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一個主題 推開千扇探索之門
——“玩轉中國年”主題學習聚焦
著名教育家、文學家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逼纷x這句話,我的理解就是:教育需從生活中來,社會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大課堂。如今,在深化教育改革、推進課程建設的大背景下,再去尋味這句話,更加發(fā)人深省。教育要從學生已有的直接經(jīng)驗出發(fā),教育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教育要引導學生到社會的大課堂中去汲取營養(yǎng)、去捕捉靈感、去探究謎題、去揭示答案。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能夠喚醒學生們的探究意識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能夠鼓勵學生們的探索行動的教育。為此,學校隆重啟動了“玩轉中國年”2016寒假主題學習活動。
首先,成立了專項“主題學習”核心小組,聘請了省、市教研室的專家對核心小組老師們進行面對面的指導,幫助大家理解主題學習的意義,確定研究主題,了解操作流程,特別是在如何指導學生們打開研究思路,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等方面進行了商討。另外,還召開了包括校領導、分管主任、各年級組長以及家委代表在內的專項擴大會議,共同研討并達成共識。在各方的協(xié)同努力下,由核心組組長起草了一整套的活動方案。在學生們放假前在校的幾天時間里,分低中高年段,分別對學生們進行了自主研究前的培訓。至此,“玩轉中國年”主題學習正式拉開了帷幕。
歷經(jīng)了一個寒假,學生們的研究成果精彩綻放了。各年級各班收集的研究成果不僅數(shù)量多,形式也多種多樣。老師們細心分類,有研究報告、作文感想、圖片資料、視頻影像、手工制作、采訪報道,五花八門,真的是“確定了一個主題,推開了千扇探索之門”。
五年級史迅宇同學寫道:
假期要結束了,我仍然沉浸在中國年的氣息中。通過查資料和實踐,我了解了窗花中蘊藏的豐富文化,也收獲了剪窗花的巨大樂趣。讓我驚喜的是,我發(fā)現(xiàn)窗花只是中國年文化的一個小角落。中國年是親人團聚的信號,也是大家對新一年熱切期盼和表達美好祝福的狂歡時刻,這種文明在華夏大地上已經(jīng)積淀了五千年,豐富而深沉?!巴孓D中國年”的主題活動,推動我撩開祖國傳統(tǒng)文化神秘而古老的面紗,我興奮、充實,收獲多多并對下一步的探索充滿期待。
四年級顧杰瑞同學寫道 :
春節(jié),對于我來說,最興奮的就是一家人歡歡喜喜,團聚桌前享受一頓美味的年夜飯。也正是因為我是一個美食達人,所以這次“玩轉中國年”的主題,我自然選擇了有關于“舌尖上的新年”。那么,問題就來了——餃子是如何成為中華大地上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過年吃食的呢?通過上網(wǎng)查閱資料和親身實踐,我總結出三點,即年夜飯具有三要素:好吃不貴、眾人參與、名字響亮。
第一,新年的必吃食品要具有價值感,但又不能太貴。要能滿足“敬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撐得起面子”這三個要求。因此,新年美食要比平時更金貴、更好吃。同時它還具有豐儉由人的彈性,它的花費可高可低,富人可以富著吃,窮人也能窮著吃。餃子皮用的面粉,餃子的餡料都由自家的生活水平來決定。
第二,新年的美食制作過程不能太簡單,要足夠煩瑣,才能帶來儀式感和參與感。因為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盛大、莊重,有一大半是通過煩瑣的準備過程傳達和體現(xiàn)出來的。準備過程足夠煩瑣,才能體現(xiàn)對祖先神靈的虔誠和對節(jié)日的重視,才能讓更多的家庭成員都有參與的機會,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忙忙碌碌,其樂融融。
第三,餃子的名字起得好,與過年的時間相合。從南北朝時起,就有了餃子這種水煮的、軟皮兒、帶餡兒的食物。因為“餃子”與“交子”諧音,于是餃子便被附加上了“更替交子”的含義。過年吃餃子更加應景。正是上述原因,餃子成了很多家庭在年夜飯上出現(xiàn)的一道美食。
這次有關于中國年的探究不僅讓我學會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一切身邊的資源去學習、思考、解決問題,同時我還親身實踐,學會了自己包餃子,歡迎同學們有機會到我家去品嘗我包的餃子。
……
從學生們的研究心得中,我們深深感到此次研究性“主題學習”的選題的確是基于學生們的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是以學生的現(xiàn)有經(jīng)驗與生活經(jīng)驗為核心的操作性很強的實踐性課程,是體現(xiàn)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一種課程形態(tài)。學生們以“年”的主題為核心,研究了“春聯(lián)”“窗花”“年夜飯”“花燈”“多地年俗”等,從各個層面去探索年的味道、年的風俗、年的特色、年的標志,從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去探究、去理解年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真正含義,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主題學習”研究的價值。
“主題學習”活動不僅在學生們中間開展起來了,也激起了家長們的關注。許多家長也紛紛撰稿,記錄下他們家庭指導的心得。
二年級某位家長寫道:
關于年的小課題,孩子們有自己的設想,如年的來歷、撣塵、置辦年貨、貼春聯(lián)、剪窗花、守歲、拜年、設計家庭春晚、節(jié)日氣球、如何合理使用壓歲錢等。孩子們把確立的研究選題,填寫在《“玩轉中國年”主題活動記錄表》,準備、收集資料,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關于年的話題,用PPT、視頻、手工、小報等方式呈現(xiàn)出自己的成果。這項由孩子自己做主的作業(yè),拼的是腦洞大開的創(chuàng)意和孩子們執(zhí)行力和自主探究精神。通過這項研究,同學們更好地了解了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走進中國年,發(fā)現(xiàn)它、感受它、觀察它、熱愛它。
