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傳統(tǒng)教法多是先言后文、言文疊加、重言輕文,教學內容固化單一,形式重復單調,課堂沉悶單薄。文言文本是一個整體,所以“文”和“言”也應作為一個整體,通過教師的設計,將“言”和“文”回歸一體、自然融合,這樣,文意理解便水到渠成,情思志趣也一脈相承,即教學的“文言合一”。學習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學習先賢思想、 古代文化,以及傳承經典和民族瑰寶,同時,也是“以古鑒今”“擇善而從”,熏陶完善自身言行、內心,知識內化為修為,我想,這便是素質教育的初衷。
【關鍵詞】先言后文;言文疊加;重言輕文;文言合一
【中圖分類號】G622 【中圖分類號】A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因為文言文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所占篇目比是極高的,而且呈年段遞加、增難趨勢。如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本,基本每單元末篇都是文言文,八、九年級課本,基本每冊都有兩個單元的文言文。同時,文言文題材,由寫人、敘事向寫景、說理轉變,由淺層形象理解向深度理性辨析轉變。這樣,使得文言文的學習、教學難度也隨之加大。
既然這么多,這么難,為什么還要學習文言文?除了是規(guī)定的教材篇目,考試需要考察,更重要的是,文言文是悠久中華文明和歷史經典的重要承載之一,中學生通過學習文言文,可以習得歷代古文風韻、先賢思想,內化、提升自身修為。當我們看到有鳥飛過的湖面時,可以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只會說,天上有只鳥;當我們看到大漠黃沙漫漫時,可以脫口而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只會說,地上都是沙子。我想,這就是語文教學的素養(yǎng),這就是素質教育的沉淀。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多是先言后文、言文疊加、重言輕文。這里的“言”,即文言實詞虛詞釋義、段落篇章翻譯;這里的“文”,即文章結構、思想、寫法。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先字詞理解、翻譯,再章法分析,將言和文完全割裂,教師多熱衷于基礎理解與背誦。因此,教學內容固化單一,形式重復單調,課堂沉悶單薄,學生的學習熱情很難被調動起來,原因是,整堂課處于單調乏味、低層思維運轉狀態(tài),好學生吃不飽,學困生不想吃。
在先言后文、言文疊加、重言輕文的教學模式中,單一的文言字詞教學,一旦脫離鮮活的文本語境,理解和記憶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反而讓教學和學習走向呆板和機械。即使是基于理解文意后的文本品讀,老師也常認為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是教學推進還是常有艱難和尷尬。因為學生一開始的學習就脫離了語境,基礎理解就會不扎實,現(xiàn)在為了品讀即使回歸語境,學生也很難進行深度品讀,更難真正溯源作者思想。在公開課上,一般需要一節(jié)課呈現(xiàn),有的老師為了上課的深入和精彩,會選擇壓縮言的教學,少講言多析文,但沒有了扎實文意理解的支撐,文的理解自然很難走向深遠。但如果基礎梳理多了,文章章法、思想品悟就會推進倉促,甚至囫圇吞棗,這樣的公開課又缺少了深度和精彩。所以,言文分離式教學,言文疊加式教學,常會顧此失彼,讓教學走向兩難境地。
實際上,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教學科學實效來看,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應先考慮如何將“言”的理解巧妙地融入“文”的分析中,也就是將“言”回歸到“文”的語境中去理解 ,通過“文”的分析,自然有效帶動且加深“言”的理解。這樣,“言”的理解是具體的,是有章可循的,一定也是深刻的;同樣,“文”的品讀、探究,建立在“言”的理解基礎上,一定也是準確的、水到渠成的、深入的。只有“言”和“文”真正回歸融合,才有名副其實的“文言合一”,學習古代文化和先賢思想,熏陶完善自我的言行和內心,真正做到有實效,素質教育才有徑可循。
我也一直在學習并踐行“文言合一”的教學,下面就結合曾經執(zhí)教的課例,談談“文言合一”的具體教學實踐。
回顧我上《陋室銘》的一點設計,這篇短文的中心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于是便以此作為切入點。首先,請學生回答“德馨”的含義,結合注釋,即 “品德高尚”,如果只停留于此,“言”的理解便是單薄的,因為脫離了“文”,也難以深刻。于是,再請學生在文中圈劃出“德馨”的具體體現(xiàn),很快確定“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一直到“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樣的設計意圖,是為了將“言”自然融合到“文”中,讓學生通過“文”的具體語境,來加深理解“言”的文本含義,這樣也就順勢帶動了“文”的分析。
接著再問學生,第一句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妙。大部分學生認為是“上”和“入”,然后,請學生品讀探究這兩個字的妙用。結合語境,“上”本來是方位名詞,這里后面接了名詞,如果再當名詞翻譯,自然是不通的,顯然要活用為動詞,結合語境推斷有“爬上”之意,“入”也是動詞,結合語境理解為“映入”之意。這樣,在結合語境理解“言”的基礎上進行文本分析,“文”的品讀探究便水到渠成了。作者把靜態(tài)的“苔痕”和“草色”寫活了,富有靈動之美。再進一步品讀,學生又從苔痕的“綠”和草色的“青”中,進一步挖掘出這里來人之少,綠意之濃,再進一步提煉概括,“清幽”之境的理解就恰當而自然了。
于是小結,“德馨”的第一層含義:品德高尚的人選擇清幽、有靈氣的環(huán)境居住。后面依法言文結合、言文交融,“何陋之有”的探究,于是便有了實在的著落,環(huán)境清幽、朋友博學、生活高雅。
“文言合一”的教學,是主張不割裂“言”和“文”的教學,還要讓“言”在“文”中自然游弋,實現(xiàn)言文互補、言文交織、言文融合?!把晕暮弦弧钡慕虒W,較之傳統(tǒng)的先言后文、言文疊加的教學,更符合認知規(guī)律和教學實效,摒棄了重言輕文的單薄沉悶,走出了言文疊加的尷尬困境?!拔难院弦弧苯虒W,“言”是深刻、有章可循的理解,推動、深化了“文”的品悟,這樣實在的“文言合一”教學,也一定是學習古代文化和先賢思想的堅實根基。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因此“文言合一”的教學是必要的是急切的,更是任重而道遠的?!拔难院弦弧苯虒W,靈活科學的教學設計,啟發(fā)學生質實的理解和靈動的思維!
作者簡介:金煉,1980年生,安徽安慶人,江蘇省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大學本科學歷,中教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