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水華+丁群俐
導讀:
為了教學設計有依據、教學過程有目的,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應當走到學生中去,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發(fā)展需要,即進行學情前測。有效的學情前測有利于教師準確把握真實學情,有利于調整優(yōu)化教學策略,有利于突破學習重難點,從而切實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學情前測,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整體把握教材,通過多種方法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習技能、生活經驗、習慣愛好等進行檢測,為幫助教師科學、合理地設計、組織教學提供現實依據。通過學情前測的有效開展,方便教師找出學生的共性特點,準確把握學習起點,精確定位教學重難點,正確選擇適切的教學策略,規(guī)劃出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流程,切實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有效前測有利于把握真實學情
通過教學前測可以真實地了解學情現狀,面對不同學生認知起點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設計合理的課堂前測內容,選擇有效的前測方法,進行課堂前測活動,從而使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數學學習起點,從學生的認知起點出發(fā)進行教學設計,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實施做好必要的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面積”是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領域的重要概念,在學習生活中也經常碰到與之相關的問題。那么,學生在學習面積之前對它有何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又在哪里呢?針對這些問題,在學習“面積”知識之前,教師對學生開展了有平面與曲面的認知度、一維與二維的區(qū)別聯系、對面積的印象等方面內容的學情前測。
題1:桌面和球面有什么不一樣?像桌面一樣的面,你還在哪里看到過?
題2: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嗎?
題3:下面哪個圖形大,大多少?
題4:用兩條一樣長的繩子分別圍出不同的圖形,它們一樣大嗎?
題5:你聽說過“面積”這個詞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面積。
通過有效前測并根據實測數據分析,可以準確把握學生真實的學情狀況,并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教學活動。
一是利用已有經驗,發(fā)展空間觀念。豐富的實物原型是學生理解和發(fā)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讓學生在“教室中”“家里”等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有關“面積”的內容,激發(fā)學習興趣,發(fā)展空間觀念。二是強化動手操作,豐富感知表象。教學中讓學生找物體的表面,摸一摸,感受表面的大小。量一量,用小面積度量大面積,積累測量活動經驗,用語言描述測量結果。通過動手操作,在做中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三是加強直觀教學,豐富直接經驗。從比較書的封面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較(觀察、重疊)到間接比較,在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抽象出面積的概念。四是辨析一維、二維,區(qū)分周長、面積。教學中可以在方格紙中設計周長相等、面積不等的圖形以及周長不等、面積相等的圖形讓學生辨析,讓學生正確區(qū)分周長、面積這兩個易混淆的概念。
二、有效前測有利于優(yōu)化教學策略
學情前測對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深遠的意義。教師應有效利用學情前測,在充分了解學生真實學情的基礎上,思考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優(yōu)化教學策略與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做好教學預設,為處理生成性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發(fā)現共性問題,調整教學重心。學情前測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前測所獲取的信息,靈活調整教學內容與重點,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查漏補缺。在教學“認識小數”之前,教師對三年級學生進行了前測,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數讀寫、分數轉化成小數這兩個內容的正確率偏低,說明學生對這兩個內容的學習是存在一定困難的。而比較小數大小、簡單小數加減法、解決簡單問題這三個方面的正確率相對較高,說明學生由于受原有知識經驗的遷移,已經掌握了這三個方面知識的大部分內容。根據前測結果,針對學生出現的共性特點,教師應調整教學重心,不能在每一個教學內容上平均用力,而要準確把握教學重點,切實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2.突顯認知差異,落實分層教學。學情前測可以較好地反映出學生原有的能力水平和認識基礎,并能發(fā)現他們在知識技能、情感認識等方面的差異,從而針對差異設計教學,分層落實,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切實提升教學效率。
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之前,教師對五年級兩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前測,情況統(tǒng)計如下:
可見,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并通過畫圖、文字表述、通分、化小數等多樣化的方法,求得異分母分數加、減計算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確定,學生的認知以及原有能力水平的差異是明顯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突出“相同單位才能直接相加減”實質算理和轉化思想的同時,也應關注分層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課堂提問、作業(yè)布置、作業(yè)批改和指導的教學設計要分層,對學困生更要加強個別輔導。
3.關注知識聯系,拓延教學內容。鄭毓信先生說:“基礎知識,不應求全,而應求聯?!薄奥摗币馕吨鴮W習內容需要追求系統(tǒng)和延伸。因此,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各個學習內容間的聯系,利用學情前測可以準確地發(fā)現學生知識間的斷層,從而調整教學內容使之更易接受。
如教學“小數乘小數”一課時,教師設計了4個前測習題:5.08×14,1.5×1.5,2.08×9.4,0.76×8.75。通過對學生進行前測,發(fā)現這4個習題的錯誤率很高,積的小數點出錯比率為91.5%。在對學生的訪談中,發(fā)現“小數點可以直接平移下來”是錯誤的根源。誠然,在“小數乘整數”的練習中,豎式計算的小數點表面上的確只要“平移”即可。正是這“移”與“點”之間的一字之差,就說明學生對算理是不了解的,只是機械地模仿。知道了癥結所在,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引導估算,判斷答案;嘗試計算,明確算理;以新推舊,比較聯系”等教學板塊,讓學生經歷估算、探索、交流、對比活動,講清算理,利用課件做動態(tài)小數點,引起學生對給積點上小數點的關注,最后通過比較小數乘小數、小數乘整數兩者的算法,讓學生明確小數乘法中的一般規(guī)律,彌補新舊知識間的裂痕,由此實現了對小數乘法計算的系統(tǒng)認識。利用學情前測,教師可以準確把握教學中不確定性和非線性的知識區(qū),整合、延伸有效的教學內容,利用“知”與“未知”間的差異資源,動態(tài)生成,讓課堂扎實有效。
三、有效前測有利于突破學習難點
突破學習重難點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也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效果。通過設計并組織相應的前測練習,有助于教師準確把握學習重難點,利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有利于教學重點的落實以及學習難點的突破。
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進行摸底調查:
題1:把13顆棒棒糖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分到( )顆,還剩( )顆,列式為( )。
題2:有27個小蛋糕,5個裝一盒,能裝( )盒,還剩( )個。
題3:計算35÷7=( ),要使用的乘法口訣是( ),答案是( )。
利用上述幾個前測題,采用測試加訪談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了前測活動,在對統(tǒng)計結果進行分析后得出:一是學生已掌握了表內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二是學生對生活中的分物現象及生活中的“余數”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數學上“余數”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余數和除法間的關系也不太清楚;三是學生對除法的意義有一定的認識,會根據題意寫除法算式,但對有余數除法意義的理解及書寫仍存困難。結合前測結果的分析,教師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經歷生活經驗和數學問題的聯系過程,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理解余數與除法的關系,加強對有余數除法的理解,這樣就可以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作者單位:浙江省常山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周瑜芽
E-mail:jxjy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