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晉波
(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揚州 215002)
眾所周知,釣魚島列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其歷史、地理及法理層面的證據(jù)昭昭在目[1],不容置疑。此外,古代詩文,特別是明清兩朝為數(shù)不少的釣魚島詩歌更從文學層面證明了釣魚島列島的中國歸屬權(quán)。目前可見的釣魚島詩歌研究論著不多,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shù)羅時進先生的力作《明清釣魚島詩歌及其相關文獻考述》(以下簡稱“羅文”)。該文發(fā)表于《文學遺產(chǎn)》2014年第1期,又見于《國學》2014年第3期,兩者內(nèi)容一致,但后者篇幅較省,因此拙文在討論時將以前者為準。羅文著眼于釣魚島詩歌作者的身份,特別注意到了明清時期多位冊封琉球使所寫的釣魚島詩歌,并對其作了詳細的考述,精密允當,意蘊深遠。但其間尚有可補遺處,如,清代康熙年間的冊封琉球正使汪楫所作的釣魚島詩歌。筆者不揣淺陋,擬對此略作贅語,并就“釣魚島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問題稍加說明,以就教于時賢。
羅文提到了汪楫的兩首釣魚島詩歌,即《中流》二首。汪楫(1636—1699),字次舟,號悔齋,原籍安徽休寧,寄籍江蘇揚州。據(jù)《清史稿·文苑傳》,康熙十八年(1679),汪楫應“博學鴻儒”科,試列一等,授翰林院檢討,故時人常以“汪檢討”稱之。下文將要討論的朱彝尊詩作《題汪檢討楫乘風破浪圖》即是如此??滴醵荒辏?682),汪楫被任命為冊封琉球正使,翌年率團出使琉球。歸國后,汪楫寫成《中山沿革志》、《冊封琉球疏抄》和《使琉球雜錄》等,為中日關系留下珍貴史料。史載,汪楫“少工詩”,有《悔齋集》《觀海集》等。兩書今均收入《清代詩文集匯編》。此外,《清代詩文集匯編》還收錄了其所著《山聞詩》一卷、《山聞續(xù)集》一卷及《京華詩》一卷。筆者注意到,汪楫的這些詩歌中,有數(shù)十首涉及出使琉球事,其中直接關涉釣魚島的有三首,除羅文所列《中流》二首外,還有一首詩《神飆》,且這三首詩在內(nèi)容上是有關聯(lián)的。
《中流》二首所寫乃釣魚島的優(yōu)美夜景及汪楫夜過列島的怡然感受。其一云:“中流自在且軒渠,魚鳥偏知畏簡書。終夜繞檣無數(shù)鳥,連朝引舶一雙魚?!逼涠疲骸柏ノ遑チ鶡o月夜,峭帆一往開蒼茫。不知水色映天色,只覺星光勝月光?!盵2]775第一首“中流自在且軒渠,魚鳥偏知畏簡書”兩句中,“軒渠”,歡悅貌,意同“自在”,兩詞連用,顯然是強調(diào)自己當時異常開心?!拔泛啎?,意謂“公務羈身”,典出《詩經(jīng)·小雅·出車》:“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薄睹珎鳌罚骸昂啎?,戒命也。鄰國有急,以簡書相告,則奔命救之?!崩钌屉[《籌筆驛》詩云:“猿鳥猶疑畏簡書,風云常為護儲胥?!钡谕粼娭校@兩句意有反襯,魚鳥畏簡書而自己不以為意。這表明,汪楫深知自己此行使命莊嚴,但信心滿懷,故能怡然自得。第二首“不知水色映天色,只覺星光勝月光”兩句,意緒出人意表。夜海星光,袤遠依稀,水天相泯,迷離難辨,此景竟勝月光,這自然是詩人內(nèi)心歡悅所致。
