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施
【摘要】“視界融合”是伽達默爾提出的三大哲學闡釋學原則之一,對于譯者主體性是極有力的理論基礎(chǔ)。該原則對于文學翻譯的指導意義尤為顯著,因此本文以英國19世紀著名散文家托馬斯·德·昆西《英國郵車》中《流沙》為例,結(jié)合“視界融合”的概念,探討翻譯過程中葉子南先生彰顯的譯者主體性。
【關(guān)鍵詞】視界融合 譯者主體性 《流沙》
一、視界融合與譯者主體性
視界融合是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提出的三大哲學解釋闡釋學原則之一。根據(jù)伽達默爾所述,視界是理解的起點、角度和可能的前景。簡而言之,各個階段視界的形成和融合就是理解的過程。學者周憲(1997:251)認為:“所謂視界的融合,是指解釋者的歷史理解不可能是不偏不倚客觀公正的,他對過去的理解總是包含著自己對當前情境的理解。……當前的視界可以擴大到包容過去的視界。這樣便構(gòu)成一個新的更廣闊的視界”。
作為特殊讀者,譯者在解讀文本時,不可避免地會摻入自己的主觀因素,在文本整合時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以無限接近原文的形式用目的語表達出來。
二、《流沙》葉譯本與視界融合原則下譯者主體性的彰顯
伽達默爾的視界融合觀指出,“在翻譯中譯者應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視界,從而領(lǐng)悟作者的本意”。在翻譯中,視界融合的過程往往是兩個不同視界相互碰撞、退讓并過濾的過程,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所展示的文化內(nèi)涵和情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譯者孜孜不倦地琢磨推敲。
《流沙》描寫的是一位年輕姑娘被流沙淹沒的景象。下面本文將在視界融合觀點下探討葉譯本中彰顯的譯者主體性。
1.譯者在選詞和表達方式上體現(xiàn)的主觀能動性,是譯者將自身視野與讀者視野相結(jié)合的體現(xiàn)。比如原句“Sweet funeral bells from some incalculable distance, wailing over the dead that die before the dawn, awakened me as I slept in a boat moored to some familiar shore.”葉譯文:“悅耳的喪鐘聲,從不知多遠的地方飄來,為那些黎明前去世的人哀唱,此刻喚醒了睡在舟中的我,舟正泊在熟悉的岸旁?!贝颂帲瑂weet原意甜美的,但形容喪鐘聲不太合適,譯者選擇了“悅耳”一詞,以描述鐘聲客觀上給人帶來的感受;而incalculable表示“難以計算、不可估量的”,若直譯成“難以計算的遠處”,帶有明顯翻譯腔,譯者在calculate本意的基礎(chǔ)上譯為“不知多遠的地方”,則避免了這種情況;此外,譯者將整個句子拆分成了多個短句,則考慮到了意合語言的特點,中文讀者即使不用連接詞,也能看懂句子內(nèi)在聯(lián)系,且這種短句更能體現(xiàn)中文散文的魅力。
2.譯者在揣摩原文本意思時所體現(xiàn)的主觀能動性,是譯者當時視野與作者當時視野相融合的表現(xiàn)。例如原句“Her running was the running of panic; and often she looked back as to some dreadful enemy in the rear.”葉譯文:“她跑得慌張,還不?;仡^,仿佛怕壞人追上。”事實上,后半句是省略句,補充完整為“she looked back as if looking to some dreadful enemy in the rear”,譯者根據(jù)語法知識并綜合思考將句子省略成分補充完整并翻譯;同時前半句并未譯成“她的逃跑是慌張的逃跑”,而是“她跑得慌張”,將英語名詞性短語切換成了動賓形式,另外整個句子還是采用短句形式翻譯,簡短有力。
3.譯者在風格選擇上力求無限接近原文本散文詩的特點,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主體性。原句“I…saw this marble arm, as it rose above her head and her treacherous grave, tossing, faltering, rising, clutching as at some false deceiving hand stretched out from the clouds…”這里marble arm譯者并未直譯為“大理石一樣的手臂”,marble在此形容姑娘的手臂光滑細膩,譯者選擇“玉臂”一詞,符合散文簡練的風格;tossing, faltering, rising, clutching四個并列動詞,譯者選用三個類似的排比結(jié)構(gòu)“擺動著、搖晃著、伸展著”,而將最后一個動詞與后面的at介詞短語合譯為“仿佛要拼命抓住云端伸出的一只欺人的手”,這些都是譯者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雖是一個恐怖事件,英文讀者也可以從中領(lǐng)會到原散文詩的魅力,而通篇譯文讀來朗朗上口,意境無窮,本身就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
“視界融合是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tǒng)一”。從以上解析中可知,該譯文是譯者本身風格、知識水平等主觀因素與遵循原文客觀內(nèi)容的辯證統(tǒng)一。由于中英文的差異性,葉譯文雖然未面面俱到地將原散文詩所有的特點表現(xiàn)出來,如原文多處運用了押韻的修辭手法,譯文卻未體現(xiàn),但理想的范本本身就很難做到,更無法做到,譯者只能無限接近這個范本。
三、總結(jié)
視界融合觀,是關(guān)于理解的觀點,譯者需尋求與作者和讀者的視界相融合,對原文文化進行過濾,是暫時擱置自己所屬文化,向原文化靠攏,還是把原文文化的意象歸化為目的語文化意象,這需要譯者積極地進行取舍,而取舍的過程正是譯者主體地位得以彰顯的過程。好的翻譯,是在尊重原文基礎(chǔ)上,選擇最符合目的語讀者閱讀習慣、語法規(guī)則且體現(xiàn)原文風格的譯法,而文學翻譯尤能體現(xiàn)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也最能顯示譯者的文學造詣。
參考文獻:
[1]龔劍琴,吳小平.從“視界融合”看文學翻譯的實質(zhì)[J].南昌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88-90.
[2]李俊芳.從闡釋學角度論譯者的主體性[J].考試周刊—文學語言學研究,2008(2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