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約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席勒于1759年11月l0日生于符騰堡湼卡河畔的馬爾巴赫。其父約翰·卡斯巴·席勒沒有受過很高教育,在卡爾·歐伊根公爵的軍隊中作隨軍醫(yī)生兼軍需供應人員。曾經走遍歐洲大陸,有著豐富的閱歷。母親是一個貧窮面包師的女兒。他們的家庭經濟生活比較困苦。本文就以其出生以至經歷論述美育書簡。
【關鍵詞】:美育書簡;觀后感;席勒
一、席勒的經歷
1766年席勒一家遷至路易堡。由此,席勒開始去拉丁文學校學習。1779年秋,席勘完成了畢業(yè)論文《心理學哲學》。由于他不受拘束的寫作方式和對某些權威的蔑視而未獲通過。第二年,池重又提出了《論人的動物性和精神性的關系》一文。該文指出,人的精神是與人軀體的物質結合在—起的,并且是與物質活動相聯(lián)系著。他還試圖由人的基本物質需要去解釋社會發(fā)展和文化藝術的產生。作為21歲的醫(yī)學畢業(yè)生,雖然他還不能完全擺脫他的先輩唯心主義一宗教的束縛,但已經對人的生命有了唯物主義的認識并閃現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萌芽。
1781年席勒發(fā)表了第一個劇本《強盜》,這是他對封建專制的德國社會的挑戰(zhàn)。劇中發(fā)出了“德國應該成為一個共和國”的呼聲。在劇本的第二版上印上了“反對獨裁者“的字樣。鑒于席勒的革命影響,在推翻路易十六以后的法國國民大會(1792年8月26日)曾經通過法案授予席勒等人以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公民的稱號。他的劇本《強盜》以及詩歌《盧梭》等成了沖擊專制王國巴士底獄的精神風暴。
1788年席勒完成了《尼德蘭獨立史》。次年,由歌德等人推薦到耶拿大學擔任了編外歷史教授,康德在哲學上的批判精神,他對本體與現象、感性、知性與理性三十范疇的區(qū)分以及把美與心理功能的自由活動和道德觀念的聯(lián)系,都成為席勒美學的出發(fā)點。席勒明白無誤地確認這一點。他說:“我對您毫不隱諱,下述命題絕大部分是基于康德的基本原則?!钡?,他并不囿于康德的觀點,總是力圖克服康德的二元論和缺乏現實性的道德哲學。
1795年以后是席勒與歌德正式訂交、密切合作的幾年。在他們相互切磋和鼓勵下,席勒完成了大量詩歌和劇本創(chuàng)作。由于疾病的長期折磨,1805年5月12日席勒與世長辭。以上是席勒傳奇的一生。
二、美育書簡的誕生
席勒的《美育書簡》是“審美現代性”創(chuàng)生的劃時代文獻。在德國古典美學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它不僅是第一部美育的宣言書,而且還是一本對美的本質特征作了深入哲學探討的難能可貴的著作。席勒批判的繼承了康德的思想,通過人性進行抽象的分析從“自我”的概念中尋找人性完整的能動力,發(fā)展的運用了“游戲”的概念,從而提出了自己的美育理論。
讀不是太懂席勒,但是我反復地讀。我產生一種厚重的激情。我想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當輕飄飄的情感文字不再頻繁的強烈的吸引我的時候。也許就在我啃一本對我有難度的專著的過程中我在蛻變,我在突破自我設限,我在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其實,我早就應該反思我 井底之蛙意識了??偩窒拊谧约旱男”е惺且患芸杀氖虑?。
在字的夾縫間我隱約地發(fā)現席勒對形式的相當重視:“藝術家的素材雖然是由現時代取得的,而他的形式卻是從一個高貴的時代甚至由一切時代的彼岸取得,從他的本質的絕對不變的統(tǒng)一中取得?!?/p>
“輕視外觀也就是輕視一切美的藝術,藝術的本質就是外觀?!蔽鞣降拿缹W家可以把外觀、形式看得超越一切的地位,強調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一方面彰顯西方學術的自由,另一方面也無形之中使得美學在這種堅持中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其實,學術往往就是這些片面的真理在閃爍著迷人的魅力。
美使人和諧,這是建立在個人心中。這就是有效地阻止了人性格分裂和人的異化。審美可以實現自我的完善。所以審美是對人生最大的關照和給人以終極的關懷。
《美育書簡》它從人本主義的立場出發(fā),深刻批判了啟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復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對感性的粗暴專制,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具有現代性意義的美和美育。宏揚人的感性本質、對現代人性分裂和異化的揭示和批判、賦予美和美育鮮明的現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審美作為人的生存范疇來理解,構成了席勒美育理論現代性的基本特征。