《神飆》也直接關涉釣魚島。詩云:“驚濤萬里勢搏空,三日神飆笑卷篷。此際高堂念游子,猶從五兩祝南風?!盵2]776該詩寫的是使團船隊經(jīng)過赤尾嶼黑水溝附近時遇到的驚濤駭浪及自己當時的心境。汪楫《使琉球雜錄》卷五記載:
二十五日見山,應先黃尾后赤嶼,無何,遂至赤嶼,未見黃尾嶼也。薄暮過郊(或作“溝”),風濤大作?!弥枷?。問:“郊之義何取?”曰:“中外之界也?!薄敖缬诤伪??”曰:“懸揣耳?!比豁曊咔‘斊涮?,非臆度也[3]。
此處的“郊”(或“溝”),即黑水溝,今稱琉球海溝。據(jù)日本學者井上清的說法,釣魚島列島位于中國東海大陸架的南部邊緣地區(qū),東西向排列,其北側(cè)水深不足200米,海水蔚藍,但其南側(cè)以南的海溝,水深驟然達到了1000多米至2000米以上,黑潮經(jīng)過這里由西向東流過,赤尾嶼的南側(cè)緊靠深海溝,因此海上風大浪高[4]。汪楫詩中“驚濤萬里勢搏空”的“神飆”即由而生,而其勢成之地正是“中外之界”的黑水溝。由此可知,釣魚島列島是中國領土,因為穿越其南側(cè)的黑水溝,即至異邦之境。
《神飆》全詩所透露出的詩人胸臆也可堪注意。“三日神飆笑卷篷”一句,或化用自宋人范成大之詩。范成大《放舟風復不順,再泊馬當,對岸夾中馬當水府,即小說所載神助王勃一席清風處也。戲題兩絕》之二:“禁江上口柏山東,三日荒寒系短篷。卻憶宮亭湖里去,隨人南北解分風?!盵5]兩相比較可見,范氏“三日荒寒系短篷”袒露的是羈旅愁苦,汪楫“三日神飆笑卷篷”則彰顯了其超逸豪情,表明他對于出使琉球的無懼和信心。這與《中流》二首所展露的自信開懷之情一以貫之?!按穗H高堂念游子,猶從五兩祝南風”兩句亦有借用,不過卻是宕開一筆,從彼處著墨。首先化用王維《送宇文太守赴宣城》詩中“何處寄想思,南風吹五兩”[6]兩句,表達身在祖國的親人對出使海外的游子的牽掛和祝福;繼而又取《詩經(jīng)·邶風·凱風》之意,表明思親存孝之心。總之,全詩負高志于異境,寄柔情于家人,不僅彰示了汪楫對于出使琉球不辱使命的信心,也凸顯了傳統(tǒng)士子家國一體的襟懷。
汪楫使畢返國后,不僅撰寫了《使琉球雜錄》《冊封疏鈔》等著述記錄冊封之事、介紹琉球風習,還繪有《乘風破浪圖》以紀其行。羅時進先生在《明清釣魚島詩歌及其相關文獻考述》一文中亦言及此,并說:“朱彝尊題有《題汪檢討楫乘風破浪圖》詩,似未流傳?!盵7]事實上,這首詩是有流傳的,只不過不見載于朱彝尊晚年手自刪定的《曝書亭集》,而是收錄在朱氏早年刊刻的《騰笑集》中。
《騰笑集》卷二《題汪檢討楫乘風破浪圖》詩云:
汪君才地何崢嶸,直與東馬嚴徐并。一朝銜命使絕域,瀕行封事上九閎。乞降御筆示海外,永使荒服輸其誠。僉曰不可帝曰可,濃墨大字搖光晶。天子臨軒賜顏色,容臺諫院那得爭?瑯函錦題國門出,車前騶唱揚三旌。麒麟之袍繡織成,青絲絡馬雙鞶纓。被以重罽紅猩猩,南浮江淮達閩越。長風五月沙雨晴,天妃廟前釃酒行。舵樓語笑潮已生,梅花洋東天水黑。但見日月星辰明,一夫危檣赤腳撐。捷如山木騰鼯鼪,百夫仰望目盡瞠。峭帆風飽弓在檠,又如張翼鷙鳥征。有時吟嘯訝瓶笙,千人同舟一心力。不比吳越交相傾,巨魚長似金背鯨。揚鬐前導莫敢攖,滿空霜禽飛且鳴。黃衣蝶翅方鸝庚,昏波忽拔虎蛟穴。靜夜或耿驪龍睛,潮雞報曉鼉報更。三日竟指中山城,中山君長搓手迎。道旁張樂聲琮琤,傾城士女堵墻立。筍皮笠重蕉衫輕,叢筠夾岸煙梢平。佛?;ㄩ_白紫赪,日長使館坐無事。圍棋隔院聞楸枰,銀光砑紙百幅呈。詩篇或與沙門賡,愛君臨池用筆精。