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到《水滸傳》就不得不提其中的的核心人物-宋江,不但讀過《水滸傳》的人會對宋江的人物形象有著深刻的印象,即使是沒有讀過原著的人,通過民間故事對宋江也并不陌生,對于宋江的評價,歷來就是褒貶不一。宋江是《水滸傳》中爭議較多的人物形象。他性格的矛盾性使人很難對他做出一個非常明確的評價。作為梁山泊上的領袖,他的一生命運多舛。這也許是他復雜矛盾性格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水滸傳》;宋江;矛盾性格
一、逼上梁山
古今中外,某一個人物形象特別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人物形象往往會飽受爭議。但如宋江這般被大褒大貶、毀譽參半的人物形象,卻并不多見。有人說他是“忠義的化身”,也有人說他是“奸詐小人”。宋江的評價會出現如此明顯的兩極分化可以看出他的人物形象是極為復雜的。就連清朝學者金圣嘆曾經這樣評價《水滸傳》:“讀此一部書者,亦讀一百七人傳最易,讀宋江傳最難也。”但是對于一個歷史人物對于他的評價太過極端是有失偏頗的。
宋江的一生是坎坷而曲折的。原為山東鄆城縣的一個押司,生性為人仗義,江湖人送外號“及時雨”。宋江怒殺不忠妻子閻婆惜后幾經波折,被官府緝拿歸案,隨后發(fā)配江州,在江州期間結識了李逵等人。隨后,又因為醉酒在潯陽樓題下反詩,被判死罪。最后被逼上梁山。
從宋江上梁山的過程可以看出,他不是主動上梁山的,而是百般奈之下之舉,但凡他能在朝廷之中有一席之地,我想他也不會選擇這條路。
二、忠義、孝悌于一身
如果不是最終因為招安導致梁山兄弟的悲慘下場,宋江在人們的心目中絕對會是忠義、孝悌的典范?;蛘哒f,盡管在招安問題上宋江在人們看來或許犯了不可饒恕的大錯。但是沒有人能去否定他的忠義與孝悌。
他是一個孝悌之人?!半S著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鄆城縣宋家村人氏。為他面黑身矮,人都喚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盵1]這是宋江出場時作者對他的描述,作為一個受封建禮教熏陶的知識分子來說孝悌、忠義在他身上自然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第三十五回中,宋江對于梁山兄弟的哭訴:“家中上有老父在堂,宋江不曾孝敬得一日,如何敢違了他的教訓,負累了他?前者一時乘興與眾位來相投,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里撞見在下,指引回家。父親說出這個緣故,情愿教小可明了官司;及斷配出來,又頻頻囑付;臨行之時,又千叮萬囑,教我休為快樂,苦害家中,免累老父愴惶驚恐:因此,父親明明訓教宋江。小可不爭隨順了,便是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雖生何益?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眾位手里乞死!”[2]在自己面臨生死的關頭,他仍然堅持聽父親的話,不上梁山。這既是對于父親的孝道的表現,也是他長期受封建思想熏陶下忠君思想的體現。
他仗義疏財?!八豆P精通,吏道純熟,更兼愛習槍棒,學的武藝多般。平時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谷,終日追陪,并無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霍,視金如土。人問他求錢財,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保全人性命?!盵3]他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管是對方是陌生人還是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只要他們有難,他都能為他們兩肋插刀,在所不惜。所以當他得知好兄弟晁蓋犯事之后,想辦法搭救他,為他爭取時間。
忠義、孝悌本身并沒有錯,不僅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時期,即使在今天,忠義孝悌都應該是我們所提倡的。特別是作為一個受封建禮教熏陶的知識分子來說,忠義是他們畢生的信仰。這本身是值得稱贊的。但是,當他所忠于的朝廷和君主并不是民心所向,而是君主不明、奸臣當道的朝廷,仍然堅持自己的忠心,那邊是愚忠,是不應該的。正是他的忠義、孝悌的理想信念與他所面對的黑暗不公的社會現實,導致了宋江復雜矛盾的性格。
三、性格的復雜矛盾性
