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娜 秦琳娜
弘“德潤文光” 創(chuàng)課程文化
——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課程文化建設紀實
潘 娜1秦琳娜2
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百年校訓“德潤文光”已在學校表現出一種活的生態(tài),鑄就了平江師生的精神底色和氣質。在這樣環(huán)境的浸潤下,學校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德潤文光”的課程文化場應運而生。學校在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努力傳承“德潤文光”思想,一方面,提高國家課程實施水平;另一方面,突出“德潤文光”特色,打造校本課程品牌,建構“德潤文光”課程群,引領學生主動、全面、個性地發(fā)展。
“德潤文光”;濡染環(huán)境;對話教學;德育課程
平江河畔,干將路旁,坐落著一座厚重大氣、靈動雅致的蘇式校園——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學校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七百五十余載風雨歷程,七百五十余載鐘靈毓秀,成就了學校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開學第一天,平江的教師牽著一年級新生們的手來到了學校大成殿前?!昂⒆觽?,這座大殿叫大成殿。”大成殿建于明嘉靖二十年,作為長洲、元和兩縣的文廟大成殿,是當時讀書人的“鄉(xiāng)試”之處。這座大殿浸潤于千年吳文化之中,古老寧靜而又生機勃勃,不僅是學校的歷史古建,更是平江人的精神脊梁?!皺M匾上的字讀作 ‘德潤文光’,這是我們的百年校訓……”“德潤文光”出自《中庸》《折桂令·李翰林》,意喻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德才兼?zhèn)?,德才并美?/p>
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以育人為導向,以提升文化品位為重點,體現傳統(tǒng)與現代、人與自然、科技與人文的和諧統(tǒng)一。學校創(chuàng)設“天人合一”的校園環(huán)境,發(fā)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作用。學校建筑色調為黑、灰、白,彌散著“智巧、素雅、靈動”的蘇州文化特質。學校充分挖掘景觀格調的特色,以校園18景傳遞思想、文化品位。校內近500年的大成殿古樸雄偉,3塊百年靜默的古碑巍然厚重,18株百年銀杏姿態(tài)挺拔。學校將“德潤文光”的百年校訓物化于環(huán)境建設之中,在大成殿內建成“大成”校史館,讓師生們能溯本求源;重塑長洲縣學遺址、杏壇壁畫、德潤講堂,使師生們能回眸歷史;重塑泮池、泮橋,復活歷史記憶;建造四大主題園,即“聲韻園”“情境園”“并蒂園”“茂盛園”, 自然形成育人氛圍;塑造杰出校友胡繩石像,讓師生在無聲的環(huán)境中,有形的精神中,自覺教育,自覺踐行;創(chuàng)設平江書院、碑刻廊、個園,改建科技樓、德育樓,成立創(chuàng)客工作室,創(chuàng)建錄播教室、未來教室和云教室,使古典與現代交融;進一步挖掘內涵,提煉“青竹氣節(jié)”“荷花品性”“銀杏精神”“香樟品質”,架構師生精神坐標……政府計劃將投入5500萬元建造規(guī)模一流的藝術綜合樓,集大劇院、多功能廳、專用教室等于一體,滿足今后多元化課程的教學和演出需求,同時也為學校舉辦大型活動提供必要的室場保障。2019年底,學校將形成以大成殿為中軸,東側有平江書院,西側有長元學齋的一體兩翼的格局?!疤烊撕弦弧钡男@環(huán)境,清新的意境,透著清淡而優(yōu)雅的余味,不濃烈,但醉人。
人文附麗使學校的校園生態(tài)與文物名勝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現了物、景、人三位一體的熏陶與啟迪,人與環(huán)境的和美融和,形成獨特的文化有機整體,從而呈現“校園—園林—文物”蔚成體系,蔚為壯觀的格局。
“德潤文光”在平江校園已經表現出一種活的生態(tài),成為與學校教育的各方面良性互動的影響力,鑄就了平江師生的精神底色和氣質。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熏陶下,學校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德潤文光”的課程文化場應運而生。
學校在“德潤文光”校訓理念下,開展“德潤·大成”系列德育課程。經典四禮:每年9月28日孔子公祭日,開展一年級“大成·啟蒙”入學禮;11月28日學校校慶日,開展三年級“大成·啟智”成長禮;4月28日,開展一年級“大成·啟德”入隊禮;6月28日,開展六年級“大成·啟航”畢業(yè)禮。繽紛六節(jié):四月閱讀節(jié)、五月體育節(jié)、六月藝術節(jié)、十月科技節(jié)、十一月數之節(jié)、十二月雙語節(jié)。個性盛禮:6月1日,平江嘉年華狂歡節(jié)。
學校以“德潤文光”理念為核心,全面重構藝術課程。學校以江蘇省首批前瞻性教學改革項目《兒童藝術核心素養(yǎng)的探究與實踐》為依托,以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建構‘人人參與、個性發(fā)展’的小學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的實踐研究”為抓手,追求“人人都是藝術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課程理想,使學生的生活因藝術而幸福完整。學校設立三種不同類型的課程,即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提升型課程?;A型課程就是國家課程,即國家規(guī)定的音樂、美術兩門藝術課程。學校開齊開足,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藝術素能。拓展型課程分必修的藝術啟蒙校本課程和學生任選的藝術興趣小組課程。藝術啟蒙校本課程中一至六年級都設置了校本補充的《銀杏娃之歌》《銀杏娃之舞》《銀杏娃之畫》《銀杏娃之豎笛啟蒙》和《墨香》,內容呈螺旋式上升,擴大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提升藝術素養(yǎng)。藝術興趣小組課程每周定時、定點、定人,學生以跑班形式100%參與,一師一長,一班一特,這些課程在藝術綜合實踐活動中進行。提升型課程是學校根據學生的藝術興趣、藝術特長成立的藝術社團課程。提升型課程分為必選和任選,必選課程有樂理知識等四類;任選課程有昆曲等八類。每學期初學校在網上為學生提供自助式菜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來選擇。通過數據跟蹤、分析,提升型課程的門類在不斷拓展,按每年15%的比率增加。今年新增了棕編、珠編、Scratch、3D設計以及3D打印筆社團,學生參加人數增加了442人,參與率由原來的35.2%提升到51.9%。
