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瑹
摘要:語文是一門基礎文化學科,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并且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更好的參與未來社會的人才競爭,彰顯出人生的最高價值。如何利用先進教學方法,趣味教學手段,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是廣大義務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筆者將憑借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新時期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提出幾點新的看法。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困惑;策略;分析
引言:
新課程改革的深化發(fā)展,為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思路的及時轉變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學生階段性學習任務的快速完成創(chuàng)造了良好平臺,在這種教育形勢下積極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堂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強化,學習成績的提升。閱讀教學是農村初中語文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內容,初中生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影響,閱讀積極性普遍不高,教師的指導方法相對單一,教學策略過于傳統(tǒng),很大程度上阻礙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協(xié)同發(fā)展,并限制著學生個性魅力的張揚。
一、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惑
(一)教師認識不清
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想對農村地區(qū)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導致閱讀教學過于表面化、形式化,同時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喪失,心理問題愈發(fā)嚴重。語文教師的教育觀念始終停滯不前,無法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成長動態(tài),造成教學脫離了實際軌道,學生的閱讀能力難以得到強化提升。教師沒有跟隨素質教育理念和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的指導,并對閱讀教學存在著認知不足,理解偏差等問題,使學生的閱讀思路相對局限,思維創(chuàng)新力與想象力的啟發(fā)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學生無法感悟閱讀、理解生活,學習主動性必然嚴重不足。上述問題的存在,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本質要求,并對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的不斷加快產生了不良影響。
(二)教學與生活實際脫節(jié)
閱讀教學與生活實際脫節(jié)的問題是受客觀教學條件限制產生的。閱讀理解是一種文學形式見之于客觀實際生活上的載體,作者所作的文章都有深刻的社會基礎和事實來源,也只有社會閱歷豐富,經歷多的人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好文章。然而,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固定在教室里聽課,以閱讀教材為教學框架,學生遠離社會實際活動,缺乏對生活的理解積累和感悟因此,將閱讀教學從內容和形式上局限于課堂范圍內的教學方法,無疑會導致學生丟了西瓜,撿了芝麻[1]。
二、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優(yōu)化策略
(一)擴大學生閱讀知識面
教師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只有不斷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擴大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不僅要轉變教學觀念,而且要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尋找合適閱讀材料及時推薦,以免學生不擇而食。
(二)擴大學生閱讀視野范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語文老師第一要解決的就是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只有大量的閱讀書籍,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并學會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知識,更能增強學生的語感,而語感正是學習語文的必要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學生去閱讀書報,只要是學生自覺的閱讀行為,老師都應該鼓勵。當然,首先書籍應該是健康的,看書時間安排應該是合理的。很多老師一看見學生看與學習無關的書,不能區(qū)別對待,死守一個原則:一律不許看。這樣做不但嚴重挫傷了學生自覺閱讀的積極性,還使學生形成錯誤思想:在校學習期間,不能看與學習無關的書。學生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積累,那么我們的閱讀教學工作就很難推進。只有擴大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才可能拓展學生視野,才有可能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學生的各種閱讀能力才有可能提高。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規(guī)定:初中階段的閱讀量應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閱讀納入中考考查范圍。因此,對一些適合青少年學生閱讀的時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師要及時推薦,以免學生不擇而食,從而引領學生健康有效的進行閱讀。如:1、童話、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成語故事》、《神話故事》等。2、詩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魯迅《朝花夕拾》、泰戈爾《泰戈爾詩選》等。3、中外文學名著:吳承恩《西游記》、施耐庵《水滸傳》、馬克.吐溫《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海明威《老人與?!返?。4、推薦的雜志:《讀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覽》等[2]。
(三)傳授多樣閱讀方法
教給學生閱讀文章的一般方法。根據作品文體特征,抓住閱讀重點。如閱讀文學作品,要通過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如《故鄉(xiāng)》一文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人物閏土、楊二嫂的變化及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來理解文章的主題。抓住文章中的關鍵詞語或句子,培養(yǎng)學生從細微處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分析某個細節(jié),某個動作,某種心理,或者某個貼切傳神的用詞,理解文章的某種思想或某種情感。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導學生找出菲利普夫婦見到于勒時的神態(tài)、動作及語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異,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人情比紙薄的人際關系。了解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時代情況,培養(yǎng)學生綜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閱讀文本,必然要將作者與歷史、時代相結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內涵。如教學《藤野先生》一文,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魯迅當年的思想狀況,就不難理解文中對清國留學生的冷嘲熱諷和對日本一些“愛國”青年學生的憤慨之詞。
結語
總之,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語文教師自身要加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文化底蘊、文學修養(yǎng),把自己修煉成一個書香味濃郁的語文老師,讓學生從你身上受到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讓我們一起從農村初中的閱讀教學實際出發(fā),銳意進取,大膽創(chuàng)新,努力挖掘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新亮點,探求新教法。
參考文獻:
[1]謝艷飛.如何應對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惑[J].青年時代,2016(08)229-230.
[2]劉群.淺談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惑與應對策略[J].語文學刊,2015(31)75-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