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婷+++張瀟
摘要: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是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和新聞出版總署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關于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自2006年開展。而青島“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始于2014年5月3日,構建更加完善的全民閱讀體系。本文在此背景下通過調查來感知青島市民的實際閱讀情況,從而分析“全民閱讀”在青島市民中的普及情況;二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蓬勃發(fā)展,傳媒載體的更迭也給閱讀帶來了挑戰(zhàn)。若利用的好,將進一步推動閱讀普及;若利用的不好,會導致閱讀的失落,這也是我們現在需要探求的問題。
關鍵詞:大數據 全民閱讀
一、調查結果分析
(一)前言
本次社會調研調查小學生60人,中學生86人,家長51人,總計197人。
面對對象為啟元學校三四年級、七八年級學生及青島二中門口送考家長、機構老師,采取隨機抽樣方法。以調查對象閱讀情況為中心,又分10小項,每小項分別進行分析。下面是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
(二)結果分析
1.學歷情況
家長中回答問卷的人群高度集中在“大?!髮W”學歷,達72%,其次是研究生以上,達22%,“初中-高中”僅占6%。這反映出家長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他們對于閱讀的興趣和關注往往更具有代表性,也更有號召力和影響力;而如果要將全民閱讀在家長中進行推廣的話,主要的側重面應該置于這一部分人群中。
2.讀的喜愛情況
基于調查對象是家長、小學生、中學生三個年齡段的群體,我們把調查情況分類對比分析。選擇“很喜歡”一項的小學生最多,占80%;家長次之,占67%;中學生最少,僅占59%。而對于閱讀抱有“一般”態(tài)度的中學生則最多,達到36%,家長31%,小學生17%。
由此可見,小學生對閱讀的喜愛程度最大,家長稍次,而中學生最次。進一步分析,如今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較輕,自由時間比較充裕,則有時間進行閱讀,從而培養(yǎng)對閱讀的熱愛;家長作為中年人,閱歷較為豐富,因此能深刻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對閱讀的喜歡程度較高。而中學生一方面課業(yè)壓力重,肩負著考入高中乃至重點高中的重任;另一方面,中學生是網絡的弄潮兒,是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的主要使用對象,電子化設備可能會沖擊中學生對于閱讀的喜愛,轉而沉迷于社交媒體、網絡游戲等等。
3.不喜歡閱讀的原因
對于在第3題中選擇B、C的對象,我們又請他們回答了第4題。從圖表可以看出,家長和中學生反映出的情況較為類似,皆是“工作、學習忙沒有時間”最多,“找不到感興趣的書籍”次之,接著是“沒有閱讀的習慣”。而小學生中選擇“沒有閱讀的習慣”比重占49%,“學習忙沒有時間”“找不到感興趣的書籍”都占17%。
由此可見,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應從從小培養(yǎng)習慣抓起,如此以后長大后即使學習任務加重,也不會喪失對閱讀的熱愛。而中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也許應該適當減輕了。
4.平均每天用作閱讀的時間
小學生的整體平均閱讀時間較長,選擇“1~2小時”的人最多,占41%。中學生的閱讀時間不容樂觀,“半小時~1小時”及“半小時以下”分別占了50%和29%,相加達到近80%。家長的閱讀時間普遍比中學生長,“半小時~1小時”占47%綜合來看,我市市民的閱讀時間亟待提高。中學生和家長的閱讀時間普遍在0~1小時徘徊,實在太少。這也反應了大部分人對閱讀并不很重視,這需要我們首先從態(tài)度上樹立閱讀的觀念。
5.一年讀的書籍數量
小學生的整體一年閱讀的書籍數量最多,選擇“20~50本”的人最多,占42%;“>50本”占28%。中學生的閱讀時間集中在20本以下,“10本以下”及“10~20本”分別占了32%和33%。家長的閱讀量不容樂觀,“10本以下”占57%,“10~20”占33%。
綜合來看,我市市民的閱讀量并不可觀。極少有人年閱讀量突破50大關,大部分集中在20本以下,而小學生時間更充裕,閱讀的書籍字數也往往相對比較少,在20~50階段的人數比較多。
6.家中藏書量
小學生中選擇“100本以下”的占43%;“100~200”占47%。中學生中選擇“100本以下”占36%; “100~200”占32%。家長中選擇“100本以下的”占36%;“100~200本”占30%.
