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交通肇事犯罪中司機肇事后逃逸往往被認為其性質(zhì)和情節(jié)是極其惡劣的。那么在他人交通肇事后,有唆使和幫助他人逃逸的行為該如何定罪,是否成立共犯,不僅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也是在司法實踐中不可回避的問題。我國將幫助或唆使他人逃逸者定為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這一點于我國的共犯理論相沖突。而國外在交通肇事逃逸情形下多數(shù)是將肇事行為單獨定罪,本文旨在通過對國內(nèi)現(xiàn)狀的研究以及對國外相關立法的觀察,提出我國交通肇事逃逸的定罪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交通肇事逃逸;
一、交通肇事罪及共同犯罪問題概述
(一)交通肇事罪概述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導致發(fā)生重大事故以及他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的一種行為。[1]從構成要件上分析,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體即行為人是普通主體,即達到十六周歲以上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交通肇事罪的客體是交通運輸秩序和安全,行為人在客觀上實施了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而引導行為人做出該行為的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是過失,既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也包括過于自信的過失。交通肇事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不可能是故意,因為在故意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下,交通肇事就成了行為人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二)共同犯罪概述
(1)從犯罪主體上看
從犯罪人數(shù)上看,共同犯罪的行為人必須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在人數(shù)的基礎上,共同犯罪的行為人還必須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因為任何一個共同犯罪行為人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都會導致共同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承擔方減少。就被刑事責任能力的主體和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主體由于無法共同承擔刑事責任,因此不可能成為共同犯罪的適格主體。
(2)從犯罪的客觀行為上看
各共同犯罪人必須實施的共同行為必須是犯罪行為。共同犯罪行為是指共同犯罪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都是在追求相同的、特定的犯罪目的,不同的共同犯罪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互聯(lián)系配合的。每一個名共同犯罪行為人的行為都是是整個犯罪行為的有機構成部分,并依此產(chǎn)生了與犯罪結果的因果關系。
(3)從犯罪的主觀條件上看
從犯罪的主觀條件上來看,各個共同犯罪行為人可能各自實施不同的犯罪行為,但他們所持的心理態(tài)度只能是為共同故意,即為追求共同的特定的犯罪目的,各個共同犯罪人之間主觀上通過意思聯(lián)絡,相互配合實施犯罪行為,并且對此種行為所導致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結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態(tài)度。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為概述
交通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jié)之一,是指行為人交通肇事后為逃避自己的法律責任而逃離現(xiàn)場的行為。交通肇事行為人的逃逸是發(fā)生在交通肇事之后,其實質(zhì)就是為了逃避因交通肇事而產(chǎn)生的救助被害人的義務和相關的法律責任。
二、我國交通肇事逃逸共同犯罪的理論研究和立法現(xiàn)狀
(一)立法現(xiàn)狀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解釋》)的第五條第二款規(guī)定: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2]
