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傲慢與偏見》詼諧俏皮地描寫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鄉(xiāng)紳班納特一家的女兒們面對社交、婚嫁的態(tài)度,然而從班納特太太和班納特先生的面對女兒婚嫁的態(tài)度上就能看出當時整個英國社會女性對自己的婚姻無法把握,家族命定婚姻變成常理,迫使著家族中的女兒嫁出,并且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庸,過分依靠男性的生活狀態(tài),我們從書中得到了許多對純真愛情的希望,這部小說也是對現(xiàn)代女性樹立婚姻觀的“圭臬”。
關鍵詞:現(xiàn)代女性;婚姻;愛情;社會
作者簡介:粟念(1995-),女,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5-0-02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傲慢與偏見》的時候其實并不是原著小說,而是一部近幾年才出品的一部電影,看完電影后,陷入其中難以自拔,感觸頗深,但又害怕自己不夠理解作者簡·奧斯汀的原意圖,于是趁熱看了原著小說,帶給我的感悟更進一步。我們在書中看到了19世紀初的英國社會,女性對愛情和婚姻的觀念是緊隨大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是在當時的社會,不論中外絕大部分女子決定婚姻的絕對途徑,我們同情當時的女性沒有自己對愛情的追求,但是在如今這個浮躁、新陳代謝過快的社會,又有幾人是真正嫁給了愛情呢?在文中,有這樣幾段婚姻代表了簡·奧斯汀對當時整個英國從社會底層到貴族婚姻的感觸,引人深思。
大家都記得翻開本書的第一頁,第一句就寫到:“一個富埒陶白的單身漢,必然需要一位妻子,這自然是一條舉世公認且無法撼動的真理?!辈⑶胰藗兌计诖芘c這樣一個身世顯赫的單身漢攀上關系,于是千方百計地爭取這將自己的女兒送進貴族單身漢的宅邸,這也揭示了整部小說的中心,也就是有女兒的家庭是不會在意自己女兒的情感和對方的情感,完全看身份地位就決定了女兒的婚姻,班納特家也不例外,班納特太太在道聽途說中了解到了單身貴族賓利一家要搬來鄉(xiāng)下度假,就開始籌備著女兒如何在賓利一露頭露臉的社交活動了,五個女兒都對社交舞會充滿了好奇,其中三個女兒為可以得到貴族的青睞而興奮不已,以嫁入豪門為榮。雖然有人對這樣熱衷攀高接貴的女人嗤之以鼻,可他們誰不希望自己未來的伴侶擁有一定身份、地位和財富呢?
反觀現(xiàn)代,絕大部分女性可以說十分幸福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男女平等就被擺上了社會的桌面上,女性可以進入社會,可以和男性一起工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約束著女性,因此現(xiàn)代女性對擇偶方面也有了進一步的研究??墒茄芯縼硌芯咳タ偸请x不開一個“門當戶對”,相信不管是看過電影還是讀過原著的女性朋友都期待嫁給達西這樣的男人,達西這樣出身高貴、富有內涵、知書達理,最重要的是深愛著與自己地位不符的女主,還有膽量去挑戰(zhàn)社會犀利而又詭異的眼光,雖然現(xiàn)代社會對門第觀念并不如19世紀初期英國那樣備受社會的審視,但其實在許多姑娘眼中一個男人的經(jīng)濟條件是十分重要的,不然也不會有這么多女性一談及婚嫁就開始要求房子和車子??墒沁@真的就算是自由婚姻嗎?我個人認為人,所謂婚姻就應該如高爾基所說的那樣:“婚姻是兩個人精神的結合,共同克服世的一切艱難、困苦才是婚姻的目的?!比绻荒芤越?jīng)濟為前提,以門第為基礎,其次來培養(yǎng)感情這不叫有感情的婚姻,這只能是一種等價交換。
書中的達西和伊麗莎白的愛情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達西生長在一個巨富的貴族中,自命不凡的氣質讓他看不起田園鄉(xiāng)紳的女兒們粗鄙的言論和行為,這使他在鄉(xiāng)下舞會上怠慢了伊麗莎白,由此伊麗莎白開始對達西有著偏見,于是兩人的會面總是交織著傲慢與偏見,兩人的對話總也是充斥著不合的火藥味,但在幾次的接觸中,達西逐漸開始發(fā)現(xiàn)伊麗莎白不同于她家族里的其他女兒,不僅容顏姣好,舉止優(yōu)雅,還爽朗有趣,錦心繡口,由此便開始對伊麗莎白產生了曖昧的情愫,但另一方面,伊麗莎白對達西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偏見卻越來越濃,再加上軍官威克漢姆對達西的造謠中傷,使伊麗莎白的偏見更加深重,一切的改觀都來自于達西的求婚,也正是兩人將自己心中的傲慢與偏見爆發(fā)出來的契機,雖然伊麗莎白拒絕了達西,但也從此對達西開始改觀。
