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 要】對于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本文認為首先應從材料切入,也就是要讀懂材料內容,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為此,作者提出了從揣摩材料內容的情感傾向、把握材料文字的關鍵詞、領悟材料文字的主旨三個方面找準材料作文立意角度的切入點的觀點。
【關鍵詞】材料作文 導向性 審題立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B-0130-02
作文立意的好與差決定了作文的成與敗。近年來,材料作文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高考材料作文形式一般都是給出一則文字材料,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義”寫一篇作文??梢?,材料作文相對命題作文、話題作文來講,其立意角度相對豐富,實際上出題教師也是鼓勵考生能選準角度立意。但在考試中,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讀透材料,提煉的觀點與材料本身導向產(chǎn)生偏差,甚至相悖。結果可想而知,不符合題意的作文分數(shù)肯定不高。可見,材料作文的立意符合題意是至關重要的。
對于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首先從材料切入也就是要讀懂材料內容,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根據(jù)材料的文字引導,去把握思考的方向,從而明確題意范圍重點及要求,要注意的是,思考一定要全面準確。有時所給的情境內容比較含蓄,我們應指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善于發(fā)現(xiàn)材料深層隱含的信息,即能準確地領悟材料的中心,并以此作為文章的主旨,可見,材料文字本身的導向性就是立意角度的最佳切入點。那么,如何審清材料,緊扣材料,選好角度呢?以下是筆者在材料作文教學實踐探究中的一些體會。
一、揣摩材料內容的情感傾向
在作文材料中,有些文字常常隱含命題者的情感傾向,因此在審讀作文材料時,要善于捕捉這些文字信息,從中領悟命題者的感情色彩,這樣才能根據(jù)命題者的感情傾向,進而確定最佳的作文立意角度。
以下是筆者所在學校今年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作文題,作文材料以“周浩從北京大學退學”的實例進行作文寫作方法的探究。
材料一:在 2008 年高考中,山東省考生周浩同學考出了 660 多分的成績,并以山東省理科前五名的佳績考入北京大學,但他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感到“痛不欲生”,后來轉入自己喜歡的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從人人羨慕的高才生變成了普通的技校學生。這件事引起了廣泛的爭論。面對周浩的“棄北從技”,你怎么看?
筆者先是引導學生分析作文材料,材料中講述的是周浩從北京大學退學轉而上普通技校的事??梢哉f,他的舉動出乎大家的意料,他竟然放棄了人人渴求的北京大學,轉入普通的技師學院就讀,但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因為他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感到“痛不欲生”,因而轉入自己“喜歡”的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這樣對材料一分析,學生很快就明確了“喜歡”一詞表明了材料的情感傾向,對于材料中的主角周浩而言“技校更適合自己”。由此,學生紛紛確定了作文立意的范圍,即從“適合”“興趣、愛好”入手,談“我的人生我做主”“為自己而活”“摒棄世俗觀念,活出自我”,這些都屬于符合題意的導向??梢?,一些含有感情的表述往往凸顯了命題材料本身的情感傾向,所以閱讀材料應先從“情”著手。
接著,由上面這則材料演變出下面一道材料作文題。
材料二:高中時的周浩一心想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但高考后,這個想法沒有得到家人和老師的支持,最終他選擇了妥協(xié)。沒想到,兩年多后,他還是從北京大學退學轉到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學習。對于從未接觸過數(shù)控專業(yè)技術的他,只好每天十幾個小時都“釘”在實驗室里研究,幾個月后,他的技術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年,周浩通過校內的層層選拔,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第六屆全國數(shù)控技能大賽決賽,并在全國 811 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拿到了冠軍。這則材料,引發(fā)了你哪些思考與感悟?請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
通讀材料后,筆者引導學生找出材料中具有情感傾向的“文眼”,很快學生就找到了,“釘”在實驗室里研究,同時分析材料暗含的導向,學生認為其中暗含的導向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放棄,是為了更好地獲得”“在追求中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等。這則材料再次顯示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是作文立意的關鍵。
接著上面這則材料的后續(xù)內容“從北京大學退學上技校勇氣背后的追問”演變?yōu)橐韵伦魑牟牧稀?/p>
材料三:據(jù)《北京青年報》報道,11 月 4 日,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舉行第六屆全國數(shù)控技能大賽決賽開幕式。三年前,從北京大學退學轉學到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的周浩代表參賽選手進行宣誓,他的一舉一動時刻吸引著媒體記者們的眼球。記者采訪時,談起當年的決定,周浩表示“毫不后悔,很慶幸”。
筆者再一次引導學生分析這則材料,尋找其中具有明顯情感傾向的語句,學生很快找到了——“毫不后悔,很慶幸”。然后筆者又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慶幸”“不后悔”的含義,學生認為這是因為周浩不后悔當初的選擇,他相信“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只有適合自己,才是最真實的人生”。由此,作文立意就顯而易見了。由周浩從北京大學退學轉而上北京工業(yè)技師學院一事可以演變出很多作文材料,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善于把握材料中的情感傾向并進行揣摩,就可以收到“以不變應萬變”之效。
二、把握材料文字的關鍵詞
“關鍵詞”蘊含了材料的主旨,而只有把握材料的主旨,而才能確定作文立意角度的入口。那么,怎樣確定材料中的關鍵詞呢?“關鍵詞”一般是作文材料中的評議性語句,往往帶有命題者的思想傾向,也即“意圖”。因此在閱讀作文材料時要仔細閱讀對人物的評議性語句,其中往往蘊含關鍵詞。
如作文材料:當問到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為何選擇數(shù)學時,他說是因為別的什么都不會,只好數(shù)學;無獨有偶,畫家黃永玉也說自己別的都不會,只好作畫。他們的話如出一轍,“別的什么都不好,只好……”
筆者讓學生找到材料中的關鍵句子,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別的什么都不好,只好……”由此學生很自然地想到“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充分發(fā)揮特長”之類的作文立意。可見,關鍵詞就是材料內在的含義。
(一)在材料中反復出現(xiàn)的某個詞語、帶有議論性質的句子
如作文材料:在一次集會時,老師看到多數(shù)學生喜歡坐后面的座位,有的則盲目隨意,隨處而坐,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坐在前排。于是老師有感而發(fā):“小樹,只有永遠追求陽光,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魚兒,只有不停地前行,才能遨游大海;鳥兒,只有奮力飛翔,才能搏擊長空!人也一樣,敢于坐前排,敢于亮出自我,方可獲得成功!”老師的一番話,給予我們什么樣的啟發(fā)?