根據(jù)刑法典的規(guī)定來看,交通肇事逃逸并不是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而僅僅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jié)適用于量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犯交通肇事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肇事后逃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币簿褪钦f,在中國的刑法理論上,逃逸行為其本身并不是一個犯罪行為或者說它不是一個單獨的行為,必須現(xiàn)有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才能有逃逸產(chǎn)生的可能性。在有交通肇事前行為的基礎上,行為人所要逃避的正是基于交通肇事前行為而發(fā)生的對受害者的救助行為和法律責任的承擔。換言之,如果沒有交通肇事的前行為,單獨的逃逸行為并不能被評價為犯罪行為。因此,如果行為人指使肇事人逃逸時是出于過失的心理態(tài)度,那么在犯罪構成要件的主觀要件上就發(fā)生了變化,就演化成了另外一種罪行,即過失致人死亡罪。如果肇事者和指使人所持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為故意則構成故意殺人罪共犯。無論是出于過失還是故意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非交通肇事直接行為人的指使也僅僅能促使交通肇事行為人實施逃逸行為,而不可能誘發(fā)交通肇事行為人實施交通肇事前行為。司法解釋將指使者作為交通肇事罪這一過失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由此可見,我國的司法解釋也并沒有完全的解決這個問題。
(二)理論研究現(xiàn)狀
我國刑法理論界對于交通肇事的共同犯罪有以下三種觀點:
(1)可以成立共同過失犯罪。
即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可以構成交通肇事罪共犯。其理由如下:
第一、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過失犯罪,這里的過失只是針對肇事本身的行為而不是逃逸行為。逃逸行為本身只能是故意為之,不可能是過失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下實施的。[3]
第二、逃逸行為是交通肇事的后續(xù)行為,與造成受害者重傷或死亡的犯罪后果之間存在著直接因果關系。指使者與交通肇事直接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前行為發(fā)生后達成了逃逸的合意,實施了逃逸的行為,因此逃逸行為是指使者和交通肇事行為人的共同犯罪,應當被評價在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責任中。
(2)可以成立復合罪過
這種觀點認為,交通肇事行為人的逃逸是造成受害人重傷或死亡的直接原因,其逃逸行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并不只是單純的過失,而是部分具有間接故意的成分。交通肇事前行為是行為人對被害人負有及時救助義務的前提,而交通肇事者在明知這一前提的情況下實施了逃逸行為,致使這一救助義務無法履行。那么逃逸行為就構成了刑法上的不作為犯罪。因此,指使者與交通肇事行為人在主觀上放任了受害者重傷或死亡的犯罪后果的出現(xiàn),構成了共同的間接故意。從刑法理論上分析,犯罪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存在過失和故意的混合的情況,因此交通肇事罪可以成立共犯。endprint
(3)不構成共同犯罪
該觀點認為交通肇事罪作為典型的過失犯罪,其犯罪的客觀方面是交通肇事的行為,而不包括逃逸的后續(xù)行為,而交通肇事行為只能是在過失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下實施的,故而,交通肇事罪是不成立共同犯罪的。將交通肇事逃逸或指使逃逸的行為認定為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無疑突破了罪刑法定的刑法基本原則,背離了我國刑法的基礎理論。
三、關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域外立法
(一)以保護責任者遺棄罪或遺棄致人死亡犯罪處理。
《奧地利刑法典》第八十二條規(guī)定了保護責任遺棄罪。本罪的行為所侵害的是對老幼殘廢或因患有嚴重疾病而有保護義務的責任,而交通肇事的被害人正好符合這一情況。交通肇事行為人的交通肇事前行為就產(chǎn)生了對被害人的保護義務,該義務是基于包括法律規(guī)定、習慣和先行行為的設定而發(fā)生的。如若交通肇事者逃逸,未履行對被害人進行及時救助的義務,就會構成保護責任者遺棄罪。此項罪名的設置也很好的解決了肇事后逃逸的共同犯罪行為。
(二)以不救助罪處理。
瑞士《刑法典》第一百二十八條規(guī)定;“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以監(jiān)禁或是處以罰金;對受傷之人或是處在直接的生命危險之中不予救助,而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可以救助的,阻止他人為此救助,或妨礙他人進行救助的?!盵5]根據(jù)此條規(guī)定,對于受傷者或處于生命危險中的人,可以救助者必須給予救助,更遑論因交通肇事行為而導致的救助義務了。同時指使者阻止交通肇事行為人實施救助行為,也觸犯了不救助罪。
(三)直接以交通肇事逃逸罪處理。
我國臺灣地區(qū)就交通肇事后逃逸單獨設置了交通肇事逃逸罪,確認了逃逸行為的故意主觀心理狀態(tài),指使者的指使行為也屬于共同的故意,構成共同犯罪。