從這里來看,就可以看出簡·奧斯汀用筆下的伊麗莎白告訴人們,她心中的女性應該是這樣有著自己對男性的看法,不一昧地看重財富地位,而是對人本身進行探討。然而現(xiàn)代女性有些也對婚姻抱有著傲慢與偏見,隨著時代發(fā)展,許多女性認為男性就應該比自己更有經(jīng)濟實力,帶著自己的傲慢對其他男性持有偏見,呼吁著自己的男女平等,但卻期待著不平等的條件,這也就是現(xiàn)代社會許多女性扭曲的婚姻觀,她們炙熱地追求著“達西”,然而他們卻忘記了伊麗莎白并不是嫁給達西的金錢和地位,她拒絕達西的原因反而是因為對達西傲慢不遜的態(tài)度,因此才會對他說出:“偏見讓你無法接受我,傲慢讓我無法愛上你。”,但最終她嫁給的才是愛情。這也是為何伊麗莎白如此深受人們喜愛的原因了,堅毅自信,有自己的思想和執(zhí)著,不為世俗等級觀念所禁錮,敢于自己去追尋自己所求的愛情。
文中除了達西和伊麗莎白的純真愛情,也就不得不提到科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眾所周知科林斯只是一個愚蠢可笑而又勢利的牧師,即將繼承班納特老爺?shù)倪z產,他想向簡求婚,但得知簡將被許配給賓利家時立刻將求婚對象轉換到了伊麗莎白身上,被拒絕后馬上又向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特求婚,夏洛特這個人物的形象很像現(xiàn)代許多平凡較底層的女性,長得不僅不漂亮,還沒接受什么文化更不要提經(jīng)濟上的獨立了,并且在本書的序中說道:“這是一樁犧牲一切高尚情感,來屈就世俗利益的不幸婚姻”。夏洛特就是這句話的代行者,她對自己婚嫁的屈從也就造就了最后她平庸且悲哀的一生。不得不說的是這樣的婚姻觀其實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非常常見的,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總有一些人為了滿足父母和世俗,僅僅因為合適,符合自己利益就談婚論嫁,過著貌合神離的婚姻生活,最終由養(yǎng)育下一代為己任,在感情缺失的婚姻中燙平著先生的襯衫,煮著日復一日不變的飯菜,只能通過八點半的電視劇來填充自己過剩的情感,這是生存,卻不能稱作為生活。endprint
《傲慢與偏見》中描述的四種婚姻中,喬治安娜與威克漢姆的婚姻也十分耐人尋味,威克漢姆英俊帥氣,又是民兵團的軍官自然頗受少女的喜愛,伊麗莎白的妹妹喬治安娜也就是其中之一,她太年輕也太早熟,因此面對威克漢姆的追求沒有絲毫的抵抗力,一個只在乎相貌情欲,一個只貪圖金錢利益,在威克漢姆半蒙騙的情況下兩人私奔了,為了保住兩人在社會的名譽和班納特家族的名譽,達西慷慨解囊,搭救了他們,但是這樣以美色、情欲與欺騙的婚姻又能堅持多久呢?在書中作者給與了我們很好的答復:兩人的婚后感情一落千丈,同床異夢。放到現(xiàn)在來看,并不難理解為什么會得到這樣的結局,兩人都沒有愛情的婚姻只能是落入深淵前的最后一步,這也告訴現(xiàn)在的姑娘們:要有一顆發(fā)現(xiàn)真心的眼睛,只看外表是分辨不出來對方到底是“達西”還是“威克漢姆”。這也是為何簡·奧斯汀被現(xiàn)代女性奉為“婚姻教母”的原因所在了,她的書里總是寫滿了從古至今女性婚戀的故事,而且絕大部分都在生活中原原本本地發(fā)生過,真實且壓抑,刺骨地告訴了女性們應該如何正確樹立自己的婚姻觀。
說到現(xiàn)在的自由婚姻,但這份自由也給了現(xiàn)代女性十分大的壓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女性的角色總是賢惠淑德的,于是如果女性戀愛次數(shù)過多,就會引起人們的議論例如“水性楊花”這類的詞匯,而若女性因為喜好原因,沒有遇到自己中意的人,長時間不戀愛不婚嫁時,人們又會開始用他們膚淺的言論譴責女性,說她性格人格上或許有缺陷。我國的女性在接受這么多年的中內外教育之后,更是對婚姻產生了許多的看法,許多人認為婚姻是囚禁自己的牢籠,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于是對婚姻有著自己的偏見,也有人認為婚姻是對未來生活的保障,舍棄了自身的“傲慢”屈服于世俗之下,或許都沒有錯,可是婚姻難道不應該就是以愛情為基石,兩人在之后的生活中各自添磚加瓦,搭起一個足以遮風避雨的港灣嗎?為何這么多人要將婚姻妖魔化,用多余的閑言碎語摧毀這一個充滿溫馨和愛的詞語呢?因此我更贊同和喜歡紀伯倫說的:“婚配就是兩個相愛的強者同舟共濟,以便一道戰(zhàn)勝歲月征途上的風風雨雨。”
參考文獻:
[1]《詩經(jīng)·齊風·南山》[M].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08月).
[2]簡·奧斯汀《傲慢與偏見》[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第一版(2008年05月01日).
[3]高爾基《高爾基文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
紀伯倫《先知·沙與沫——紀伯倫詩文集》[M].譯林出版社;第一版(2015年10月01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