱兼具的上海說唱,一般具有人物,情節(jié),故事和場景。這種類型要求故事情節(jié)要十分精煉,場景要相對集中一些,不宜過于分散,跨度也不能太大,人物不可過多,一般不宜超過三人,而上海說唱在時間上要控制在十幾分鐘內即可。這種說唱的結合是散文與韻文的結合,在說唱的同時要敘述,將故事情節(jié)表達清楚。黃永生的《買藥》即為說唱兼具表演方式的代表作[2]。第二種即是一唱到底的上海說唱,其故事要求比說唱兼具的低一點,篇幅和時間也相對會更短一些,一般會根據內容分割成若干段,唱詞的韻腳也會在演唱過程中隨著情緒的變化而選擇相應的表達方式。這一種表達類型的代表作主要有黃永生《狗頭軍師》[3]。這兩種分類只是大體分類,它們都表現出傳統口頭傳統的突出特點——歌、舞、說、唱、演等雜糅一體,是一種混合型曲藝。
(一)上海說唱的說——敘述與抒情相結合
上海說唱主要以敘述性曲調為主,有人物、情節(jié)、故事,采用半說半唱、說中含唱,唱中兼說,似說非說,似唱非唱的曲調將整個故事表達給聽眾,而在整個敘述的過程中又夾雜著各種抒情的曲調,通過抒情的彈性功能來表達敘述的深刻感情,使聽眾感同身受,深入了解其所要表達的含義,也能使整個故事更加完善、上海說唱由于這個藝術特色,將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敘述清楚,在敘述性和抒情性的不斷轉換中使故事深入人心[4]。由小說《烈火金鋼》中一些章節(jié)改編成的《李志豪買藥》(簡稱《買藥》)便是黃永生的一個典型代表作?!顿I藥》較全面地體現了上海說唱的藝術特點: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說唱結合,在說的過程中將整個故事敘述完整,人物性格多樣化,唱腔豐滿動聽,方言扎實,讓人影響深刻,可說是他繼《熱心人》后又一力作。
(二)上海說唱的演——靈活多變的表演方式
上海說唱采用一人多角,雙人說唱,也有多人說唱的表演方式,充分體現了上海說唱的藝術專業(yè)性。而在表演說唱故事的過程中,一人多角通過一個人使用第一人稱的又再使用第三人稱來表達故事,這種時而是角色的模擬,時而又站在客觀的敘述和評論角度的角色扮演難度更大,也能更好地將整個故事完整地表述給觀眾。上海說唱既可敘事,又可抒情,還可說理,多種多樣的方式也充分體現了其靈活多變。著名的《唱山》就是一人多角進行的表演方式,變換多個角色說,又多變地唱,將整個故事以多變的形式呈現在觀眾的面前,既有敘事,又有抒情,讓觀眾們更加印象深刻。
(三)上海說唱的歌唱——生動活潑的唱腔與曲調
上海說唱主要是以喜劇性的內容為主,因其趣味性十足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在抒情、說理的節(jié)目也強調要生動活潑,其唱腔沒有特別的規(guī)定,南腔北調都可用,強調使用噱頭,不具有一定的格式。上海說唱多采用自己譜的唱腔,以胡琴、琵琶為伴奏,曲調高揚有激情。上海說唱往往因其詼諧幽默的曲調和表演贏得聽眾的掌聲,黃永生的著名唱段《狗頭軍師》,就是以詼諧、風趣的特色聞名,他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了張春橋這個工于心計、惡貫滿盈、表面正經,內心陰暗的狗頭軍師形象。其中抖出的那個“張春橋強烈要求當總理”標語的笑料包袱,就是76年上海人民暗自流傳的一則關于張春橋的政治笑話,嘲諷他急于搶班奪權當總理,結果黃粱美夢一場空的政治鬧劇?!豆奉^軍師》的演出奠定了上海說唱在上海曲藝界的地位,也使黃永生成了上海家喻戶曉的著名曲藝演員。
二、上海說唱藝術的激活策略
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快遞發(fā)展,大眾娛樂文化對于上海說唱藝術的沖擊不容忽視,電視和社交工具的出現給上海說唱藝術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有上海說唱的存在,上海說唱漸漸被大眾忽略,存在著不景氣的現象,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感。而上海說唱因循守舊,一直處于單一化的現象,跟不上時代變化的節(jié)奏,越來越落后,沒有實質性的突破也是導致上海說唱不景氣的原因之一。這不僅僅阻礙了上海說唱事業(yè)的發(fā)展,也讓上海歷史文化傳承受到了威脅。其二,當下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去學習傳承這種藝術文化,年輕一代對于上海說唱的了解十分匱乏,有些甚至沒有聽說過這一曲藝,現如今上海話衰退的十分的厲害,很多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孩子都只會聽不會講了,這對于上海說唱是一個致命的因素,上海說唱賴以生存的就是方言,方言也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方言的缺失使上海說唱的傳承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加上上海說唱學習難度較大,年輕人很少能堅持學習,這也使上海說唱的精髓漸漸隨著老一輩的逝去而流失。因此當前對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刻不容緩[5]。endprint
(一)與時俱進,增強時代感