四年級某位家長寫道:
制作“玩轉中國年”PPT,是孩子的一項寒假作業(yè),整個PPT的構思、框架和一些基本內容都是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只是在圖片的選擇、文字修飾、段落順序排練等方面給了一些建議和幫助。通過完成整個制作,我個人感覺到:一是增加了和孩子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孩子明白了相互幫助、團隊協(xié)作才能取得進步的道理;二是了解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佳節(jié)“春節(jié)”都有哪些習俗,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知道了這些傳統(tǒng)習俗的由來、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深深感到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的源遠流長;三是懂得了老師布置這項作業(yè)的用意,通過制作完成PPT,提高了孩子的實際動手能力,豐富了孩子的課外知識,促進了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三年級某位家長寫道:
2015年的寒假,學校給孩子們布置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寒假作業(yè),主題是“玩轉中國年”,題材不限。針對題目我們和孩子進行了討論,用什么樣的形式和什么題材才有意義。眼看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就要來臨,按照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城鄉(xiāng)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lián),以示辭舊迎新。千家萬戶寫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征吉祥、表達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風俗,也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經(jīng)過反復討論,我們一致認為俞均澤用毛筆來寫春聯(lián),這既鍛煉了自己的能力,也能增強了她的自信心。說干就干,我們買來了大紅的寫春聯(lián)和寫福字的紙張,開始寫得不是很理想,我們就鼓勵她重新再來,反復幾次就越寫越有感覺了,一氣寫了七八幅,還送給了親戚朋友。通過寫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來引導孩子進一步了解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了解中國的歷史,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讀了家長們的家庭輔導心得,真的讓我們非常的欽佩和感激。欽佩的是家長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夠關注孩子的自主探究學習,走入孩子的學習生活與探究世界,聆聽孩子內心的所思所想,幫助孩子記錄他們研究過程中的體驗、收獲與感悟,分享孩子因為探究的快樂所帶來的成長的喜悅;感激的是,許多家長不僅從內心給予這項工作大力的支持,還抽空撰寫了如何指導孩子參與探究活動的心得和感想,給我們所有參與這項工作的指導老師們做出了表率。
此次“主題學習”活動,強調了學生們通過動手操作實踐,促使他們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這項活動也增進了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密切關系,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自主探究意識和了解社會生活的責任意識,拓寬了他們的視野,積累了研究經(jīng)驗,這不正是綜合實踐課程實施的意義所在嗎?
主題學習是以學生的經(jīng)驗與生活為主要核心的實踐性研究課程,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不能缺少學生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所必需的知識體系。而這樣的知識體系的建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學習和訓練才可以逐步形成。
首先,主題學習不能單一化,應當形成系列化。而要形成系列化,那就必須課程化。只有形成課程化,主題學習才是有計劃、有課標、有課題、有課表、有記錄、有評價的。當然,研究主題的擬定也是需要我們去思考的,每個主題之間有沒有關聯(lián)、有沒有牽引、有沒有拓展都是我們應當想到的,只有做到系統(tǒng)地把握研究命題,才可以避免主題與主題之間的失聯(lián),避免單一化和活頁化。
其次,主題學習不應當是幾個人和一幫人的事,而應當是各個科目教師共同參與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因為,學生們的主題學習需要涉及多個領域、聯(lián)系多門學科、綜合運用各科知識才能體驗研究的過程,完成研究的任務,獲得研究的成果。而作為指導教師的我們,更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和業(yè)務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的指導水平。立足本學科專業(yè)知識,學習吸納相關知識和領域,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努力成為研究型的教師。
王倩,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美術教師,高級職稱。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教師教育專業(yè)指導委員會美術分會委員,長三角小學美術基礎教育專家。南京市“名師公益大講堂”授課專家。
◎作者/王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