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宗明 冉顯禮,銅仁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我國著名的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及散文家,世人稱之為“柳河?xùn)|”“河?xùn)|先生”,晚年被貶柳州,最終病老于柳州,因此又稱“柳柳州”。柳宗元死后留下詩歌及其它文學(xué)作品共600多篇,他的散文成就成為我國散文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因其卓越的貢獻,柳宗元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壇上享有盛名,與韓愈并稱“韓柳”,與好朋友劉禹錫并稱“劉柳”,更與王維、孟浩然、韋應(yīng)物并稱“王孟韋柳”。柳宗元的散文數(shù)量很多,有近百篇,他的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其中很多是山水游記類散文,這些散文,寫景狀物,寓物言志。柳宗元今傳有《河?xùn)|先生集》,《鈷鉧潭西小丘記》是其山水散文的經(jīng)典之作。
《鈷鉧潭西小丘記》是柳宗元散文系列《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寫于柳宗元被貶湖南永州時期。公元805年,由于作者參加的唐宋古文運動的失敗,柳宗元遭到了政敵的陷害,被貶官至湖南永州。當(dāng)時的永州非常偏僻荒涼,而柳宗元在這里一貶就是十年。在此期間,他沒有沉淪,而是寄情山水,隨遇感懷,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給后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篇章,給我國的散文史添上了濃抹重彩的一筆。《永州八記》運用“入乎其內(nèi)”的景物描寫手法,使景物描寫變得形象生動、富有生機,運用“出乎其外”的景物描寫手法表達使景物描寫變得意蘊深厚、耐人尋味?!垛掋a潭西小丘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三篇,是典型的山水游記,也是其山水散文的典范。
鈷鉧潭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一個小潭,屬瀟水的支流冉溪,“潭”即“淵”,是南方方言的稱謂。鈷鉧就是熨斗之意,鈷鉧潭的形狀是圓的,像一個鈷(圓形的熨斗),故取名為“鈷鉧潭”。西山在今湖南零陵縣西,是一座山。小丘,就是一個小山包。這個小山包沒有名字,所以只用臨近地區(qū)的名字或者方位來說明它的存在(鈷鉧潭西面的那個小丘)。后來柳宗元在《愚溪詩序》中,給這個小丘起了一個名字叫“愚丘”。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的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的地方,在作者的筆下卻已生花,可見作者散文寫作之功力。
《鈷鉧潭西小丘記》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小丘的基本情況?!暗梦魃胶蟀巳?,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dāng)湍而浚者為魚梁”兩句介紹發(fā)現(xiàn)小丘的時間及小丘的方位。“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句后的第一段內(nèi)容,寫小丘的景物。鈷鉧潭的形勢主體是水,小丘的形勢主體則是石。作者僅用“生竹樹”三字概括其一般景物,而把重點放在寫山石的奇特上。著重描寫石的“奇”,主要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突怒偃蹇”,不僅寫出了石的形狀,更寫出了石的神態(tài);“負(fù)土而出”的“出”字,又寫出了石的動作;“爭為奇狀者”的“爭”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頑強地抗?fàn)幠婢车钠犯瘢翰桓市谋宦裨谀嗤林?,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寫照。石的奇狀既多到殆不可?shù),作者無法寫盡,于是舉出其中的兩組作為代表,“其然相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一句,既是對偶又運用比擬的方法,形象地將一堆堆靜止的無生命的石頭描繪成了一群群虎虎有生氣的牛馬和猛獸,生動細(xì)致,聯(lián)想奇妙,下筆傳神,可謂“詞出意表,而刻畫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