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弗朗茨·卡夫卡是20世紀最著名的德語作家之一,他身為一個猶太人,深受猶太文化的影響,猶太人的集體無意識給他的作品打上了烙印。本篇論文以卡夫卡的著名小說《司爐》,也就是他未完成的長篇小說《美國》的第一章為例,探討了卡夫卡隱藏于文本之下的猶太情結以及卡夫卡猶太文化傳統(tǒng)影響下的原罪觀。
關鍵詞:卡夫卡;司爐;猶太;原罪
作者簡介:楊雪(1987-),女,漢族,四川人,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德語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5--01
弗朗茨·卡夫卡,20世紀最著名的德語作家之一,出生于奧匈帝國統(tǒng)治之下的捷克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家庭。他的作品包括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他也曾寫過大量的書信,但是出于對自己的超高要求,他對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太滿意,因此,只有少量作品在他有生之年得以出版。
本篇論文主要就卡夫卡的猶太背景及其猶太文化傳統(tǒng)影響下的原罪觀在作品中的體現(xiàn)進行一下探討。
卡夫卡生于猶太人家庭,自小受猶太教及猶太文化影響長大,成年后女朋友多是猶太人,甚至連最好的男性朋友馬克思·布羅德都是猶太人。因此,若是想研究卡夫卡,誰也無法忽略他的猶太人身份,他的生活和作品和猶太人以及猶太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要解讀卡夫卡的作品,就絕對不能回避卡夫卡的猶太人身份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司爐》寫于1912年,是長篇小說《美國》的第一章,也是卡夫卡遺囑中少數(shù)幾篇幸免于難的作品之一??ǚ蚩ㄔ鴮⑵渥鳛楠毩⒌亩唐l(fā)表,自認為是第一部寫得“那么好”的作品。
開篇“十六歲的卡爾·羅斯曼被他那可憐的父母發(fā)落去美國,因為一個女傭勾引他,和他生了一個孩子。[1]”直接點出了故事的主人公:被父親流放的兒子。
卡夫卡許多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以“兒子”的形象出現(xiàn),但“兒子”畢竟是“父親”的“兒子”,在研讀卡夫卡作品的過程中,讀者多多少少都會在他的作品中察覺到一個或清晰或模糊或明確或含混的父親形象,除了像《變形記》、《判決》等作品中明確、具體的父親形象以外,還有像在《在流放地》這樣泛化的父親形象。但無一例外,這些“父親”們都是身材高大卻又暴戾冷漠的,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就如同“圣父”一樣。
如加洛蒂所言“在傳統(tǒng)的猶太家庭里,父親具有一種神圣的特征[2]”,面對這樣一位強大的父親,身為一個猶太人的卡夫卡,自然而然就會無意識的把面對父親的愛戴與恐懼和對猶太教上帝的信仰與懼怕聯(lián)系起來,也無怪乎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父親”看起來總是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
這種對上帝的懼怕或者說是恐怖究竟從何而來?上帝和人之間的間隔為什么會產(chǎn)生?人為什么會懼怕上帝?
一切不過是因為有罪。人生而有罪,是為“原罪”。
在猶太教那里,提起“原罪”,強調的卻是偷吃禁果的行為,而非淫欲,也就是說偷吃禁果這個行為違背了上帝的旨意,是對上帝的悖逆,是為“原罪”。因此可以說,基督教強調原罪之“欲”(偷吃禁果之沖動) ,而猶太教突出的則是原罪之“舉”(偷吃禁果之行為)[3]。
從文章開篇便可知,這個十六歲的少年卡爾·羅斯曼和卡夫卡筆下的其他“兒子們”一樣,有著犯了“原罪”的共同屬性??栔苑赶隆霸铩保潜粍拥氖艿搅伺畟虻墓匆?,他偷吃禁果的“行為”犯了罪,而卡爾本身并沒有偷吃禁果的“沖動”??ǚ蚩ǖ摹霸镉^”事實上和猶太教的“原罪觀”相吻合,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與理念皆根植于猶太教及猶太文化。
在《司爐》中,卡爾受女仆的引誘,和她生了一個孩子,被父親放逐到美國去?!蔼q太人信仰上帝常常是和信仰家庭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種聯(lián)系并不等于祖先崇拜,不過二者的區(qū)別有時確實模糊不清;將上帝奉為父親往往蛻變成將父親奉為上帝。[4]”在猶太文化中,父親常常就等于上帝。
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父親也與上帝相當。《司爐》中本來是稀松平常的父親,在卡爾受女仆引誘,偷吃禁果之后,被卡夫卡在猶太文化的影響下賦予了上帝的職能:他將犯了“原罪”的兒子流放了。這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圣經(jīng)里伊甸園:受蛇的引誘偷吃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園的亞當和夏娃。《司爐》中,卡爾的父親并未出場,他卻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決定了卡爾的命運,將卡爾放逐到了美國,從此開始艱難的生活。
在卡夫卡的許多小說中,故事發(fā)生的背景都是被流放或者遭受驅逐,比如說《司爐》的開篇中主人公卡爾因犯了過失被父親放逐到美國,后來他在船上遇到了他的舅舅愛德華·雅各布,在《美國》中,卡爾遭受了他新的“圣父”——舅舅愛德華·雅各布的又一次放逐;在《變形記》中,業(yè)務員格里高爾突然變成甲蟲,被父親從正常的家庭生活中放逐,最終被父親用蘋果砸傷致死;《判決》中事業(yè)有成的年輕商人格奧爾格,因為與父親發(fā)生爭吵,最終被父親判決去死,放逐了自己的生命……
猶太的民族文化滋養(yǎng)了卡夫卡,卡夫卡的創(chuàng)作都建立在猶太文化這樣一個扎實的基礎上。猶太民族幾千年來的流浪史讓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猶太文化不可避免的同居住地文化處于一種相互沖突又互相融合的關系中。這種關系使得猶太文化不僅具有猶太性也具有世界性,卡夫卡雖然在自己的作品中只字不提“猶太”,卻意象化的將猶太元素比如說歷史、宗教以及世俗觀念等,融合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既表現(xiàn)出超出猶太的普遍意義,也蘊含了猶太文化的意蘊。他是20世紀的文學巨匠之一,既是猶太的,也是世界的。
注釋:
[1][奧]卡夫卡: 卡夫卡小說全集,鄭發(fā)清等編,韓瑞祥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第5頁。
[2][捷]米蘭昆德拉: 被背叛的遺囑 孟湄譯,牛津大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7頁。
[3]胡志明,非常的“原罪”——論卡夫卡的猶太文化淵源[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
[4]《猶太人》,查姆·伯曼特,馮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第16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