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闡述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分析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的影響因素,對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展開探討,旨在為如何促進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工作的順利開展研究適用提供一些思路。
【關(guān)鍵詞】英語文學作品 典故 翻譯技巧
引言
伴隨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國際貿(mào)易往來變得越來越頻繁,全球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已然成為一種大勢所趨。英語作為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在國際貿(mào)易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伴隨中外貿(mào)易活動的日益增多,優(yōu)秀的英語文學作品不斷進入國人視野,然而受中西方文化差異影響,使得極易出現(xiàn)翻譯偏差,特別是地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亦是如此。再加上,由于對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背景缺乏有效認知,使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典故的翻譯難度。由此可見,對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進行探討,對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尤為關(guān)鍵。
一、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概述
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很大一部分均來源于神話傳說故事,具有強烈的西方文化特色,主要包括有圣經(jīng)故事、神話故事、民間習俗等,具體而言:
1.來源于圣經(jīng)故事。對于西方國家而言,宗教是人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囊徊糠?,伴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而形成了西方國家獨特的宗教文化。在西方宗教文化中,特別以基督教為尊,基督教《圣經(jīng)》中眾多典故被廣泛應用于文化創(chuàng)作中,換而言之,《圣經(jīng)》等一系列宗教典籍在推動西方文化莊嚴神圣發(fā)展中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并且還為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富含智慧思想的經(jīng)典故事。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與《圣經(jīng)》有著緊密聯(lián)系,例如,“Adams apple”——“亞當?shù)奶O果”,是指亞當偷吃了伊甸園中的果子,如今大多用以比喻一些經(jīng)不起誘惑的人,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Go to jericho”——“前往耶利哥”,如今大多用以比喻前往遙遠的地方,找尋理想的住所;“Doubting Thons”——“懷疑的托馬斯”,如今大多用以比喻滿腹狐疑的人,不愿相信他人的人等等。這一系列典故均來源于基督教的《圣經(jīng)》,并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得到大量引用。
2.來源于神話故事。英語文學作品中大量典故來源于神話故事,特別是希臘神話,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西方文學的基礎。所以,在英語文學作品中,讀者常常可看到各式各樣富含深意的神話故事。例如,北歐神話故事——“rain cats and dogs”,描繪的是天氣與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在西方社會中,存在“to rain cats and dogs”的說法,指的是“貓”意味著暴雨,“狗”意味著強風,在中國文化語境下,則可翻譯成“下起了瓢潑大雨”;又如,“Analtheas horn”,通常譯為“豐饒的羊角”,“Analthea”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神女,其身份為宙斯的保姆。因為Analthea用羊乳養(yǎng)育了嬰幼兒時期的宙斯,為了報答Analthea的養(yǎng)育之恩,宙斯敲下一塊羊角送給神女,并允諾擁有了羊角便擁有了富裕。
3.來源于民間習俗。在英語文學作品中,還有大量典故來源于民間習俗。例如,“a bird of ill omen”,指的是一種民間占卜習俗,人們普遍認為渡鳥有著十分敏銳的嗅覺器官,可感知到遠處的腐尸氣味。因而,渡鳥被用以預示“死亡”、“災難”。又如,“a fearher in your cap”,可將其翻譯為“一個很大的榮耀”,這是來源于亞洲、美洲印第安人的一個民間習俗,即為在殺死一個敵人后便在頭冠上插上一根羽毛,以彰顯其榮耀、功勛。
二、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的影響因素
英語翻譯過程中,應當遵循信、達、雅等原則,由此對翻譯人員提出了十分嚴苛的要求。在對英語文學中典故進行翻譯過程中,要收獲“信”的翻譯成效相對較為簡單,然而要實現(xiàn)“達”、“雅”的翻譯成效,則要求翻譯人員對所翻譯英語文學作品及英語文化環(huán)境形成有效認識。所以,對于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來說,應當考慮下述幾項影響因素:
1.中西文化的差異。中西方國家在歷史進程、地理方位、自然條件的發(fā)展前提下彰顯出特有的生活習慣、人文風俗、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由于文學作品的形成會深受文化背景因素影響,使得其與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會產(chǎn)生極大的文化差異狀況,并且歷史沿襲下來的典故更是面臨各式各樣地域文化的影響。因而,在對英語文學中典故進行翻譯過程中,需求了解文學作品對應的文化背景,同時充分結(jié)合我國文化語境與生活習慣特征,將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經(jīng)由契合漢語語言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進一步促進文學藝術(shù)與社會現(xiàn)實的充分相融。
2.典故翻譯中的對應處理。全球所有國家均有著自身特有的歷史文化典故。中國漢語典故,相較于其他國家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在文化內(nèi)涵層面一定程度存在某些對應。因而,在對英語文學中典故進行翻譯過程中,要處理好兩種文化語境相互間可能存在的各種對應。一方面,一些英漢文學作品中的典故,無論是在表達意義上還是表達手法上,均存在基本類似情況,由此可運用互譯的方法。好比,“burn ones boat”,這一典故描繪的是從海路向他國發(fā)起進攻的將軍,登陸后將船只全部燒毀,用以告誡全體士兵已經(jīng)沒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這與我國“破釜沉舟”的典故如出一轍,所以可進行互譯。值得一提的是,基本類似并非等同于全面等同,它們之間依舊存在一定差異,因而并非表示可以進行完全的互譯。一方面,針對部分對應的情況同樣可開展互譯,只是要求翻譯人員要找出其中的共通之處,翻譯過程中可隨機應變,運用翻譯技巧開展靈活互譯。
