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世河
托板豆腐
文/劉世河
山東臨清有一種極具特色的風(fēng)味小吃——托板豆腐。這種豆腐和普通水豆腐的區(qū)別不僅在吃法上,還在于它要比普通豆腐更加水嫩而且筋道,切成小塊后顫悠悠地戳在那里,總感覺馬上就要癱掉的樣子,實則不會。又因為它切好后必是放到一塊特制的長方形木板上出售,故稱“托板豆腐”。
托板豆腐始創(chuàng)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相傳當(dāng)年山東曹州有一個進京趕考的窮秀才行至臨清地界時,身上所帶盤纏已經(jīng)花光,只好露宿街頭,好不凄慘。次日清早,一個名叫“豆腐李”的中年人上街賣豆腐經(jīng)過秀才身邊時,頓生惻隱之心,趕緊放下挑子,將秀才輕輕搖醒。當(dāng)聽到秀才有氣無力地說自己已經(jīng)兩天沒吃飯了,他站起身來,扭頭就去切豆腐??墒牵趺闯阅??手底下連個碗也沒有,到店鋪去借吧,時間尚早都還沒開門兒。正發(fā)愁,一扭頭,他就看到了擋豆腐的小木板兒,連忙撤下來,把切好的幾塊水豆腐擺到上邊,又用刀子橫豎攔了幾下,端到秀才面前說:“年輕人,快趁熱吃了吧,好歹填填肚子,暖暖身子?!毙悴沤舆^小木板兒,早已熱淚盈眶,三兩口就把豆腐吃完了。隨后他就把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都一五一十地講給了豆腐李。最后告別時又感慨道:“請告訴我您的尊姓大名,搭救之恩來日定當(dāng)回報?!倍垢钸B連擺著手說:“咳,幾塊豆腐而已,不必放在心上,人們都叫我豆腐李,你若是再經(jīng)過這里想吃豆腐就找我。”
結(jié)果秀才金榜題名,考了個頭名狀元,又被朝廷封為八府巡按。這一年秋天,他奉旨乘船南巡,路過臨清州,便特意下船逗留,想要見見當(dāng)年有恩于他的那個豆腐李。說來真是有緣,就在州官率眾從閘口碼頭接上巡按大人回衙路過會通街時,有個賣水豆腐的老頭兒沒來得及回避,被衙役抓來見官。巡按大人掀開轎簾一看,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的恩公豆腐李。于是趕忙下轎,快步來到老頭面前,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老人家,今天我可是專門來喝你‘小板兒豆腐’的!”州官一聽,趕緊吩咐手下讓豆腐李帶上豆腐速去州衙,拿上等細瓷花碗,多放些佐料請巡按大人品嘗。巡按卻擺擺手笑著說:“不,就在這兒,還是用小板兒喝!” 從此以后,又白又嫩、溫?zé)峥煽诘摹靶“鍍憾垢北阍谂R清街頭流傳開來,并一直沿襲到現(xiàn)在,深得小城人的喜愛。
托板豆腐,須用當(dāng)年豐收的上好黃豆,浸泡好,磨成豆?jié){,架大鍋,生爐火,支紗帳,舀豆?jié){,來回漂動,隔紗過渣。再以猛火煮漿,待初沸滾雪,咕咕豆泡泛起,改微火,點酸漿,須臾,漿成豆腐腦,浮于鍋中,美若游魚,甘洌泛銀波,晶瑩耀浮沉。再將豆腐腦舀于模架紗布內(nèi),紗布四角疊包,這時候,并不像別的地方做豆腐一樣上壓以石,而是讓豆腐腦自然沉淀,以自重來凝固,所以更加水嫩、怡口,也正因為此,臨清人管吃托板豆腐叫“喝豆腐”。因為嘴順著板子過去,板子一斜,豆腐也就順著嗓子眼下肚了,基本不用咀嚼,所以用“喝”字更為貼切。
在臨清“喝”托板豆腐,最正宗“喝法”是不加任何調(diào)料,直接入口。也有口重的人添上醬油等調(diào)料“喝”的,但在臨清人看來雖然也有風(fēng)味,但總不如托著木板弓腰來“喝”更有味道。就因為“喝”時食客須弓著腰撅著腚,所以在當(dāng)?shù)亍昂取蓖邪宥垢€有個不太上桌面的名字叫“撅腚豆腐”,雖有些不雅,卻也不失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