隨著時代發(fā)展,上海說唱的聽眾層次也越來越年輕,而聽眾的心理節(jié)奏也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在加快,原先抒情緩慢的節(jié)奏漸漸不受人歡迎。上海說唱應該做到與時俱進,改變自身的拖拉節(jié)奏,加快語言和情節(jié)節(jié)奏,增強故事的時代感和緊湊感,貼合實際生活的故事情節(jié)更加能夠吸引觀眾的眼光,才能更好地引起觀眾的共鳴。同時要在其喜劇性的基礎上再接再厲,使其喜劇的內容和表達形式達到統一且和諧,增強符合時代的喜劇感和藝術特色。
(二)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宣傳
上海說唱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傳播,通過多元化的宣傳,讓更多人了解到其藝術特色,明白其作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通過結合新時代的社交軟件和技術進行推廣,通過將上海說唱的重要意義寫入教科書,引入上海說唱的精髓,讓學生們真正深入了解上海說唱,學習并且傳承我國的中華民族文化,同時社會也要充分支持上海說唱的推廣和宣傳,通過舉行上海市曲藝比賽,讓人們慢慢地認可接受上海說唱,在上海本土說唱教育培訓方面下功夫,教育培養(yǎng)上海說唱藝術的傳承人和人才,讓上海說唱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發(fā)揚光大。
(三)注重教育,寓教于樂
上海說唱在選擇故事情節(jié)和題材上,要注意教育的重要性,要做到真正的寓教于樂,不僅僅是在創(chuàng)作上,在其表演中也要追求高尚的情操,秉承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德,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摒棄低俗下流的笑料和無稽之談。在教育上要注重因材施教,培養(yǎng)真正懂得傳承上海說唱藝術的人才,特別是在通過說唱來傳承中華民族美好品德的過程中,要防止出現過度追求劇場效果而忽視社會效應的不良現象。
(四)培養(yǎng)接班人與培育新型觀眾并舉
作為口頭傳統的形態(tài)之一,上海說唱是一種雜糅的混合藝術,具有較深層的藝術原生活力:“其價值功用是多維度的、動態(tài)的,富有活力與再生力,從中衍生、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呈現為裂變、累加形態(tài),具有文學藝術審美價值、歷史認識價值、思想理論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價值等等。”[6]因此,我們必須從中挖掘出它的藝術魅力,以新的傳播方式,吸引有志從事說唱藝術的青年群體學習、傳承、光大這一說唱藝術,把它同現代新興媒體與說唱藝術結合,在繼承中有創(chuàng)新,保持原生態(tài)的同時,激活它的藝術再生能力;結合現代文化消費市場,融入國學熱潮,以商業(yè)動作、公益表演、企業(yè)認領、眾籌運作、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播推介、文化產業(yè)立項、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深入專業(yè)藝術院校等方式,為上海說唱提供土壤,在此基礎上培育具有國學文化情懷的新型觀眾。
總之,上海說唱要不斷通過改變和更新內容樣式,才能在傳承道路上越走越遠,才能跟上新時代的節(jié)奏,真正地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發(fā)展?,F如今,中華民族文化的開展和傳承越來越突出,人們也開始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上海說唱作為上海歷史文化的最貼近生活,最接地氣的藝術,也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而上海說唱的專業(yè)人員在創(chuàng)作和傳承過程中應該堅持發(fā)揮上海說唱的藝術特色,秉持讓藝術融入生活,讓藝術回歸生活的理念,充分挖掘上海說唱的精華和價值,將上海說唱發(fā)揚光大,使其真正做到百花齊放。
參考文獻:
[1]紅菱.“上海說唱”的前世今生[J].上海采風,2014,03:145-156.
[2]周敏.地方文藝刊物的“說唱化”調整及其困境(1951-1953)—兼與張均教授商榷[J].文學評論,2014(6):180-188.
[3]杜靜怡.上海說唱在城市更新中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15,18:110-170.
[4]趙卿峰.上海說唱大師黃永生自傳[J].曲藝,2012(8):200-240.
[5]吳文科.蔣匯明.高蘋.2014年度中國曲藝發(fā)展研究[J].2015(04):02-0055-13.
[6]楊中舉.口頭傳統: 人類文化傳播與再生的原型酵母[J].文化遺產,2015(04):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