筆者讓學生對材料中老師所說的話進行分析,學生是這樣認為的,前面部分都是老師對學生的引導 ,關鍵在于讓學生明白“敢于坐前排,敢于亮出自我”,這句包含議論性的句子,材料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是“坐前排”。學生抓住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坐前排”和帶有議論性質的句子“敢于坐前排,敢于亮出自我”最終確定了如下作文立意:積極的心態(tài)決定成功的高度、要有永爭一流的精神、要樹立勇于坐前排的生活觀、勇于坐前排會更成功。
(二)材料中角色性質定位的形容詞
根據(jù)閱讀全詩后的感悟和聯(lián)想,寫一篇文章。
一滴水
里面有陽光的五彩圖
是雪的化身
是沙漠的希望
是人的生命……
我手握一滴水
就是握著一個世界
但一個小小的錯失,比如一旦滑過,足以丟失這一切……
筆者和學生一起分析這則材料,學生認為要從象征意義和人生意義對一滴水進行闡釋。筆者問道:“這滴水象征什么?”學生回答:“應是指像水一樣珍貴重要的東西,對世界、對人生、對人類影響極為深遠,可以給人類帶來希望和陽光的東西,如善良、純潔、愛、道德良知等?!惫P者又問:“‘錯失和‘滑過又象征什么?”學生回答:“指的是人生的閃失、所犯的錯誤等?!庇纱丝芍?,對待如水一樣珍貴、重要的東西要放在心上,不能犯錯或有閃失,這樣就可以確立作文立意,即抱緊良知,讓這股精神之水洗滌心靈的污垢。
(三)材料中表示心理活動及外在行動的動詞
如作文材料:一位裁縫的孩子的一條牛仔褲膝蓋處破了一個窟窿,面對一臉不悅的孩子,這位裁縫媽媽靈機一動,在另一條褲腿的膝蓋處也剪了同樣大小的窟窿,然后進行了明顯的做舊和磨損處理,且精心飾以流蘇,并將其取名為“金邊牛仔褲”。第二天,孩子穿著牛仔褲出門,很多年輕人都說:“這條牛仔褲看起來真時髦、很酷!”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也跟著這樣修剪了牛仔褲了,后來就成了一種時尚。
筆者先讓學生找出材料中的動詞,學生很快找到了,即“剪”“飾”等,這些詞語充分展示了裁縫的智慧和技藝。筆者告訴學生,在理解材料內容時,要緊緊抓住材料中的這些動詞來準確把握作文的立意。學生通過準確地理解材料,很快給出了作文立意:人要從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的智慧;靈活變通的思維會柳暗花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三、領悟材料文字的主旨
領悟材料文字的主旨是寫作材料作文時最為常用且最為穩(wěn)妥的審題立意方法。
如作文材料:兔子是動物運動會的短跑冠軍,可是一直不會游泳,他很苦惱,每次看到小鴨子在河里快活地玩耍時,心里就很難受。后來兔子參加了游泳培訓班,但好長時間都沒學會,更加苦惱了。于是他找到青蛙訴苦,青蛙笑著說:“你呀,擅長的是奔跑!為什么只是針對弱點進行訓練而不發(fā)展特長呢?”兔子這才恍然大悟!
筆者問學生:“這則材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學生通過分析材料得出——我們應該如何活著。筆者又問:“應該如何活著呢?”學生找到了材料的主旨——“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兔子可能一輩子都學不會游泳,但他有自己的特長,學生從中找到了作文的立意,即“做好自己,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因為我們所做的最適合我們自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綜觀以上作文材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把握好材料本身的情感傾向、關鍵詞、主旨導向性,就能找到作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其實作文材料的導向是十分清晰的,教師可以據(jù)此指導學生確定作文的立意,由此獲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俗話說,“意高則文重”,意不深則行不遠。一篇文章的寫作水平高低最主要的還是由立意來決定,由此可見立意的重要性。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審題立意的方法,只有把握好審題立意這一關,才能讓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作者簡介】張 梅,中學高級教師,廣西基礎教育名師深藍工程培養(yǎng)對象,曾出版?zhèn)€人專著《說好秋天就回來》。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