可見,島城市民的藏書量還是比較可觀的,但還是集中在200本以下,還有一部分在200~500本,500以上比較少。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下,希望更多市民愛上閱讀,將家中的藏書轉化為自己知識,開拓視野。
7.最常讀的書的類型
由數據析得,歷史傳記、自然科學、通俗小說、文學名著、漫畫比較受中小學生的歡迎,一部分是由于可以增長知識,提高文學素養(yǎng),而漫畫等則因輕松幽默成為放松的一大選擇。而家長對各類圖書都比較喜歡,由于工作較忙,對于報刊雜志的需求要遠遠超過學生。
8.閱讀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可以看出,小學生認為閱讀更能使他們增長見識,提高表達能力,而中學生還傾向于提高文學素養(yǎng)。家長比較看重開拓視野、陶冶情操和修身養(yǎng)性??偟目磥?,提高專業(yè)技能并不是市民選擇閱讀的主要目的。
9.主要閱讀方式
分析數據得,中小學生對于書籍大多喜歡在書店購買,網上購買、圖書館借閱、借閱同學居其次。相比較而言,家長電子閱讀的百分比顯著增加,網上購買占最多比重。
二、結語
(一)結論
1.市民的閱讀情況并不樂觀
本次問卷調查分為小學生、中學生、家長三類與教育密切相關的人群,然而市民的讀書時間、閱讀量卻并不可觀。每天用于讀書的時間超于1小時的十分少,一年讀書量在10本以下的數目比較多。從藏書情況來看,大部分家庭藏書量比較豐富,與閱讀量形成鮮明對比。endprint
2.小學生的閱讀勁頭遙遙領先
在包括“閱讀時間”“一年閱讀量”“對于閱讀的喜愛程度”等各項統計中,小學生的閱讀勁頭遙遙領先于家長、中學生。從小學生的教育角度看,這一點令人欣慰,說明我們的基礎教育比較到位。小學生之所以熱衷于閱讀,學業(yè)壓力小、時間更充裕是很重要的因素,同時小學生選擇的書籍大多字數較少內容有趣,多傾向于歷史、科學、文學、漫畫等,使他們更加樂于閱讀,引起良性循環(huán)。而從中學生和家長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家的閱讀積極性亟待提高,我們不希望孩子引領家長閱讀成為社會風向。
3.電子、快餐比重大
對于書籍的選擇,很多中小學生都更偏愛歷史、科學、文學、通俗小說和漫畫,有些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有些可以放松心情。而家長由于閱讀時間有限,對報刊的需求比較大。對于獲取圖書的途徑,大部分市民選擇書店、網上購買、電子閱讀,但要避免的是不要讓快餐成為主要閱讀方式。有一位家長表示,紙質圖書便于我們批注、表達感悟,也易于我們查找、翻閱情節(jié),這是電子閱讀無法代替的傳統的優(yōu)勢。無論閱讀的形式如何,我們都希望在閱讀時將心靈的節(jié)奏放慢,多思索、感悟,讓閱讀真正豐富我們的內心,而不僅僅是一種模仿。
4.沒有時間是影響閱讀的第一要素
中學生、家長由于沒有時間導致閱讀時間、一年閱讀量十分貧乏。時間想擠總會有的,我們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利用課余的時間,讓一紙墨香填充生活的空白,把幾分鐘聊QQ、上網、看電視的時間擠出來,讓給閱讀,我們不必再盯著屏幕發(fā)呆,不會再感到空虛。
(二)建議
1.讓書籍流動起來
大部分家庭的藏書量都十分豐富,但大家的閱讀量卻并不高,除了時間因素外,人們總認為反正書是自己的什么時候看都行,然后讀書就被一再推遲了。所以建議大家把自家的書籍流動起來,讓互相借閱成為一種閱讀習慣,首先可以為大家提供更多的書籍,而閱讀借閱的圖書也會更加的認真、有效率。
2.充分利用身邊的閱讀資源
中學生可以主動為自己創(chuàng)造閱讀的機會,勤去學校的閱覽室,平日里多與同學交流閱讀這類有意義的話題。也需要學校定時開設一些閱讀課,多鼓勵學生利用閱覽室的資源,其次學生也應主動求知、探索。
3.盡量抽時間,為孩子做榜樣
在大數據時代下,小學生們閱讀勁頭如此高漲,作為家長更應該多多鼓勵孩子,和孩子一起讀書成長。同時,家長也要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每天都要學習、進步,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生活的一部分,做更好的父母,去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僅僅為孩子的閱讀感到自豪而自己卻并不進步。這也是教育的重要的方面,帶著孩子一起進步。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仍然因閱讀保持純粹、平靜的心靈,并懷著十分的熱情,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明天。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