學校全面啟動校本課程,所有學科編寫了校本教材。學校以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進行校本教材優(yōu)化研究,通過選擇、改編、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教材進行校本化、個性化的再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使教材結構和內容更符合學生個性,符合學校及社會的特點和需要,要使校本課程所要表達的內容成為學校一種穩(wěn)定的文化氛圍,推動學校文化發(fā)展?!兜聺櫋ご蟪伞纷鳛榈掠挠行а由旌脱a充,讓學生在德育實踐活動中,陶冶道德情操;《墨香》《文韻》《書趣》以鐫刻在平江書院的21部國學啟蒙經典為本,激勵學生誦讀經典詩詞,積淀古典文化;《玩轉數學》激發(fā)學生探究數學世界的奧秘,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及良好思維方法的形成;《Happy English》為學生創(chuàng)建五彩繽紛的英語學習平臺,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快樂羽毛球》以羽毛球傳統(tǒng)項目為依托,以學生體質提高為目的,努力達到“普遍有基礎,競技有水平”的目標;《生命教育》作為思品課的延伸,內容多元化,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原來如此》引領學生發(fā)現問題,科學探究;《銀杏娃之歌》《竹青流韻》引領學生領略藝術的意義與價值,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scratch與Arouind的親密接觸》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心靈手巧》分層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平江水,平江情》依托厚重歷史,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學校追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與其個性相適應的最大發(fā)展”的課程理想,整合環(huán)境課程、活動課程、學科課程,形成以“德潤文光”為品牌的課程文化群。
課堂教學是學校發(fā)展的立足點,學校倡導回歸教育本原,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凇暗聺櫸墓狻蔽幕c現代教學思想的融合,2011年,學校提出了“對話教學”理念。學校探討“對話教學”的教育理論,進行了“對話教學”的教學研究,推進“對話教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皩υ捊虒W”是一種新的 “學習共同體”?!皩υ捊虒W”是一種方法,一種原則,也是一種教育的目標。對話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人性的成長,在目標定位上追求“三新”:一是新的關系,創(chuàng)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個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二是新的共識,研究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三是新的自我,對話教育是用人性重構課堂文化,用交流啟迪學生智慧,用平等培育師生的人格力量。對話教學的課堂教學做到 “三個轉變”:換一個角度,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變一下指標,注重學生學習策略的掌握;尋一個境界,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學校以“對話教學”模式,助推“德潤文光”課程實施。“對話教學”的基本元素包括“素質”“學生”“對話”“能力”“任務驅動”。 以“素質”為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引導,因材施教;以“對話”為策略,通過 “問題情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凝練共識—遷移應用—對話拓展”六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傳授知識技能;以“能力”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任務驅動”為途徑,采用不同教學工具,實現人人學習,全員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教學目標。這是一個自主構建的過程,這個過程著力于學生精神的成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yǎng)。
根據課堂教學現狀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建構統(tǒng)領各個學科的“對話課堂教學模型”,提出教學主張。語文學科:對話體驗,情智共生;數學學科:對話思維,自主構建;英語學科:對話情境,生動表達;品德學科:對話生活,健全人格;音樂學科:對話旋律,體驗共鳴;美術學科:對話色彩,美化心靈;科學學科:對話探究,有效實踐;體育學科:對話運動,強身健體;信息學科:對話IT,智慧探索;勞技學科:對話項目,創(chuàng)意制作;綜合實踐活動:對話實踐,開放生成。通過特有的課程文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的策略和方法、課程評價等內容,凸顯課程綜合性、情感性、智慧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特點。
學校從“文化傳承與課程創(chuàng)新”的視角,置素質教育推進于傳承“德潤文光”精神的文化背景之中,在課程、教學方面堅持進行深入研究,更好地實現傳統(tǒng)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尋求文化特色鮮明的素質教育發(fā)展新路。學校依托2個國家培訓基地點、4個省名校聯盟會、5個市名師共同體、3個區(qū)名師工作室、9個校名師協作組,發(fā)展教師資源,為“德潤文光”課程的開發(fā)提供了有力支撐。千年文脈的滋養(yǎng)和熏陶,成就了平江實驗學校厚重的“德潤文光”課程文化。獨特的資源,使課程文化在校園里流動,在流動中傳播、生成,文化的韻味如影隨形,文化的氛圍春風化雨,文化的課程無處不在,落地生根。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每一個學生都站立在課程的中央,每一個學生的生命都是美麗的。
G47
B
1005-6009(2017)58-0043-03
1.潘娜,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江蘇蘇州,215001)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思想品德特級教師;2.秦琳娜,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江蘇蘇州,215001)副校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