三、美育書簡中的美
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指出:美是事物由自身的規(guī)定,是使我們能見出自由的表現方式。也就是說美是自由的形式,歌德說過:“貫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這個理想”,自由形式的美成為全書的主題。席勒說:“讓美走在自由之前,……因為只有通過美,人們才能走到自由?!边@樣看來,席勒的美和自由是相通的,相互關聯(lián)的,沒有自由無法表達美的形式, 沒有美無法通向自由。
美又是人們走向自由的必經之路。自由本應該由人來創(chuàng)造,與其它抽象觀念的事物關系不大。但是,自由在某種程度上也講究意境,而這種意境就是美。歷數歷史重大維權活動,人們在爭取自由使用的途徑幾乎都是暴力戰(zhàn)爭,是一種動態(tài)手段。其實,自由的獲得還有一種靜態(tài)的特殊手段,即美的途徑。通過美而獲得的自由,是一種美育的過程,講究的是道德和仁慈,更重要的是心態(tài)。國家內外諸多毀滅性的紛爭使人性的和諧力量發(fā)生了分裂,這種分裂破壞導致了方方面面的不和諧,不是“美”所要求的尋求自由的途徑。各種關系之間沒有紛爭是不可能的,但如何達到最佳境界,更能接近美,就要求學會用恰當的心態(tài)來迎接問題了。在自由之路上,施與美的教育,大概是席勒倡導的一種意境。
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所提出的“游戲沖動”是其美育思想體系的關鍵?!坝螒驔_動”作為人性完整的象征,是對“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的綜合。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是美學史上第一部美育的宣言書。他從人的本性的歷史演進中確立了美學的地位。在這部著作中,席勒從康德美學的基本原則出發(fā),從對社會現狀的分析中,以抽象的人性論為基礎,提出具有現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而“游戲沖動”一直貫穿席勒的這種美育思想。
形式沖動則是把人當作類歸屬,在認識中要求真理,在行為中要求合理,對永恒的追求,他揚棄時間和變化,他要離開盲目的自然控制去實現理想,要把自然法則的強制改造成為自由選擇的結果,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達到人格的自由,要把物質的必然上升為道德的必然,從而克服了對物質現實的依賴,賦予其人格的獨,把人變成絕對實在。
從上述可見,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都有各自的領域,彼此不可侵犯。感性沖動可以看作一種“變”,而形式沖動可以看作為一種“不變”。變與不變看似相互矛盾,實則在一種對比與沖突中產生一種“和諧之美”,這也是席勒美學的核心。因此,兩種沖動需要擺在一起看,單獨分開后,只能看見一種狀態(tài),合并之后即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凸現出1+1>2的效果。相互包容、相互促進,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陰”與“陽”的概念,極力追求一種平等與和諧,但是卻又是相互矛盾的,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四、結語
美是由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相互對立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是游戲沖動的對象。理想美就是實在與形式盡可能最完美的結合和平衡即游戲沖動的對象。這樣的結合只是理想中的觀念,在現實中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在現實中,時而實在占優(yōu)勢,時而形式占優(yōu)勢,因此觀念中的理想美永遠只是一種不可分割的單一的美,經驗中的美則永遠是一種雙重的美。理想美雖然是不可分割的、單純的,但在不同關系中顯示出溶解的和振奮的特性,而在經驗中就有溶解性的美和振奮性的美。溶解性的美起松弛作用,其任務是使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各自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內。振奮性的美起緊張作用,其任務是使兩種沖動都保持自己的力。
席勒用游戲沖動的概念把美與人性聯(lián)系起來,他明確指出了美是游戲沖動的對象,人類與美進行游戲,游戲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作者簡介:陳霞(1996—),女,漢族,浙江嘉興桐鄉(xiāng)人,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