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書中語言精彩絕倫,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其中女性角色是這部小說描寫的中心,黛玉和寶釵就是其中最杰出的兩個角色。因為她們與寶玉的關系,人們常常將二者做比較。許多學者從她們的語言、性格、背景及命運等角度做對比,極少的學者用語言學理論對二者進行比對分析。通過對小說的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其他角色眼中寶釵比黛玉更為討喜。因此,本文將基于人際意義建構(gòu)這一理論,試闡釋為什么寶釵比黛玉更為討喜。
根據(jù)韓禮德的解釋,語言有三大元功能,分別為概念功能、人際功能以及語篇功能。(胡壯麟,2006:30)概念功能幫助說話者表達個人經(jīng)歷以及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人際功能幫助說話者展示自己的身份、社會地位、態(tài)度、動機以及個人對其他事物的判斷或評價。通過組織語言來實現(xiàn)以上兩項功能的則是語篇功能。韓禮德意識到語言隨著語境變化。他繼續(xù)將語域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語場、語旨和語式。概念功能主要就由語場決定,人際功能由語旨決定,語篇功能則由語式?jīng)Q定。交流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能達成有意義的交流并產(chǎn)生人際關系。Thompson 教授認為“我們運用語言與他人互動,來建立并保持人際關系,來影響他人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對事物對看法”(Thompson,2008:30)。為了能理解語言是如何實現(xiàn)人際功能對,我們應該知道人際意義主要是通過語氣系統(tǒng)和情態(tài)系統(tǒng)來實現(xiàn)的。
語,限定成分和補語相互組合能產(chǎn)生不同的語氣,如陳述語氣、疑問語氣以及祈使語氣。語氣系統(tǒng)主要由主語和限定成分的順序決定。當主語在限定成分前則為陳述語氣;當主語在限定成分之后時則為疑問語氣。主語是一個命題的基礎,它決定了一個命題是否有效。限定成分從時態(tài)、及物性以及情態(tài)來限制命題的有效性。語氣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可以通過以下例子來幫助理解:
在第二十回,史湘云探訪林黛玉,但卻被嘲笑“二”的發(fā)音。通過對她們語言的分析,可以看出黛玉用陳述語氣較多,但都含著諷刺的意味。當她提出一些問題時,她的話語中充滿了懷疑與諷刺。一方面她的說話方式顯示出她的為人單純,但從另一方面看她的無心之言卻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反觀寶釵對待史湘云的語氣,如在三十七回中,寶釵幫史湘云舉辦宴會出謀劃策,她的陳述語氣都顯示出了她的古道熱腸,同時她使用了一些疑問語氣來給予史湘云選擇而并不喧賓奪主。通過比較不難看出林黛玉極少會移情,而薛寶釵則常常換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