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銷售者不生產食品,但絕對不是食品的搬運工這么簡單。
食品銷售屬于食品經營,國家對于食品銷售行為的安全要求十分嚴格。在開展食品銷售之前,必須依法取得相關許可。一般來說,食品銷售者想要獲得食品經營許可,需要有與其經營的食品品種、數量相適應的場所和設備設施,還需要有食品安全專業(yè)技術人員、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和保證食品安全的規(guī)章制度。
其中,食品經營場所和設備設施都要有合理的布局,必須遠離有毒、有害物,而工作人員必須符合健康要求—如果是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銷售人員需要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才能上崗工作。食品銷售要有相應的場所和設備設施。
假如是不從事食品生產經營,只從事食品貯存、運輸和裝卸的,則需要保證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安全、無害;并保障食品安全所需的溫度、濕度等特殊要求。
滿足了以上條件,食品銷售者便可以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申請辦理許可了。有一種例外情況—如果只是銷售食用農產品,不需要取得許可。
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一方面是審核食品生產經營者是否具備資質,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日后監(jiān)督。而在實際的食品銷售中監(jiān)管部門發(fā)現,不少食品銷售者對需要獲得許可這一點不夠重視。
在這里特別要提醒大家,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對未獲得許可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處罰力度比修訂前提高了數倍!除了在法律責任中保留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的產品、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之外,罰款金額大幅提高。
違法生產經營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從原來處二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提高到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從原來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提高到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罰款。
根據2015年8月3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管總局公布的《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將食品流通許可與餐飲服務許可兩個許可整合為食品經營許可。食品經營許可實行一地一證原則,即食品經營者在一個經營場所從事食品經營活動,應當取得一個食品經營許可證。
食品藥品監(jiān)管部門按照食品的風險程度對食品生產經營實施分類許可,食品經營主體業(yè)態(tài)分為食品銷售經營者等10個類別。
完成了硬件準備并且獲得許可后,才真正進入到食品的銷售環(huán)節(jié)。從食品的采購、運送、儲存到銷售中的擺放等,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做了嚴格要求。
采購食品是食品經營的第一步。前面我們提到,食品銷售者是連接食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紐帶,而紐帶的作用則主要表現在食品銷售者對產業(yè)鏈上下游的延伸控制。
所以,為了保障食品安全,食品銷售者在采購食品時,需要對采購的食品進行嚴格審查。包括:
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食品成分以及生產日期和保質期限
食品合格證明文件或其他合格證明按照與食品匹配的貯存方式存放食品
實行統(tǒng)一配送經營方式的食品經營企業(yè),可以由企業(yè)總部統(tǒng)一查驗記錄。
此外,從事食品批發(fā)業(yè)務的經營企業(yè)應當建立食品銷售記錄制度,如實記錄批發(fā)食品的名稱、規(guī)格、數量、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銷售日期以及購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并保存相關憑證。
完成采購和審查后,就正式進入食品銷售環(huán)節(jié)。與食品生產相同,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對保障銷售行為中食品的安全性也做出了詳細、嚴格的規(guī)定。
首先,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等,使用前后都應當洗凈、消毒、保持清潔;其次,在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過程中,容器、工具和設備也應當確保安全、無害,遠離污染。
再次,食品銷售人員應當保持個人衛(wèi)生,按照食品標簽標示的警示標志、警示說明或者注意事項的要求銷售食品;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按照規(guī)定顯著標示。
貯存食品時,應根據食品安全要求定期檢查庫存食品,及時清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銷售和貯存散裝食品,應當在散裝食品的容器、外包裝上標明食品的名稱、生產日期或者生產批號、保質期以及生產經營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
對于不需要申請經營許可的食用農產品的批發(fā)和銷售,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食用農產品銷售者須建立食用農產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記錄食用農產品的名稱、數量、進貨日期以及供貨者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并保存相關憑證;進入市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在包裝、保鮮、貯存、運輸中使用保鮮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和包裝材料等食品相關產品,應當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用農產品批發(fā)市場作為其主要銷售場所,須配備檢驗設備和檢驗人員,或者委托符合法定資質的食品檢驗機構,對進入該批發(fā)市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進行抽樣檢驗;發(fā)現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應當要求銷售者立即停止銷售,并向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報告。
另外,一些法律規(guī)定食品經營者的業(yè)務禁區(qū)也需要特別注意。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食品經營者不得經營用非食用原料、回收食物、病死禽畜的肉、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劑生產的食品;不得經營使用過期、有致病性或有害物超標的原料生產的食品;不得經營無標簽、標注虛假信息的食品;不得經營國家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
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健康,食品經營者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對食品本身的安全嚴格管理、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檢查評價。
經營條件發(fā)生變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經營者應當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發(fā)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潛在風險的,應當立即停止食品經營活動,并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報告。
同時,要對從業(yè)人員的健康和技能加強管理。因為食品經營者是整個流程中直接與消費者掛鉤的一環(huán),從業(yè)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健康狀況都直接與消費者利益息息相關。從事接觸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經營人員應當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才可以上崗工作。
另外,國家鼓勵食品經營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與食品生產者、原料供應者共同搭建行業(yè)質量監(jiān)督的完整鏈條,保證食品全程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