3.譯文的整體性。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的引用,對于文章情節(jié)發(fā)展可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典故可使文學作品文學色彩得到充分渲染。因而,在對英語文學中典故進行翻譯過程中,要求全面權(quán)衡典故在譯文中的重要性,自譯文的整體角度開展翻譯,確保譯文具備良好的連貫性。
三、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endprint
全面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在全球化發(fā)展逐步深入背景下,要充分結(jié)合社會發(fā)展趨勢,不斷拓寬視野,在科學翻譯理念、成功翻譯經(jīng)驗的基礎下逐步開展好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工作,如何進一步促進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工作的順利開展可以將下述技巧作為切入點:
1.開展好典故中修辭語的翻譯工作。通常而言,典故在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出現(xiàn),可發(fā)揮如同“畫龍點睛”般的點綴的功效,依托對作品內(nèi)容的烘托,可切實增強其生動性、形象性。
舉例而言,《傲慢與偏見》原語“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 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的翻譯中,為了實現(xiàn)對其中修飾語的合理翻譯,可應用抽象的翻譯手段,將其譯為“有錢的單身漢必定想娶個太太,這已成為一條真理”,依托對讀者的有效引導,從而對文學作品中的語句形成有效認識。又好比,“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y spirit.”,其中“幽靈”即屬于一種暗喻修辭手法的運用,用于此處使文學作品情感色彩得到強烈烘托,進而引領(lǐng)讀者感受作品中的深厚內(nèi)涵,使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2.依據(jù)典型慣常用語推進翻譯工作。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時需要注意使用目的語中的常用語,以便讀者閱讀時能夠理解的更加準確。可以秉持原創(chuàng)性原則,在保持英語文學作品風格的基礎上對典故進行翻譯,如此一來,便要求翻譯人員及讀者要對英語文學作品的文化語境具有相應認識,且對其文學內(nèi)涵存在一定認知。
舉例而言,“Everyone in the family bullied her and made her to do the housework. She was indeed a Cinderella.”,可將其翻譯成“家中的每一個人都欺負她,要求她做所有的家務,她的確算得上是個‘灰姑娘”,其中,將“Cinderella”直譯為“灰姑娘”,即便“灰姑娘”是出自歐洲通話故事里的人物,然而這一人物形象對于眾多讀者而言可謂是人盡皆知的,讀者也清楚“灰姑娘”可算得上受壓迫女孩的代名詞。如此一來,不但不會對讀者理解原文造成任何影響,反而可引發(fā)讀者形成無限的想象。該種翻譯一方面可對典故形象鮮明的風格予以保持,一方面可引發(fā)讀者合理的聯(lián)想,更進一步可引導讀者基于對典故的有效認識,獲取回味無窮的閱讀體驗。
3.結(jié)合受眾群體主流文化,運用靈活的翻譯手段。中文與英文的特點各不相同,對于兩者差異性而言,一方面表現(xiàn)于語言表達形式的差異,一方面表現(xiàn)于語言文化的差異。對于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而言,語言描述必然會受到本土文化很大程度影響,再加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英語文學典故無法于中國文化表達層面上進行闡明。在對英語文學中典故進行翻譯過程中,應當對典故原本語義特征予以保留,同時為了便于國內(nèi)準確理解,需要對典故的表述方式進行優(yōu)化,按照中文的表述方式進行翻譯。鑒于此,在翻譯期間,可擺脫英語文學作品原意的束縛,而是依據(jù)中國文化語境開展處理,從而為中國讀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的體驗。
舉例而言,《湯姆叔叔的小屋》原語“Smith often Uncle Tommed his boss”中,“Uncle Tommed”指的是“卑躬屈膝、阿諛諂媚”,可將其翻譯為“史密斯常常對老板卑躬屈膝”。依據(jù)中國文化語境的理解,將“Uncle Tommed”翻譯成“卑躬屈膝”,通俗易懂,一方面使譯文獲取可靠的連貫性,一方面有助于讀者領(lǐng)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想法。好比,“Pulled their socks up”,倘若對其進行直接翻譯,則會譯為“掛起她們的襪子”,顯然這與原文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鼓起勇氣”大相徑庭,即便對原語進行直接翻譯可給人以簡潔明了的感覺,然而卻難以使讀者切實感受到典故的真實含義,使翻譯結(jié)果對讀者造成困擾。又如,“An apple of Discord”,通過字面上的理解,指的是“不和諧的蘋果”,在中國文化語境中這種理解會使讀者產(chǎn)生一頭霧水,由此要求結(jié)合中國的理解,將其翻譯成“爭端,禍根”,簡潔明了,還可使讀者形成豐富聯(lián)想。
四、結(jié)束語
總而言之,在文化領(lǐng)域中語言是不可或缺的關(guān)鍵部分。深入的對語言文化進行探索、挖掘,能夠更加準確的解讀語言背后的文化與思想。英語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典故可以起到傳播文化、促進文化交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相關(guān)翻譯人員必須要強化經(jīng)驗分析總結(jié),提高對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內(nèi)涵的有效認識,強化對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影響因素全面分析,結(jié)合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實際情況,“開展好典故中修辭語的翻譯工作”、“依據(jù)典型慣常用語推進翻譯工作”、“結(jié)合受眾群體主流文化,運用靈活的翻譯手段”等,積極促進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呂程.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分析[J].英語廣場:學術(shù)研究,2015,11(08):30-31.
[2]辜山山.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及其翻譯方法[J].海外英語,2014,13(22):185-186.
[3]楊慶華.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方法和技巧[J].青年文學家,2016,11(05):162-163.
[4]王鑫彪.淺談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J].鴨綠江月刊,2014,16(02):32-34.
[5]陳克偉.英語文學中的典故及其翻譯策略[J].文化學刊,2016, 69(07):185-186
作者簡介:卓之會(1995-),女,漢族,江蘇徐州人,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英專業(yè)2014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英雙語翻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