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妹
(常州市武進區(qū)湟里初級中學 江蘇常州 213000)
“問題鏈”這一概念在問題教學的大背景下所催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研究所王后雄教授對“問題鏈”這一概念做了細致解讀:所謂“問題鏈”是指立足于整個數學教學大目標,依據學生生活中積累的經驗以及已有的數學知識,針對學生在未來學習中所要面臨的知識疑問,將教材的知識轉化為層次分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數學課堂上的“問題鏈”形成,從形式上考慮,是數學問題的遞進以及數學知識的層層引進;從目標上考慮,是逐步深入進行數學教學,通過思維之間的飛躍,將問題鏈與教學目標牢固的綁定在一起。結合形式與目標大致可以嘗試分為引入性、差異性、診斷性等三種問題鏈,對此展開以下幾點分析,旨在促進問題鏈的有效生成,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問題鏈”是教師根據課堂中的實際教學內容與學情設置出的符合教學目標、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的一系列問題,以“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實現課本知識的內化,養(yǎng)成積極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茖W合理的問題鏈設計,以問題為驅動,帶領著學生自主學習與深度探究,從課本中提煉出知識重點與難點,以問題引領學生學習,避免自主中的盲目性,節(jié)省了學習的實踐,為初中數學課堂的優(yōu)化與高效課堂構建起到了基礎性作用。
問題鏈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成,遵循以生為本、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原則,通過問題鏈的生成讓初中生在數學學習中產生迫切的解決問題的欲望,想要以解決問題證明自己學習能力的沖動,并且經過在問題解決中的思考、發(fā)現、質疑、對比、解決、整合、總結,攻克學習難點,降低學習難度,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收獲體驗,在解決問題后感受到成就感,樹立了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通過問題鏈的生成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對于后進生的轉化顯得尤為重要。
顧名思義,引入性問題鏈依賴于教學之初,教師對教學課題的引入,使數學知識與數學問題之間能夠進行平穩(wěn)過渡,為整個數學教學課堂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或者為提高學生綜合數學能力提供保障,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學習的興趣。不僅如此,數學課堂問題鏈的有效生成還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問題設計,確保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產生切身的直觀感受,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原理以及規(guī)律。使學生對原有的認知系統(tǒng)進行回顧,由內而外的感受舊知識的“枝干”所觸碰的新領域,通過引導學生進入新的知識領域,并使用舊知識進行類比推理,揭示新舊知識的緊密關聯,使整個教學更加自然。引入性問題鏈就在于利用舊的知識或已有的經驗為新課導入搭建良好的自然學習平臺。
比如在進行《二次函數》這一章節(jié)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嘗試根據教材將整個知識的講解分為三部分,合理設計一個引入性的問題鏈。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使用上節(jié)課的知識對X2+2X+3=0、X2+2X+3=3、X2+2X+3=-3等這一系列方程進行計算,讓學生將計算的結果總結到直角坐標系當中,讓學生觀察這幾個點的關系,大致觀察出整個點的趨勢圖,從而引出X2+2X+3=y這一二次函數圖像的細致講解。學生在課程開始,通過對一系列一元二次方程等舊問題的計算,鞏固了舊的知識,另一方面將其放置到直角坐標系的行為,就是通過舊知識觸碰新的領域,產生新的疑問,之后通過對新疑問的解答,完成整個學習過程。
差異性問題鏈也是課堂當中經常使用的問題教學形式。所謂差異性問題,是指一系列相似的教學問題,其具有共同點,但是其又具有知識上很大的不同點,通過對知識的對比,又往往能夠對學生進行較大的沖擊。正是基于這一系列概念和思想上的沖擊,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且能夠通過對知識的類比,來進行更為深刻的知識。差異性問題鏈,是在問題教學上,形成差異化的只是遞進或是教學目標的逐級轉變,相較于引入性問題鏈,更加依賴于知識本身的特性,不具備引入性問題鏈的普適性,但是對于整合數學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差異性也有很多種。比如在進行“方程與函數”這一系列的知識講解時就有著四種差異性問題鏈的生成方式。其一,一元一次方程與一元二次方程,通過兩個方程的差異化教學,尋找兩者解法的共性,將系列相似的問題總結為問題鏈,從而促進舊知識的鞏固,尋找兩者解法的異性,將系列不同的問題總結為問題鏈,從而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其二,一次函數與二次函數,同一元一次方程與一元二次方程的問題鏈形成類似;其三,一元一次方程與一次函數,例如X=1與X=Y,讓學生將兩者在直角坐標系上進行差異化比較,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方程與函數的關系;其四,一元二次方程與二次函數,其差異性問題鏈形成與一元一次方程與一次函數類似。
據了解,直接進行知識的傳授相較于對學生錯誤知識的糾正,后者對學生更具有沖擊性,更容易讓學生形成深刻的理解與記憶。教師如果只是單純的為學生推薦成功的學習方法與途徑,會一定程度上抹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以及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因此在正常的數學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嘗試設置一系列有錯誤的問題,讓學生犯錯,從而進行診斷性的教學。學生提出的不正確知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自我思考性,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形成。學生自主的對失敗原因進行分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診斷性問題鏈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的生成正是依賴于數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及易錯知識,精心設計診斷性問題鏈,也能夠很明顯地暴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錯誤認知。
結語:“問題鏈”的形成已經廣泛存在于多個學科的教學課堂當中,數學作為邏輯性較強的一門學科,更加的適合問題鏈教學。初中生正處于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嘗試積極的在課堂當中形成相應的教學問題鏈,助力學生形成更為強大的數學思維,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