雖然宋江在上梁山之后,迅速成為梁山上的核心人物。但是能夠被上層社會認可和接納,得到皇帝的任用,才是飽受封建傳統(tǒng)思想影響的宋江所認為的實現自己人生抱負和價值的正確道路。所以從一開始他就不愿意上梁山與朝廷作對,成為不忠不孝之人。之后被逼上梁山,也是實屬無奈之舉。這可以說只是他在被他所認為的主流社會拋棄后的暫時依存之地,他的內心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被招安,被皇帝重用。這是在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像宋江這樣的一個傳統(tǒng)知識分子所必然追求的價值觀。這也就決定了,在宋江的領導下,梁山好漢比必然會走上招安的末路。
當然,雖然宋江的主體性格是忠義,但卻并不是他性格的全部。 他的全部性格是復雜的、豐富的、也是深刻的。他既慈悲仁愛,救苦救難,卻仍然有殘忍狠毒,不擇手段的一面;富有政治遠見,極具雄才大略的他,有時又顯得目光短淺,昏庸糊涂;他有善于聽言納諫,從善如流的一面,卻也會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他帶領梁山兄弟以匡扶正義、劫富濟貧,掃出社會黑暗勢力為己任。卻仍然無法忘記自己盡忠國君的最高行為準則。正是這些看似矛盾不可調和的對立面,同時出現在宋江這一個人身上,這也是他走向悲劇之路的必然原因。
對于招安一事,宋江已是籌謀良久,也許是從他成為梁山首領的那一刻起,他就在等待被招安的那一天,從他將“聚義廳”的名字改為“忠義堂”這一行為就可以看出他并不甘心一直做朝廷的對手,他渴望受到皇帝和朝廷重用的心思一點也沒有消失甚至是更加強烈。他不愿意就這樣接受自己是一個不忠不義的亂臣賊子的現實,所以他無時無刻不在等待招安。盡管如此,他并沒有自己直接提出。招安一事是由武松先提出來的。在第三十二回中,武松道:“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宋江當時就十分認同,道:“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邊上,一刀一槍,博得了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盵4]所以宋江在兩贏童貫、三敗高俅之后,體面的接受了招安??梢哉f這一切都在他的籌謀之中,為此,他不惜利用他曾經生死與共的患難兄弟。從這里可以看出,宋江的心機頗深。他能利用一切對他有利的因素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悲劇就在于,他所堅持和信奉的忠義再一次拋棄了他,他所忠心不負的朝廷再一次背叛了他,而這一次的代價更為慘痛,他付出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忠心,更是生命的代價。更為可悲的是,那更隨他的生死相隨的兄弟,也以為他的所謂的忠義之心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宋江的悲劇有著深刻的原因。由于社會時代的局限性。使他在思想上深受封建倫理道德的毒害。他的“忠”,是對封建皇權統(tǒng)治的愚忠;他的“孝”是對封建家長言聽計從的愚孝。這一切封建倫理綱常對他的束縛使他在當時的社會中迷失了自我,或者說失去了自我,是他的內心蒙上了一層濃厚的奴性。最終淪落為封建皇權的統(tǒng)治工具,走上了一條毀滅之路。宋江的性格和悲慘結局,有其必然的合理性,這與他特殊的家庭出身、經歷、文化教育等密不可分。
這個看似矛盾的個性,在當時的時代中是必然的一個內心長時間接受封建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人,不可能完全走上反抗之路。這也就決定了他必然會走上人生的悲劇。滾滾長江東逝去。歷史畢竟是歷史,文學畢竟是文學。對于宋江的功與過各人自有評說。筆者認為,宋江矛盾性的性格特點也正是由于當時那個特定的年代所造成的,在當時那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作者塑造出的宋江這一人物形象是值得肯定以及贊揚的。宋江的愚忠是在長期的封建思想影響之下的結果,才最終讓他選擇把忠放在首位。性格的矛盾復雜性才真正的讓宋江這位人物描寫變得有血有肉。
注釋:
[1](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
[2]同上。第三十五回。
[3]同上。第十七回。
[4]同上。第三十二回。
參考文獻:
[1](明)施耐庵.水滸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
[2]薛文秀.《水滸傳》之宋江人物形象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
作者簡介:吳金華,女,漢族,1993- ,山東淄博,青島大學在讀研究生,2016級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詩歌與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