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在目前民族復興背景下,漢字的作用尤其需要進一步強化。因此,我們需要借助大學語文教學,強化漢字書寫的正確意識與書寫能力。貫穿的原則有:回歸大學語文教學本位的原則;教學解讀的趣味性或故事性原則;多創(chuàng)造書寫機會原則;實踐活動牽動激勵原則。將以上原則滲透在實踐中,我們就能夠緊密結合大學語文的教學實際,有的放矢地開展?jié)h字書寫教育工作。
【關鍵詞】漢字書寫教育;體現(xiàn);大學語文教學;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漢字是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智慧、思維方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文明徽記,也是奉獻給全世界的文明成果。它的存在,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團結協(xié)作與大一統(tǒng),關系著民族的血脈相連與生死存亡。然而,當歷史的車輪行進到多媒體的數(shù)字化、智能化時代,我們遭遇到了人們對于漢字及其背后所承載的文明與文化的忽視、隔膜與冷漠,由于運用以拼音為媒介的電腦打字、手機輸字,隨之出現(xiàn)提筆忘字、寫錯別字、寫潦草字、寫網(wǎng)絡不規(guī)范用字等等許多現(xiàn)象,如此下去,漢字的書寫與運用被邊緣化,陷入了艱難的境地。
誠然,漢字書寫是在校大學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將來他們職業(yè)發(fā)展的必備條件,然而,據(jù)有關調查顯示:近年來,大學生們的書寫水平有所下降,書寫頻率有所降低,書寫意識淡薄且對書寫的重視程度不足。有鑒于此,必須對大學生,尤其是對非漢語文學專業(yè)的學生,開展卓有成效的漢字書寫教育,同時,需要借助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積極開展教育活動。
活動的開展,必須有章可循。筆者認為,在大學語文的課內外教學中,應著重貫穿以下原則:
一、回歸大學語文教學本位的原則
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課程性質一般定義為工具性、人文性與審美性的統(tǒng)一,課程功能被擴大為思想教育、歷史情懷、人文關注、情操陶冶等無所不包。但由于缺乏其準確的定位,包羅了其他課程的直接功能。因此,逐步被邊緣化,造成一些學校將其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壓縮課時,甚至于刪除大學語文課程。
筆者以為,無論是大中小學,語文課設置的功能,絕對不能脫離歷練語言文字的功能,其他的只能是依附功能。工具性是基礎,其他特性只能是衍生。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認真地努力地把語文學好》中說:“學習語文,目的何在呢?就在于把‘聽’‘說’‘讀’‘寫’四項本領學得好。”1978年,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倡導全國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并且提出了四點要求,其中的第一點就是:提高大學生漢語水平和應用能力。由此可以認為,開設語文課的終極目的,是想讓學生借助對經(jīng)典文本的學習,加強對作品所在文化場域內的字音詞義的把握,從而精準地解讀出其背后所隱藏的文化意義,并獲得精神與道德的提升。然后,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身的遣詞造句能力,最終達到能夠對于個人思想或主張進行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表達。但是,在此漫長過程中,一個人要達到對漢字音、形、義的準確把握與運用,必然要經(jīng)過反復的學習與實踐,才有可能完成。因此,即使在新的課程標準之下,今天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所轉型,即從原來的僵死的緊緊圍繞肢解考試經(jīng)典文本,轉而靈活運用所學,解讀陌生文本,但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典文本的字詞句篇仍然是基礎中的基礎,絲毫不能忽視。字詞義不明或寫出錯字,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當一名學生成為非漢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后,雖然每天需要與書籍文字打交道,但他一方面對運用文字正確與否的關注度,遠不如應試環(huán)境下那么深入;另一方面,面對數(shù)字化時代,常常運用的是拼音編碼的智能漢字輸入。在此,隨著手寫漢字的機會相對減少,提筆忘字、錯別字、網(wǎng)絡不規(guī)范字等應運而生,規(guī)范漢字的書寫面臨著深重的危機。
大學語文教學是在脫離應試教育的軌道下而獨立運行的,它既是自由的,又是自我迷失的,對自己獨特的課程本位承擔不明。它首先應該夯實掌握漢字正確書寫的天然任務,把握每個漢字背后的文化意蘊,再由此延展到對篇章結構之上的精神訴求的理解。誠然,對一篇文章的解讀應該是多方面的,課內外,對于文字背后的文化解讀,定然也會激起學生們的求知興趣,如果說,課堂上由于時間及教學任務的限制,有可能拓展不深,那么,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完全可以最大限度地將對中國文字的文化故事解讀充分展現(xiàn)出來。
二、教學解讀的趣味性或故事性原則
