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當年的語文科代表成了語文老師,是不是也該常記“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nèi)自省也”,但愿在從教生涯中,不再有第二個周某,不再有第二個失敗的語文老師……讓我們?yōu)槿藥熣咿D(zhuǎn)換視角,善于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師者,善于轉(zhuǎn)換獨白的視角,多從學生角度看問題,更能彰顯教書育人的魅力。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拼音教學;興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學生比任何人都需要被欣賞和激勵。然而身為人師的我們,更多的時候是高高地站在師道尊嚴的自我視角上,忽略學生的真切感受,進行著獨斷專行的教育。在角度缺失的前提下,即便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教育,也難免缺乏信服力。二十幾年的從教生涯,讓我明白:師者,善于轉(zhuǎn)換獨白的視角,多從學生角度看問題,更能彰顯教書育人的魅力。
一、賞識教育,給學生打個滿分
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教學伊始,往往設置“口語訓練”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釋放激情的伸展臺。當學生口語訓練,言畢歸座后,由其他學生與我一道點評。與其說點評,不如說“批評”,因為我發(fā)現(xiàn):無論哪個學生在前面演講,其他學生與我都能毫不留情地“建議”“意見”,更有不措言辭者,每有點評機會,便會義正言辭第指出演講的不足。一學期下來,記分簿上,赫紅的數(shù)字“9.8”“9.7”……我有意留給學生“0.1”“0.2”的發(fā)展空間,想讓他們跳起來摘果子,有更高的追求目標。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央視《鑒寶》欄目,主持人采訪專家對寶石優(yōu)劣的判定標準,給我啟發(fā):越是優(yōu)質(zhì)的“良玉”,越有澄澈之中見瑕疵的缺憾,如若從外觀上看“完美無瑕”,那往往不是天然的美玉。
另有一則比爾·蓋茨的故事,發(fā)人深省。1975年母親節(jié)時,正在哈佛大學讀二年級的比爾·蓋茨給母親瑪麗寄來一張問候卡,寫道:“我愛您!媽媽,您從來不說我比別人差,您總是在我做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贊許的地方。我懷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時光?!?/p>
從這張卡片,我們看到獨步天下的億萬富翁,從母親那兒得到了一份常被人忽視的東西——欣賞和激勵?!安粷M是向上的車輪”,名言言之有理,然而一味“不滿”,會不會打消學生進取的積極性呢?每個孩子(包括每個成年人)都渴望被別人肯定,我們既知人類的本質(zhì)特征,為何要一味壓抑,要一味挑剔,吝惜那一句贊揚與激勵,不舍那令學生久已期待的滿分呢?
記分簿上,從此有了鮮花燦爛的滿分,我看到學生自信而欣慰的笑容……
二、教學相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nèi)自省”
偶然的機會,我碰到分別二十幾年的中學同學周某,他最關(guān)心的是當年我們這幾個老師的“愛生”“時代的寵兒”事業(yè)的發(fā)展狀況,當他得知我們?nèi)匀贿^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時,如釋重負地說:“我這個曾被語文老師罵做豬腦子、啥也不是的人,生活已經(jīng)進入小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學畢業(yè)沒再升學,我最恨的就是語文老師……”他的一句話,讓我為之一震。這么多年了,他還能說出“恨老師”的字眼,而且從他的眼神中,我讀懂了什么叫刻骨銘心。當年,我是語文科代表,每天聽到的是夸獎,是肯定,常??吹嚼蠋熜τ哪橗?,覺得她既可親又可敬,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為什么在不同的學生面前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像周某這樣頭腦靈活、自己也認識到自己的聰明且悔然晚矣的學生,當年為什么沒得到雕琢呢?
我想:用“難”與“易”二字來闡釋就不難理解了。師者,面對的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個性差異。教師往往能夠接受成績高、守紀律、聽話的學生,對他們偏愛有佳。正如俄羅斯諺語:漂亮的孩子人人愛。對那些好動調(diào)皮的學生,教師也想愛,力求改變他們現(xiàn)有的狀態(tài),使他們進入優(yōu)秀生行列,因為教師常常恨鐵不成鋼,以過激語言和行為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反而把學生推落谷底,甚至深淵。分析形勢容易,指點別人不易; 傷害一個人容易,修復創(chuàng)傷很難。因為一句話刺痛學生,把一個似乎很容易就出成績的人才埋沒了,把一項似乎挺容易的教書育人工作開展得越來越難,陷于尷尬。
清代著名文學家彭端淑曾在《為學一首示子侄》中寫道:“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蔽蚁脒@個“為”要建立在“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基礎(chǔ)上,即:教師多用激勵性語言,少一份斥責,多一份寬容,是不是就會避免上述所提到的把容易的工作越做越難,應該知道難與易的辯證關(guān)系,有損于學生尊嚴的“不為之”,利于學生增長才智、激發(fā)學習熱情的“為之”,教學是不是就會變得容易呢?我只是站在教師的角度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我對于同學周某表示的態(tài)度不是遺憾,也不是同情,倒覺得站在學生的位置應該自我反省,即:如何改變老師對我的看法。雖然學習不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或作為炫耀的資本,但是一句難聽的話,也可正視它,把它做為動力,勤學趕上,跌倒了再爬起來,又有誰能拒絕你的精彩?又有誰不為你喝彩?恐怕對你最有成見的老師,都會為你嘖嘖贊嘆不已……
如今,當年的語文科代表成了語文老師,是不是也該常記“見賢思齊焉,見不賢內(nèi)自省也”,但愿在從教生涯中,不再有第二個周某,不再有第二個失敗的語文老師……讓我們?yōu)槿藥熣咿D(zhuǎn)換視角,善于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