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軍 吳健 楊磊 王永鑫
【摘要】 目的:探討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術前經MRI及CT檢查后確定病變部位,試驗組患者應用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行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術,清除上頜竇內的腫瘤組織及發(fā)生病變的組織,對照組患者接受中下鼻道中鼻道進路聯合上頜竇根治術。術后進行臨床護理后經鼻內鏡檢查腫瘤組織的復原情況,記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觀察患者術后臨床癥狀的改善程度等。結果:試驗組出血量為(78.64±10.36)ml,手術時間為(60.26±9.26)min,對照組出血量為(94.24±11.58)ml,手術時間為(79.73±10.68)min,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0.00%,對照組明顯低于試驗組,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0%,對照組明顯高于試驗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治療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具有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手術對患者損傷小,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關鍵詞】 鼻內鏡; 淚前隱窩; 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2.0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32-0039-02
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是臨床鼻腔鼻竇腫瘤最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1]?;颊叨酁橹心昴行裕琋IP目前被臨床認為是一種上皮源性交界瘤,病發(fā)率占鼻腔腫瘤的0.5%~4%。目前手術是治療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最好的方法。而傳統(tǒng)的鼻側切開清除腫瘤組織的方法對患者的損傷較大,患者術后較易發(fā)生嚴重的臨床并發(fā)癥[2]。隨著經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鼻內鏡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鼻內鏡是臨床上一種能對鼻腔進行詳細檢查的耳鼻喉科的光學設備,由一根直徑為2.7~4.0 mm的硬管鏡構成,管鏡具有90°以內的各種不同的角度,加上其照明功能,臨床醫(yī)生能夠清楚觀察患者鼻腔內病變的組織與粘連結構,從而依據患者的病情制定詳細合理的治療方法[3]。同時,鼻內鏡在手術過程中能夠配套手術器械進行鼻腔內手術治療,提高手術的精細度,減少對患者的損傷[4]。筆者所在醫(yī)院為探討鼻內鏡在淚前隱窩入路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術的臨床效果進行以下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男32例,女8例,年齡21~76歲,平均(43.57±3.48)歲,病程5~37個月,平均(14.52±2.68)個月?;颊咧髟V臨床癥狀為單側鼻塞,嗅覺嚴重衰退或者消失,伴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常流鼻涕,鼻涕中伴有血絲。40例患者經臨床檢查后均發(fā)現鼻腔內腫塊,CT和MRI檢查后確診為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按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中下鼻道中鼻道進路聯合上頜竇根治術。對試驗組患者進行鼻竇CT檢查,觀察患者的病變部位及病變范圍。麻醉師對患者進行手術前全麻,麻醉劑發(fā)生作用后進行手術。具體手術方法為:上頜竇穿刺導管從下鼻道插入到上頜竇內部,隨后將管芯抽出,用0°或30°鼻內鏡插入鼻竇中,依據鼻內鏡反映出的畫面準確確定患者上頜竇變病部位及病變范圍。在鼻內鏡視野下用骨鑿沿著下鼻甲頭端由前往后清除骨性的鼻淚管下端及上頜竇骨性內側壁,使得鼻腔外側壁的下鼻甲內移,充分暴露上頜竇腔。依據鼻內鏡視野清除上頜竇的內翻性乳頭狀瘤組織,在清除腫瘤組織過程中要對腫瘤基部進行灼燒電凝,對于骨壁的處理可以使用磨鉆進行打磨清除。用活檢鉗取出病變組織。用明膠海綿填補下鼻道空缺,手術完成后在患者下鼻甲前端切口黏膜處縫合,進行消毒后,叮囑護理人員給予常規(guī)的抗生素預防術后感染。48 h后取出鼻腔填充物,繼續(xù)進行抗感染治療,按時接受鼻腔清洗,預防術后感染。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并將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將治療效果分成三個等級。(1)治愈:患者的腫瘤組織被全部清除,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無復發(fā);(2)好轉:腫瘤組織被清除,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患者部分復發(fā);(3)無效:患者腫瘤組織沒有清除完全,甚至擴散,臨床癥狀沒有減輕甚至加重,多復發(fā)。總有效=治愈+好轉。手術后依據護理數據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對比
試驗組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出血量為(78.64±10.36)ml,手術時間為(60.26±9.26)min,對照組出血量為(94.24±11.58)ml,手術時間為(79.73±10.68)min,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試驗組患者治愈15例,好轉3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90.00%,對照組患者治愈12例,好轉2例,無效6例,治療總有效率7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對比endprint