草書不減張伯英,八分遠過梁升卿。宣尼新宮碑一丈,高文摹勒傍兩楹。更聞島中田少耕,賓筵日日羅香粳。佳酥之魚翠釜烹,香螺勸酒粘綠餳。模糊深椀山薯羹,遐陬風土正不惡。亦有花藥同揚荊,歸艎仍以針計程。往還七見蟾蜍盈,君來詣闕因陳情。請假讀禮旋書棚,卻金復荷主恩賜。投牒翻來遷秩榮,憶昨送君秋風清。才逾一暑入帝京,金門咫尺我顛蹶。君乃萬里來蓬瀛,披圖雪浪看尚驚。眼花欲眩心怦怦,耳中彷佛波濤聲。粉精墨妙誰經(jīng)營,恍疑博望星槎橫。我歌長句揮散卓,青云敢附千秋名[8]。
阮元編纂的《廣陵詩事》卷一云:“(汪楫)歸作《乘風破浪圖》,一時詩人皆題詠焉?!盵9]這其中就包括朱彝尊的長詩《題汪檢討楫乘風破浪圖》。該詩以絢麗之筆頌揚了汪楫不畏艱辛出使琉球的壯舉。那么,朱彝尊晚年為什么不將其收入自選集呢?這與該詩作年前后朱氏的經(jīng)歷和心態(tài)有關。
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朱彝尊受賜居禁垣景山之北、黃瓦門東南,這自然是莫大的恩寵。當年六月,汪楫自福州啟航,出使琉球,朱彝尊作《送汪檢討使琉球序》為其送行。上引詩中所謂“投牒翻來遷秩榮,憶昨送君秋風清”,即指此事??滴醵辏?684)三月,朱彝尊因事被謫,徙居宣武門外古藤書屋,距其賜居禁垣僅僅一年,這種反差令他沮喪不已,其《自禁垣徙居宣武門外》詩云:“詔許攜家具,書難定客蹤。誰憐春夢斷,猶聽隔夜鐘。”所以,《題汪檢討楫乘風破浪圖》詩中才有“才逾一暑入帝京,金門咫尺我顛蹶”的自傷之語。由此也可見,《題汪檢討楫乘風破浪圖》一詩應該是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夏敏教授在《中琉邦交語境中的涉琉文學》一文中說:“與王士禎齊名的清初詩文大家朱彝尊在好友汪楫使琉球前夕,便賦詩多首(如《題汪檢討楫乘風破浪圖》等)相贈”,將該詩的寫作時間置于汪楫使琉球前夕[10],顯系誤解。康熙二十九年(1690),朱彝尊復官,但兩年后又遭罷官,至晚年又備受禮遇。天威難測,幾度沉浮,令朱彝尊不免心悸。“才逾一暑入帝京,金門咫尺我顛蹶”這樣的患得患失之語或令上意不悅,為免猜忌,遂將全詩刪去,不收入《曝書亭集》,并因此引起后人的誤會,以為該詩未能流傳下來。
事實上,《騰笑集》中還有《和韻贈顧典籍貞觀》、《送田學使雯》等詩也不見于《曝書亭集》,這些詩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平之氣,失載原因大約一如《題汪檢討楫乘風破浪圖》。
從上文的討論可以看到,汪楫的釣魚島詩歌及相關雜記雖然隸屬文學作品,但是對于論定釣魚島的中國歸屬權(quán)也有支撐作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在更大的層面上,包括汪楫在內(nèi)的明清冊封琉球使所作釣魚島詩歌都屬于“釣魚島文學文獻”。本文所謂的“釣魚島文學文獻”,是指古代所有關涉釣魚島列島的文學作品,包括詩歌、游記、雜記、日記等。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釣魚島問題文獻的整理與研究近年來備受學界重視,相關成果也堪稱豐富。