四、我國交通肇事逃逸行為處理的完善建議
(一)推進對共同過失犯罪的研究
從交通肇事罪共犯問題的司法解釋可以看出我國對共同過失犯罪的理論研究和立法狀況并不是很完善。因此,為了完善刑事立法以及避免以后可能發(fā)生的司法實踐與法理在過失共犯的問題上發(fā)生沖突,縱觀世界各國的立法現(xiàn)狀,成立共同過失犯罪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二)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獨立成罪
交通肇事前行為的過失性,無論是從學理考慮還是實踐考慮,都很難將其評價為共同犯罪。只有交通肇事前行為之后的逃逸行為才存在共同故意的犯罪主觀心理狀態(tài),也就才具有構成共同犯罪的可能。交通肇事前行為后的逃逸行為是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故意的,其符合我國目前的刑法共犯理論。
首先,可以對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guī)定加以修改。刪除有關交通肇事逃逸的規(guī)定,而另行設立交通肇事逃逸罪對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指使他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對于與肇事后的逃逸罪發(fā)生沖突的條文加以修改并吸收各國與我國刑法不相沖突的相關內(nèi)容對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加以補充,可以成立交通肇事罪或是成立如奧地利的遺棄罪以及吸取瑞士的不救助罪。
(三)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司法實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的完善《解釋》是司法實踐與刑法本身不沖突的關鍵。
首先,應當對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體作重新界定,對交通肇事罪負有責任的主體不僅僅是機動車駕駛員,也可以是非機動車駕駛員。應擴大交通肇事罪的規(guī)制范圍,明確交通肇事罪主體的范圍。我們國家對于違反交通燈和標志的行為一般用行政法進行調(diào)整,鑒于英美法系的先進法律制度,我們應該對系類行為應該以刑法來規(guī)定。以完善交通運輸事故的法律規(guī)定。對主體的精細劃分將利于解決各種爭論的問題。
其次,對于《解釋》以及刑法與交通肇事逃逸罪相沖突的部分加以刪除和修改。例如可以將刑法的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二款和第三款撤銷,此條規(guī)定僅將交通肇事逃逸規(guī)定為交通肇事的加重情節(jié)。一旦成立交通肇事逃逸罪,此條款必須撤銷。
對于《解釋》中的第五條第二款就目前的刑法理論而言,是于刑法理論相沖突的,對于超出刑法立法基礎的,必須加以修改或撤銷。也就是說,可以考慮將此條款撤銷,以成立肇事逃逸罪來處理此條款中的問題。
最后,《解釋》第五條第二款的出發(fā)點是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問題,將機動車輛所有人。管理人和具有管理職責的主體也納入了交通肇事罪的主體范圍是其合理的部分,體現(xiàn)了刑事立法對司法實踐的回應。[5]從司法實踐的現(xiàn)實考慮,此規(guī)定是具有合理性的,相比于英美法系對交通肇事主體的精細劃分,此條款對交通肇事罪的主體進行了重新界定。對于肇事逃逸按交通肇事罪論處,雖然不合我國目前的刑法理論,但是對交通肇事逃逸的嚴厲處罰的出發(fā)點是值得在將交通肇事獨立成罪后各項規(guī)定所吸取的。
五、結語
法律實施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公平和正義,刑法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是通過準確地對刑事責任人判處刑罰來打擊犯罪。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將交通肇事逃逸行為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論處,加強了對肇事逃逸的追究,但無疑突破了罪刑法定原則,與我國的刑法理論發(fā)生了極大的沖突。因此,加快推進對交通肇事逃逸問題的研究,正確處理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完善我國相關方面的立法是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的共同要求。
參考文獻:
[1]陶濤.交通肇事罪中逃逸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侯國云.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釋缺陷分析[J].法學,2002年
[3]文雯、俞玫.肯定共同過失犯罪存在的積極意義[J].檢察日報,2009年
[4]周雪艷.中外交通肇事罪立法比較研究[J].山東公安??茖W校學報,2002年
[5]李軍.交通肇事罪若干問題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作者簡介:
向崢 男 1992年10月24日生人,安徽北方之光律師事務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