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社會有了接觸,各個社會所使用的語言當然也就隨之而有了接觸,民族間的貿(mào)易往來,文化交流,移民雜居,戰(zhàn)爭征服等各種形態(tài)的接觸,都會引起語言的接觸。語言的接觸有不同的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詞的借用。一個民族的語言中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借詞詞匯。薩王爾認為“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最簡單的影響是詞的‘借貸’。只要有文化借貸,就可能把有關的詞借進來”。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的認識始于十九世紀。施萊赫爾的學生史密特(JohannesSchmidt)為了解釋印歐語系任何兩支語言之間都能找出特殊的相似點,而在地理上相近的語支相似點最多這種情況,提出“波浪理論”。他說,不同的語言變化像波浪似地散播在一個言語地域,每個變化可以在這個地域的一部分徹底完成,同先前被另一變化所滲透的部分并不平行一致。一波一波地回蕩的結(jié)果形成了同語線。語言的接觸對對語言的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演變都有一定的影響,筆者著重說借詞詞匯??藙谏?J.Clauson )和A.羅納一塔斯(Andres Rona-Tas)提出:“如果一個詞在語言甲和語言乙里有著系統(tǒng)的對應形式,但在語言甲里卻沒有它的語源,而它的詞干(和構(gòu)詞詞綴)卻可在語言乙里找到,那么,這個詞很可能是語言甲從語言乙借入的?!薄叭绻Z言甲里有兩個同義詞表達一個事物,其中之一語言乙里也有,那么,語言甲里的這個詞完全可能是借詞?!闭Z言借用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語言現(xiàn)象,它所借用的語言形式,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都要經(jīng)過言語社區(qū)大多數(shù)成員根據(jù)他們的語言使用習慣進行選擇、評價、本土化、傳播和融人這樣一個過程。
孟連系傣語諧音,意為“尋找到的一個好地方”,有“邊地綠寶石”、“龍血樹故鄉(xiāng)”的美譽。孟連在秦始皇時期屬于西南蠻夷之地,明永樂四年(1406 年),正式建立土司制度,設孟連長官司,隸云南都司,轄今孟連、瀾滄、西盟等地及南卡江以西、薩爾溫江以東的哈瓦地區(qū),長官司駐今孟連。據(jù)《孟連宣撫司歷史情況》記述,“傣歷六百年左右,勐卯(今德宏州瑞麗一帶)地區(qū)的土司死后,弟兄因互爭權(quán)位而造成內(nèi)亂,當時中央統(tǒng)治者派兵前去鎮(zhèn)壓,于是造成勐卯傣族大規(guī)模的南遷?!逼渲小耙恢в赏踝勇暑I其家臣、奴隸和百姓,沿怒江南下進入阿佤山區(qū)”,然后到達孟連地區(qū)。“那時孟連這片山谷盆地被茂密的森林所掩蓋,傣族勞動人民砍伐焚燒”,開辟了許多田地,“他們便把這些地方叫做‘孟連’——即找來的地方” 由于自勐卯南遷至孟連一帶的傣族,都必須經(jīng)過阿佤山,也就是今天臨滄到西盟縣境內(nèi)一帶,這里生活了一個更為原始的民族,即佤族。罕罷法就是孟連傣文史料中所說的率領勐卯部分傣族到孟連定居的那位王子。南遷途中,罕罷法娶馬散(在今西盟縣境)頭人之女為妻,通過聯(lián)姻密切傣族和佤族的關系。罕罷又把許多黃牛、水牛和男女衣服送給馬散頭人,向佤族討得地盤,然后帶著南遷的傣族到孟連定居。使得部分佤族也隨著傣族遷徙到孟連一帶,并深受傣族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