目前可見的相關大型文獻中,以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2006年相繼出版的《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xù)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和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10卷本《釣魚島問題文獻集》為最。但是,這些資料集主要輯載有關釣魚島的歷史、地理、公文和圖錄文獻,于“釣魚島文學文獻”較少關注。尤其是后者,對很多明清時期原始文獻的收錄,或是慮及篇幅之故,竟不載全文,令人遺憾。
在研究方面,目前學界對“釣魚島文學文獻”的關注多集中于相關詩歌。其中的代表性論著除了羅文之外,還有韓結(jié)根先生的《釣魚島歷史真相》一書。該書第六章《詩歌揭示歷史真相——歷代釣魚島詩歌解讀》,臚列了數(shù)十首古人所作的釣魚島詩歌,并對其中的九首詩進行了詳細解釋,于釣魚島詩歌的整體研究有創(chuàng)辟之功[11]。姜鵬博士與羅時進先生合寫的論文《清嘉慶趙文楷釣魚島詩歌寫作考述——以趙樸初先生二通書札為中心的討論》[12],從家族史的角度討論了清代嘉慶元年(1796)恩科狀元、安徽太湖人趙文楷(1761—1808)出使琉球時所寫的有關詩歌,富有新意。事實上,明清時期以詩歌之外的方式描繪釣魚島的文學作品也不乏其例。如,清人李鼎元所著的《使琉球記》。嘉慶五年(1800),李鼎元以冊封疏球副史身份跟隨趙文楷出使琉球。該書以日記體的形式記載了出使始末,詳贍謹嚴。其書卷三云:
(五月)初九日,庚寅,睛,卯刻見彭家山,山列三峰,東高而西下?!暾?,見釣魚臺,三峰離立如筆架,皆石骨。惟時水天一色,舟平而駛,有白鳥無數(shù)繞船而送,不知所自來。入夜,星影橫料月光破碎,海面盡作火焰,浮沉出沒。木華《海賦》所謂“陰火潛然”者也。
(五月)初十日,辛卯,……東方黑云蔽日,水面鳥無數(shù)?!秸?,見赤尾嶼。嶼方而赤,東西凸而中凹,凹中又有小峰二。船從山北過,有大魚二,夾舟行,不見首尾,脊黑而微綠,如十圍枯木附于舟側(cè)。舟人舉酒相慶,已刻,微雨從南來,雷一刻,雨倏止。午刻,大雨,雷以震,風轉(zhuǎn)東北,柁無主,舟轉(zhuǎn)側(cè),甚危[13]。
這兩段文字分別記載了使團經(jīng)過釣魚島和赤尾嶼的情景,涉及島嶼形狀、周邊海況等。其寫釣魚島列島海域海鳥翔集、魚群游弋之景與汪楫《中流》詩“終夜繞檣無數(shù)鳥,連朝引舶一雙魚”相類,可資比照。在文學性方面,上引兩段李文皆筆意簡練,比擬精準,前段明絢如畫、引人入勝,后段想象奇崛,攝人心魄,堪稱釣魚島文學中的佳作。當然,也必須注意到,釣魚島文學文獻多附見于相關史地資料,需細細爬梳剔抉,方能畢其功。在當前的形勢下,這項工作不僅必要,而且有一定的迫切性。
總之,本文藉由對汪楫的三首釣魚島詩歌及相關問題的討論,一方面希望可以稍補羅文之缺,另一方面提出“釣魚島文學文獻”的概念,并對其研究現(xiàn)狀略作描述。筆者之意絕非在炫人耳目,而是基于歷史和現(xiàn)實邏輯,希望學界對相關文學作品予以更多的重視,因為這些作品的價值已超越文學之域而有更深層的意義。羅時進先生在《明清釣魚島詩歌及其相關文獻考述》的文末說:“文學作品,本質(zhì)上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史料;而詩歌記載詩人行跡與精神,足可為民族歷史之見證?!彼寡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