植物為了實現(xiàn)種子的傳播,達到子孫的生息繁衍,其果實往往以華麗的誘人的外表和美味的果肉形式存在,吸引鳥類及其他動物采食,從而實現(xiàn)自身種子的遷移。如果只是無條件地借助物體實現(xiàn)遷移,恐怕難以最終達到自身的目的。借助誘人的條件,遵從互利互惠的原則,反而能夠完美地達成自身遠大的目標,我們說,植物是有智慧的。無獨有偶,要達到良好的漢字書寫教學目的,首先要考慮如何從吸引學生上做文章,印度著名的總理尼赫魯曾說過:“世界上有一個偉大的國家,她的每一個字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首美麗的畫,這個國家就是中國?!比毡居變洪_發(fā)協(xié)會理事長、索尼公司創(chuàng)始人井深大也說過:“漢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寶庫。”教師要從許慎的“六書”造字法入手,解析常用字的間架結構、造字用字所指、背后意義、古今義;羅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的寫法;陳述歷代文字學家析字逸聞趣事。由此引起學生對文字的興趣,從而達到對文字的準確認識,以期最大限度地消除錯別字、網(wǎng)絡亂用字的存在。
大學語文的課時有限,課堂上不可能把大量的用字一一解析,需要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充分展開,比如開展?jié)h字聽寫大賽,通過參賽者由對聲音刺激,產(chǎn)生對漢字字形的記憶捜揀,直至正確寫出或出現(xiàn)書寫失誤,然后,讓教師闡釋出一字一畫的造字緣由、組詞意義、應用語境、出錯原因等等,以此提高參賽者與參加學生識字用字的準確率,大大增加考察辨析中國漢字音形義的數(shù)量,將對漢字書寫的教育落到實處。
三、多創(chuàng)造書寫機會原則
本著對國家與民族文字安危負責的態(tài)度;本著對培養(yǎng)人才質量規(guī)格的要求;本著對學生正確運用漢字的態(tài)度,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為數(shù)眾多的書寫機會。雖然大學語文的課時量一再壓縮,由此造成的書寫機會相對較少,但是,如果我們去合理創(chuàng)設的話,還是有許多時間的。
首先應對學生記錄筆記加強監(jiān)管,學期初,對筆記標準進行強調;學期中,抽查與批改相結合;學期末,收回筆記,進行整體評價并計入學生平時成績。在此過程中,除了考察記錄的整體情況,還應側重于對漢字書寫的審視,凡發(fā)現(xiàn)錯別字及字體潦草等不規(guī)范現(xiàn)象,應限期糾正。其次,每學期要有兩次以上的小論文作業(yè),作業(yè)涉及對所學作家作品的評價、對某種社會現(xiàn)象的評述、學習收獲等等,還要關注學生的書寫是否規(guī)范。再次,課堂教學活動加入常用漢字聽寫活動,聽寫之后,教師出示正確漢字,讓學生比對自己出錯之處并查找出錯原因,以此警醒學生對漢字書寫的關注。最后,進行課外的要求人人參與的硬筆及軟筆書法大賽,提高學生們對文字書寫的規(guī)范性及藝術性認識,由此達到高層次的文字審美教育。
實踐證明,隨著書寫機會的增多,刺激加大,文字的音形義就會深深地留在記憶的深處,從而達到規(guī)范漢字書寫的目的。
四、實踐活動牽動激勵原則
地方本科院校要向應用型大學轉軌,勢必增加學生實踐的廣度與深度,據(jù)此,課堂上難以充分展開的課程,理應放在第二課堂展開。大學語文課程的任務有多種,聽說讀寫不可或缺,“聽”就是作為聽眾,能夠聽懂對方的話,并迅速歸納總結出對方說話的要義?!罢f”就是能夠用語言快速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直至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說服對方;“讀”就是能夠讀懂文意、歸納中心、闡述觀點;“寫”就是能寫出語言簡潔,語句通順、無錯別字的文章來。圍繞這樣一個任務,可以設定開展許多實踐活動,如鍛煉聽說的辯論賽、朗誦比賽;評判寫作能力的征文比賽等等。這些活動能夠增強學生們的參與興趣,并且易于取得良好的效果。
漢字書寫教育活動要想在第二課堂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大學語文第二課堂的牽動。因此,課外可以組織漢字聽寫活動、漢字書寫測試比賽活動、書法比賽等活動?;顒咏Y束之前,要及時頒獎表彰,使學生從中獲得參與活動的愉悅感,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拓寬他們的語文視野,既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又鍛煉了其交際能力,從而推動與激勵了漢字書寫活動扎實有效地開展。
漢字書寫教育是一個龐雜而又系統(tǒng)的工程,借助大學語文教學,可以很好地展開,但還要得到學校各部門的理解與支持,這樣會在一個更好的平臺上開展工作,會更有利于推動漢字書寫教育的常態(tài)化、有效化、標準化。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認真地努力地把語文學好[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
[2]牟玉華,葉冬連.數(shù)字時代大學生漢字書寫危機[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2(5).
附 注
基金項目:(1)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漢字書寫危機與大學語文實踐活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GH16H262;(2)西安思源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6立項課題“應用技術大學借鑒古代書院教育下的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15SYGP051。
作者簡介:吳玉軍,1968年生,河南省內黃縣人,講師,碩士學歷,教研室主任,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