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很多的語言教育專家精心挑選出來的,在內(nèi)容上往往有著深刻的寓意,在人物景物的描寫上也非常引人入勝、充滿美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詞句、人物、意境、情感等進行充分挖掘,將其中呈現(xiàn)出來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為學生所感知與理解,增強學生的審視、評判和體驗能力。
一、引導學生在詞句的推敲中感悟語言之美
通常情況下文章的作者特別是一些散文的作家和詩歌的詩人都非常注重詞句的反復推敲、細致斟酌。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認真欣賞、細細品味,在強化語感培養(yǎng)中實現(xiàn)語言審美能力的提升。在《鳥的天堂》一文中,在對綠葉的描述中作者用了“堆”字,將綠葉片片相挨、層層相疊的畫面和情景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在對綠葉的展現(xiàn)中作者用了“明亮”一詞,將綠葉的色彩鮮艷明亮、富有光澤形象地描繪出來,在對于綠葉的形態(tài)刻畫中,作者用了“顫動”一詞將原本處于靜態(tài)之中的綠葉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來?!豆鹆稚剿肥且黄赖纳⑽?,在句式上非常地講究,或句式參差體現(xiàn)段落之美,或句式對稱體現(xiàn)工整之美,在對于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的描寫中運用了對仗工整的排比句,“奇”、“秀”、“險”的山和“靜”、“清”、“綠”的水不僅充分地展現(xiàn)了山和水的獨特之處,而且整體語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小學生對于文章之中的經(jīng)典語句進行反復的朗讀,讓學生對于其中語言的韻味進行體驗,感受詞句之美、語言之美。
二、引導學生在人物的對比中感悟形象之美
小學生審美能力不應當僅僅局限于對于美好的感受和向往,而且應當通過學習感知、發(fā)現(xiàn)探究對于美與丑、善與惡進行分辨和鑒別。小學語文中的很多文章對于人物的刻畫可以說惟妙惟肖、形象生動。在《西門豹》一文中作者對于以西門豹為代表的正面人物和以巫婆為代表的反面人物的形象特點進行了充分的對比,將美與丑在具體的事件、具體的人物的描寫與烘托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對于其中的人物特點進行細致的揣摩,對于其中體現(xiàn)美的表述和丑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對比。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安排學生對于其中的人物進行充分的討論,讓學生站在自身的角度對于美和丑的看法進行表達和闡釋,讓學生在思維的交流與碰撞中相互交互、吸取,在充分的借鑒、細致的比較中對于真假、善惡、美丑進行區(qū)分,對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行強化、對審美的標準進行深化、對于審美的能力進行升華。
三、引導學生在內(nèi)容的想象中感悟意境之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為學生設置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想象進行鼓勵和引導,教給學生如何進行行之有效的想象,關(guān)注教材特點、挖掘教材內(nèi)容,通過學生較為熟悉情景的有效創(chuàng)設,讓學生提升審美視野、審美空間、審美能力與審美意識?!端兔虾迫恢畯V陵》一文中最后兩句是兩個較為明顯的景色描寫句子,詩人李白將自身的感情融入到景色的描繪之中,并且通過孤帆、遠影、碧空、長江、天際等景色對于自身的情感進行淋漓盡致的抒發(fā),在這樣的情景交融中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和深邃的意境之美。教師可以讓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進行設身處地的想象,進入到詩人營造的意境之中:在滾滾東逝的長江兩岸百花盛開、彩蝶飛舞,一望無際的江面上僅有的一葉遍舟向著水天交際處行進,最后消失在視野之中......,在這樣的情景創(chuàng)設和營造之中,學生對于其中美妙的意境就能進行充分的體味。
四、引導學生在文章的誦讀中感悟情感之美
熟讀文章方能體會其中之妙,深讀文章才能感悟其中之美。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只有反復不斷地進行誦讀,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才能體驗文章中所凸顯的真情實感。因此,教師應當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朗讀文章的機會,在晨讀課上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讓他們對文章進行反復的誦讀,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分段誦讀,人物較多的對話型文章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誦讀,教師還應當親自帶領(lǐng)學生進行示范朗讀,或者安排學生對文章進行領(lǐng)讀,也可以為學生播放標準朗讀。比如,在《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借助多媒體播放出了文章的標準化朗讀,同時制作了列車緩緩開動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揮手告別、依依不舍的生動畫面,結(jié)合文章的教學內(nèi)容的情景創(chuàng)設將學生帶入到模擬的情景之中,以此來讓學生對于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進行充分的感知、對作者表達表現(xiàn)的“親人”送別場面的氛圍進行充分的烘托,由此讓學生對于其中的情感之美進行感知和感悟。
萬京燕,廣東廣州市雅居樂小學教師。endprint