試驗組患者發(fā)生鼻腔粘連1例,術后感染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病情復發(fā)2例,術后感染1例,鼻腔粘連2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5.00%,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試驗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NIP是鼻腔內一種黏膜上皮源性瘤,病發(fā)部位常為鼻腔外側壁,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是NIP最為常見的。臨床上治療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首選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對患者的損傷較大,由于腫瘤觸之易出血,手術過程中會因為出血而模糊視野,從而導致手術切除腫瘤組織不徹底,最終導致腫瘤的復發(fā)率升高[5]。鼻內鏡是臨床上常用來檢查和輔助手術治療的一種電子內窺鏡,其具有良好的照明效果及清晰的視野,能夠清晰顯示鼻腔內的組織結構及病變部位情況[6]。臨床醫(yī)師依據鼻內鏡下視野顯示的鼻腔內情況進行手術,能清晰看清病變的部位、范圍及程度,窺視發(fā)生病變的細小組織與結構,徹底清除上頜竇內腫瘤[7]。同時,在鼻內鏡的輔助下,臨床醫(yī)師由于視野清晰,避免手術過程中損傷鼻腔內正常細小結構與血管神經,最大限度保留鼻腔內正常組織與功能,使得患者較易恢復鼻腔的形態(tài)與生理功能[8]。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術能夠有效保護鼻淚管,鼻淚管的部位特殊,手術過程中常常會因臨床醫(yī)生視野模糊而不小心損傷,其位于鼻丘隆突的下緣至下鼻道前段穹窿的頂部,其骨性部位面向鼻腔凸起,在行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術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9-10]。因此,切除腫瘤前游離鼻淚管是手術的重中之重。鼻內鏡能夠清晰顯示鼻淚管的結構與周圍組織,在此次研究中,先不游離鼻淚管,而是從較低的水平面進入上頜竇,避開鼻淚管存在部位,從而降低對鼻淚管的損傷[11]。
筆者所在醫(yī)院為探討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術的臨床效果進行以上研究,研究發(fā)現,在鼻內鏡視野下用切割器依據視野中的病變部位與范圍切除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克服了傳統(tǒng)手術因視野模糊而導致的清除腫瘤組織不徹底現象[12]。本次研究結果表明,40例接受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術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成功切除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試驗組患者的手術過程中出血量與手術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發(fā)生鼻腔粘連1例,術后感染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發(fā)生病情復發(fā)2例,術后感染1例,鼻腔粘連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5.00%,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試驗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術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手術能較大程度上清除病變組織,切除腫瘤,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手術過程對患者損傷小,患者術后易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丁元吉,王紅,張利.鼻內鏡手術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4,14(3):249-250.
[2]陳瑩華,張紅春,葛平江,等.鼻內鏡下中鼻道聯合下鼻道擴大淚前隱窩入路切除上頜竇良性病變[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26(23):1070-1076.
[3]袁虎,王榮光.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復發(fā)與惡變[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2,26(1):30-33.
[4]吳家森,譚漢提,殷海,等.經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開窗治療上頜骨囊腫[J].重慶醫(yī)學,2013,29(27):307-310.
[5]張立強,李學忠,史麗,等.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鼻內鏡外科治療[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49(9):721-725.
[6]周兆權.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與鼻息肉的鑒別診斷[J].臨床誤診誤治,2005,18(1):70-71.
[7]周兵,黃謙,崔順九,等.內鏡下經鼻淚前隱窩入路切除翼腭窩及顳下窩神經鞘瘤[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10):802-806.
[8]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36-237.
[9]章華,范若皓,蔣衛(wèi)紅,等.內鏡下中鼻道聯合淚前隱窩入路治療眶壁骨質[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9(3):246-249.
[10]應麗韞,趙長青.鼻內鏡下鼻腔外側壁切開入路治療難治性復發(fā)性上頜竇良性病變[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30(5):561-564.
[11]吳家森,譚漢提,殷海,等.經鼻內鏡開窗治療上頜骨囊腫[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3,20(6):307-310.
[12]別遠志,孫敬武,孫家強,等.內鏡下鼻腔淚前隱窩-上頜竇入路切除翼腭窩腫瘤[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7(1):26-29.
(收稿日期:2017-07-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